03.05 康熙在古代皇帝中能排到什麼位置?

汪業元


這要看從哪方面來分析了。

單單從皇帝的武功戰功來看,我覺得康熙很難排進前十。

康熙有人稱千古一帝,他的文治武功當然很強,首先挫敗了權臣鰲拜(這是政治鬥爭),先後平定三藩(平定內亂、領導戰略有方)、收復臺灣(施琅出兵攻下)、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驅逐沙俄侵略軍,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

下面這幾位武功我認為就超過了康熙。

1、秦始皇 滅六國,首次統一華夏,南平百越,北擊匈奴,打通西南。

2、漢高祖 以亭長身份沛縣起兵反秦,攻佔關中,滅亡秦朝;楚漢戰爭前期雖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聯合力量,終於反敗為勝,統一天下,後來又逐漸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

漢高祖劉邦

3、漢武帝 北破匈奴,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開闢了絲綢之路,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4、光武帝 舂陵起兵,昆陽大戰,以數萬兵擊破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收編銅馬等,擊滅赤眉,掃平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興復了漢室。

5、唐太宗 先太原起兵,後親自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稱帝后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6、宋太祖趙匡胤 先征伐南唐時屢建戰功,後來黃袍加身,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宋太祖文治武功俱佳,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

7、成吉思汗 一代天驕,不用多說、統一蒙古各部,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

8、忽必烈 早期率軍滅大理國,後來登基稱帝、攻滅南宋,統一了中國。後來分兩路遠征日本,雖然失敗,但也是到現在為止,唯一直接命令攻打日本本土的中國人,日本侵華的國恥,只能有朝一日率兵登上富士山,插上國旗才能雪恥。

9、明太祖 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攻佔應天府,西滅陳友諒、東平張士誠,後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北伐中原,推翻蒙元統治,乃中國歷史上北伐成功統一天下的第一人。

朱元璋


10、明成祖 就藩北平,多次出征,兩次率師北征。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劣勢情況下成功奪位。後來收復安南,五徵漠北,招撫女真,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派遣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

11、還有一位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可惜後來因為稱帝以及其它原因,沒能更上一層樓,統一天下,結束亂世。

綜合文治武功,可以排在前列。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聖君”形象系後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康熙年老時也有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還有晚年的九子奪嫡。


南北朝東西


中國古代四百多位帝王,如果要根據功績進行劃分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具有開拓之功的雄主,比如秦始皇;排第一梯隊;二是開創不足,守成有餘的英主,把國家推向強盛的,比如漢文景二帝,排第二梯隊;三是保持國家政治平穩,沒有多大建樹的中主,比如明孝宗,排第三梯隊;四是能力平平,國家走向衰弱的弱主,比如青嘉慶帝;五是其他的昏君暴君之流。當然以上排序是排除了開國之君的開國之功的。



按照以上標準,康熙年間開創了康乾盛世,把國家推向了強盛,他保底居於第二梯隊是沒有問題的,但他還有收復臺灣,擊敗葛爾丹,進一步強化了中央對蒙古、新疆、西藏的統治,避免了國家分裂。所以他可以進入到第一梯隊,但他無法跟第一梯隊排名靠前的秦始皇漢武帝相比。



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滄海一粟7528


個人認為,康熙在古代帝王當中論功績和能力能排到第四位。

前三位分別是秦始皇帝嬴政、漢武大帝劉徹、唐太宗天可汗李世民。他們三位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巨大,第一位嬴政一統七國,開創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第二位劉徹北擊匈奴,南收百越,控制西域,崇尚儒學;第三位李世民民族大同,地區融合,國力強大,影響世界。這三位帝王在位期間,對中國的發展都是一次突破,縱觀數百位的中國帝王,論功績和能力,在這三位帝王之後,只有清聖祖康熙帝玄燁。

下面我簡單的說說,歡迎討論。

康熙皇帝對中國最主要的功績,主要體現在對疆域的貢獻,中國傳統漢族王朝,想來只注重中原十八省,對周邊地區,比如蒙古、新疆、西藏,甚至是臺灣都是可有可無的態度,而康熙則是真正的把中國緊密的粘成了一塊,不再是歷朝歷代那種對周邊鬆散的統治形式,康熙把除了新疆地區(新疆問題在乾隆時期解決)以外的蒙古、東北、臺灣、西南、西藏問題全部徹底解決,以至於在19世紀清末被歐美群毆如此衰落之際,中國各個地區也沒有像歷朝歷代分崩離析,甚至獨立或者反過來打中央,還出現了西藏班禪九世的愛國抗英鬥爭,這是在其他朝代是萬萬不會出現的。

並且更難得的是,康熙崇尚儒學,重視文化,在文化上編著的《康熙字典》《唐詩三百首》《數理精蘊》《朱子全書》等書籍影響了幾百年,現在有的還在使用,不得不說康熙在繼承鞏固中華文化上貢獻也功不可沒。雖然後期弊政頻出,但也無法掩蓋其傑出的個人能力和功績偉業。

所以我認為康熙皇帝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可以排在第四位。

打個比方,秦始皇是蓋房子,漢武帝是加固再裝修,唐太宗是精裝修,康熙是擴建再加固。其他朝代的帝王雖然也有眾多英明神武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原房屋以內的行動而已。


曹老師xixi


竊以為他進不了前十,被人說他是“千古一帝”,聽多了連我自己都覺得是真的了。

小時候受到《康熙王朝》的影響,寫作文就最喜歡用他的事蹟作為論據,智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滅準噶爾丹,好像真的是什麼了不起的功績似的。一個排比句用下去,作文起碼40分。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越來越不以為然。我們把他的事蹟一件一件拿出來分析:

智擒鰲拜

康熙幼年繼位,朝政大權早就落到了顧命大臣鰲拜手中。14歲的時候發動反擊,擒下了鰲拜,開始親政。

這成了他的第一大功績但仔細想想,鰲拜只是一個權臣,未必有篡位的心思。就算篡位也未必成功,連多爾袞都辦不到的事情。

再說“智擒鰲拜”這件事的難度,比之明成祖靖難之役如何,比之唐玄宗的“唐隆政變”又如何。

平三藩、收臺灣

三藩不得人心,還被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康熙差點被嚇到跑回關外。臺灣只是一隅之地,人口不過幾十萬,康熙都舉全國之力花了幾十年才成功。

這樣的難度比漢景帝平定七王叛亂怎麼樣,比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又如何?

滅準噶爾丹

準噶爾丹一直到乾隆時期才被徹底平定,康熙的三次親征更像是遊山玩水和蒙古王公交朋友,打仗都是手下大將去完成的。

難度有漢朝經營西域難嗎?有唐高宗徵高麗難嗎?有明朝北伐難嗎?

“千古一帝”更多的是後人的吹噓和往他臉上貼金。

我心目中的十大古代帝王

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成吉思汗鐵木真。


歷史小跟班


康熙在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帝中我覺得能在前十的位置,但不會進取前五。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古代在位最長的帝王。其在位期間有很多豐功偉績,倒鰲拜,削三藩,收臺灣,徵葛爾丹,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這些政績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奠定了現在中國現版圖,將中國封建制度推向最高峰。這麼多功績足以說明康熙是一個政治有為的千古聖君。但是康熙本身就只是一個滿人加上晚年的很多政治差錯,如文字獄,驕傲自大,九龍奪嫡使他不能是一個完美的君主,就算在位六十多年的種種的豐功偉績也不能助康熙皇帝在中國古代皇帝排行榜中榮登榜首,甚至還不能進去前五。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能進前五的中國古代帝王。

首先,千古一帝眾所周知當屬大秦朝始皇帝嬴政,秦始皇在位期間席捲六合,併吞八荒,完成了六國畢四海一。使先秦時期九州大地分裂的局面結束,實現了先秦時期兩千多年來的首次統一,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政治先河。統一之後更是採取了很多治國方略,築長城,建直道,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等。可以說,秦始皇就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奠基人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後面的這些諸多皇帝的豐功偉績。秦始皇排名第一自然是當仁不讓。

漢武大帝劉徹自然不必多說,是以往諸多皇帝學習並歌頌的偶像。漢武帝時期是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國家,出使西域,北卻匈奴,南抵交趾,漢武帝的雄才偉略使中國版圖更進一步,設置西域都護府,將河西走廊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使漢朝實現對新疆等西域地區的控制。在位54年間,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強大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局面。

隋文帝楊堅於公元581年登上帝位,建立隋朝。中國大地結束了自晉以來的300多年的分裂割據的大動盪局面。隋文帝楊堅在位時間並不是很長,其在位期間進行了一些改革,實施安民富國強兵政策,與民修養生息,軍隊數量龐大。在位期間開創了開皇之治,極其重視農業發展,農業上也是年年豐收,國家糧倉也是存糧豐碩,其存糧夠30年之用。相傳,唐太宗時期還沒有把隋文帝時期的糧食吃完。這足以說明,隋文帝楊堅也是一個開明聖君。

唐太宗李世民雖是靠著玄武門之變上位,但是不得不說其是一位偉大的聖明之君,在其統治期間,大唐王朝極其榮耀,輕徭薄賦的安民政策使得封建王朝人口大幅度增加,而其強軍之策也使得大唐軍隊戰鬥力震懾四方。當時的大唐是西方世界中的天朝國度,認為是滿地黃金富饒天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美好人間。其開創的貞觀之治可以說為整個大唐王朝的漫長國祚奠定了基礎。

最後一個名額我要給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是婦孺皆知的屌絲逆襲,從小父母就去世了,從此背井離鄉,給地主家放過牛,放過和尚,行過乞。這些背景沒有絲毫帝王氣質,但是在元末這個亂世中,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候。經過二十多年了征戰,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登上帝位,年號洪武。在位31年間,首先就是恢復漢人統治,恢復農業發展,廢除中書省,恢復科舉,使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順便說一句,朱元璋是整個清朝皇帝都是崇拜的對象,從康熙和乾隆多次拜明皇陵可以看出。

綜上所述,以上五人可以排整個中華封建王朝皇帝的前五位。而康熙應該在六到十名左右。








願你開懷


歷史,只有在經過時間的積澱以後才能看得更清楚。

如今距離中國最後一個皇帝下臺已近百年,縱觀歷史,對古代各個皇帝的評價,歸納起來,大致不外以下幾種結論:

偉大、傑出、合格、平庸、惡劣等

而得出結論的依據,主要是:

一看文治。主要看文化的發展、傳承,社會的進步等,有無標誌性成就。

二看武功。主要看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民族關係上,有無重大貢獻。

三看國家影響力。主要看皇帝在當政期間,國家在國際或地區中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力大小。

四看國內繁榮穩定程度。主要看國內政治秩序、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百姓生活等成就大小。

基於以上標準和依據,對古代中國皇帝的排位評價就大致有譜了。

第一,可以稱之為偉大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毛主席提出的名單很科學😀)

秦皇:結束幾百年的分裂,推動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幣制,奠定國家大一統的基礎。

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思想統一;武功尤為突出,北擊匈奴,壯大漢雄風!

唐宗:當政期間,打敗突厥,被稱為“天可汗”,中國世界影響力達到新高度。

宋祖:結束五代十國大分裂,執行開明的文化經濟政策,使北宋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相對寬鬆、開明、繁榮的好時代。

第二,可以稱之為傑出的,朱元璋,朱棣,康熙,劉秀等。除朱元璋外,其它排名不分先後。

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農民出身,投身起義,驅逐北元,恢復中華正統,得國很正,按理可評為偉大,但朱元璋卻為明朝留下了死板、僵化、缺乏活力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因而距偉大還差了一點點。

至於問題中提到的康熙,有人稱其為千古一帝,其功績包括:智擒鰲拜,三徵準噶爾,平定三藩,打擊沙俄侵略,收復臺灣,減免賦稅等,確實很有作為,但個人感覺比朱元璋還是要差一點兒。朱元璋可是白手起家,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開國、恢復中華、統一國家。而且,所謂的康乾盛世,水分較多,已不太為今天的史學界所認同。

所以,個人感覺康熙大致和朱棣並肩,都是很有作為的皇帝。畢竟,朱棣的功績也有“靖難成功”,“親征北元”,編“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等,文治武功都非常厲害。

第三,合格已下的皇帝就不一一列舉了吧,太多太瑣碎。當然,惡劣的皇帝大家也都有公論,也不一一分析了。

以上僅為個人一家之言,不求認同,聊博一樂。


百望雲端



在中國歷史上統一的皇朝在位超過四十年的皇帝有六位,其中漢武帝有天漢民變、唐玄宗有安史之亂、明嘉靖帝有庚戌之變、明萬曆帝有薩爾滸之戰、清乾隆帝有王倫起義。中原地區連續四十年無戰亂的太平盛世只有清康熙帝。

環顧世界,與康熙帝同時代的君主,俄國的彼得大帝、法國的路易十四,他們的領土面積、國民經濟實力、民族文化的繁榮,人口數量、軍事實力等等都無法和康熙帝在位時的大清相比。

康熙帝在位時先後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打敗沙俄、綏服蒙古、安定西藏。其武功盛極一時,前朝無人可比。

康熙帝本人注重個人 修養,文武雙全、仁愛孝道、克己修身,終身手不釋卷。他重視西方科學、弘揚中華文化、編纂書籍,獎勵學者,文治上也有巨大成就。

不愧於他的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清朝康熙帝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花繁柳密LZK


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皇帝,當他接過皇帝的重擔時年僅7歲,清朝在他父親順治帝的治理下雖然大有進步但也是問題諸多,因此他的一生身陷鬥爭不能自拔。康熙帝是偉大的,再多的困難他也堅持了下來,國家在他的手中也逐步的強大起來,因此說他是千古一帝也不為過。

幼年繼位為親政同鰲拜斗爭

順治帝去世時只有24歲,康熙帝繼位時只有7歲,幼年的康熙帝只能在四位輔政大臣和皇祖母孝莊文皇后的輔佐下學習治國理政的道理。康熙帝14歲大婚並宣佈親政,雖然宣稱親政但權力還是在輔政大臣的手中。

四位輔政大臣之間為了爭奪實權也是鬥爭不斷,尤其是鰲拜為了能掌握實權將另一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殺掉,此時的首輔索尼已經年老去世,遏必隆無力阻擋,鰲拜實現了對朝政的專權。隨著鰲拜的日益驕橫跋扈,康熙帝和鰲拜的權利之爭矛盾日益突出,最終康熙帝用布庫擒拿了鰲拜,並真正取得了皇權。

為了國家穩定南征北討最終平定四方

青年時代的康熙非常有魄力,面對強大的吳三桂等三藩毫不猶豫力主撤藩。吳三桂不願丟失特權起兵叛亂,這場叛亂持續了八年但還是以失敗告終。康熙帝成功的除掉了三藩為國家的穩定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為了解決東南海患,康熙帝決心收復臺灣。臺灣雖小但水師戰力很強大為了平定東南,康熙帝花了大價錢創立起清朝的水師最終在施琅的指揮下以武力收復臺灣實現了兩岸的再次統一。

準格爾部的葛爾丹不甘心只做個蒙古王,他步步緊逼清朝的國都京師,為了打敗這個強大的蒙古王爺,康熙帝三次親征歷時10餘年最終將準格爾部打敗,葛爾丹病逝後西北邊患被解決。

沙俄趁清朝忙於內戰的工夫一路侵佔至中國東北的黑龍江流域,為了遏制沙俄對東北國土的蠶食,康熙帝在雅克薩擊敗了沙俄侵略軍並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晚年為了儲君竭盡心力最終病逝

太子胤礽兩立兩廢讓康熙帝耗盡了全部的心血,為了爭奪儲君之位他的九個兒子參與其中史稱九子奪嫡。康熙帝面對皇子們結黨營私的行動可謂是痛心不已,在諸位皇子中最終選擇了四阿哥胤禛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為了選好繼承人康熙帝也是用了近十年的時間,這中間諸皇子為了爭權鬥爭不斷,作為父親康熙帝也是無力掌控,只能順水推舟。

總結

康熙帝幼年繼位勤於學習善於朝政最終把自己鍛鍊成一位治國能手,在面對分裂和強大對手時,敢於對抗善於謀略展現出了超人一等的智慧才能。在處理皇位繼承人和朝廷黨爭中過於仁慈,晚年倦於朝政讓國家也出現了諸多弊政,這也是他不能善始善終的一個方面。


秋雨魯北說歷史


提起“皇帝”我相信很多人都能說上至少兩個,比如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清朝最出名的乾隆等等,在現如今的歷史專家和平常的我們眼裡能被當之無愧稱之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有秦始皇,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完成一統的皇帝,也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他三個“千古一帝”吧。
清朝皇帝康熙和皇帝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那你對這兩個皇帝的瞭解有多少呢?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秦始皇吧,他的名字叫嬴政,其中姓是贏,名是政,他的一生可以用坎坷來形容,在13歲的少年期間就已經是一位小王爺,混跡於人心險惡的權力階級,他的人生巔峰時期是一統六國,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在歷史專家的眼裡,秦始皇最大的功績是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制度,秦始皇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皇帝,在“千古一帝”的四人中當之無愧排名第一。
下面來介紹一下排名第四的康熙,他出生在清朝的初期向中期過度的這段時間裡,八歲登基皇帝,十四歲入朝處理政事,再到成年之後的他在皇帝位置上的時間可以說已經超過歷史上許多皇帝,在權衡朝堂勢力和處理國家大事上已經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皇帝,當然能做到這樣與他的努力和聰明是分不開的,康熙皇帝之所以能被稱之為是“千古一帝”是因為他在位時期擴大了清朝的疆域,收復了臺灣,平定了邊疆的動亂,可以說功績很大。
排名第三的“千古一帝”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從農民到皇帝可以說他的人生就是一段歷史傳奇,他出生低微家境貧寒,小時候更是為吃飯發愁,長大後身處朝代更替的動亂之中,再到之後成為皇帝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再歷史專家的眼裡朱元璋最大的功績是使脫軌的中國文化重新回到正軌上,還有他在位期間設立了許多前朝都沒有制度,可以說功績卓越。
排名第二的“千古一帝”是隋文帝,對於這位皇帝很多人可能不認識或者就沒有聽說過,但是提起隋煬帝你一定不陌生吧,隋文帝是隋煬帝的父親,隋文帝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是他結束了約400年的戰亂完成了一統,而這並不是他最大的功績,他最大的功績是建立了“科舉制度”和三省六部的制度,雖然科舉制度並不是在他手裡聞名,但是他的功績卻是非常大的。

小林讀史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答案應該是五彩紛呈的。正如楊慎的那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是見仁見智的,不應該是千篇一律。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看法不同是很正常的,沒有必要言辭激烈的打嘴炮。

現在筆者來分享一下自己看法。首先,對於歷史人物的縱向品評本來就是一件“關公戰秦瓊”的事情,在歷史學上也很忌諱這種縱向對比,原因很簡單,不懂歷史時期的各種環境因素都不一樣,貿然的縱向對比是有失公允的。就比如你可以把自己的父親和別人的父親比較誰比較成功,這樣的比較雖然不能做到絕對公平,肯定有很多因素干擾,如人際關係、家庭實力等等,但是大前提是趨於公平的。你卻不能拿自己的父親和別人的曾祖父比水本事大,因為社會環境完全就不同,完全沒有可比性。

所以,正確的帝王排名必須得通過橫向對比獲得結論,這才是最真實可靠的。

首先,排名第一位的肯定是秦始皇贏政。在他建立大一統封建王朝時,現今的印度(孔雀王朝)還是奴隸制社會,與此同時,只有西亞的塞琉古王朝實現了君主制。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裡的封建社會指的是馬克思理論中的社會形態,並不是分邦建國。時至今日仍舊有一些人將分邦建國的分封制與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混為一談,鬧出了很多笑話。中國最早的封建王國要比秦朝早,但秦朝雖然不是雖不是最早的,確實大一統的。

秦始皇的建樹不僅僅是過渡了社會形態,其設立的郡縣制,廢黜世卿世祿制,將貴族政治轉變為了官僚政治。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更是影響深遠。所以,古代君王排名,贏政絕對是無與倫比的第一,這是橫向對比與綜合考慮的結果。

其實,應該是隋文帝。隋文帝楊堅,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建立了大一統王朝。在制度上的革新,建立三省六部制度,設立科舉制度,這都是對中國影響十分深遠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經過不斷完善與擴充、革新,沿用了將近300年,一度使得唐朝政治成為封建歷史上少有的開明盛世。科舉制度更是延續1300多年,成為古代選拔人才最公平合理的制度。

在這裡筆者要多一句嘴,就是對隋煬帝這位皇帝值得深思,本來的隋明帝,愣是被李唐王朝改為了隋煬帝,其中滋味,不言而喻。

再者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李世民得位不正,但是在治國理政方面直接沒得說,軍事能力也出眾,是難得一見的文武全才。李世民締造了又一箇中華世界文化中心(另一個朝代是漢朝)。漢朝為華夏族更名為漢族,而唐朝又為中華兒女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唐人。這就是唐朝超凡文化與開放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筆者看來,康熙皇帝最高最高能排到第四位。如果橫向對比康熙,大清國雖然還是GDP全球第一,但是歐洲各國都已經開始制霸海洋,資產階級革命也都在醞釀之中。明清時期長期的閉關鎖關傳統與天朝上國思想成為了阻礙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最大障礙。所以,橫向對比中的康熙是不佔優勢的,所以最高只能排到第四。

康熙皇帝最大的共計在於奠定了如今國土面積的大概範圍。即包括滿(東北地區)、蒙(蒙古地區)、藏(西藏地區)、回(甘寧青地區)、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組建了一個大一統多民族王朝,明確不斷地開疆拓土。與俄國老毛子幹都沒有虛過,重新勘定中俄邊境;收復臺灣,避免了祖國領土上的政權割據,這都是不世之功。

結束語:正如筆者最先講到的,這算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論排第幾,只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便是可取的。對於這種問題,還是需要大家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安排心中的排行。筆者的排名,僅僅是一家之言,若認可便罷,若不認可大可不必牽掛於心。


【文 / 楚南青史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