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三個字說透淨土法門的特點


三個字說透淨土法門的特點

聖道門與淨土門

淨土宗之所以成為淨土宗,其原理在哪裡?怎樣修行才算是正確的?如果心中不大清楚,往往就會依據別宗別派的修行方法和教理來判斷淨土,那樣就混淆了,混淆之後就落入雜行雜修,內心就會恐懼不安,往生就不確定。因此,我想把聖道門和淨土門的區別著重地講一講。

首先,作為一個宗派,能夠成立,有這樣幾方面的因素:宗派的名稱、傳承、判教體系和獨特不共的行法。

往往很多學淨土宗的人,這幾方面都不大清楚,問他學的什麼宗?“淨土宗”。“那淨土宗是依什麼傳承的?”他就啞了,“哎,不知道什麼傳承啊,總之行善、積德、唸佛、迴向啦……”比較含糊。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很廣泛,我們中國祖師創立了大乘八宗,可以說是非常偉大的創舉。不然的話,我們現在的人,面對浩若煙海的經典,怎麼研究呢?

哪裡才是我得救之道呢?我們就沒有目標了。通過祖師創立宗派,明確宗旨,就容易修學了。每一宗派對整個佛教要有一個說法,不然的話就會覺得有彼此矛盾的地方,通過祖師的說明,就知道:原來並不矛盾。這就產生了判教。

淨土判教見於道綽禪師的《安樂集》。

淨土宗把八萬四千法門判成兩大類別,所謂聖道法門和淨土法門。

三個字說透淨土法門的特點

所謂“聖道法門”

即是“超凡入聖”,是聖人根機才能通行的窄道;所謂“往生淨土門”,就是“厭穢欣淨”,是五濁凡夫都可以進入的大門。除了往生淨土門之外的,都叫做聖道門。

聖道門的特點是什麼?它對修學的根機是有選擇性的,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要有聖人的品格,必須努力地修學。

道綽禪師的判教,繼承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和曇鸞大師的自力、他力判。把這幾位祖師的判教思想綜合在一起,大致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聖道門是自力、修行的法門;淨土門是他力、救度的法門。

聖道門屬於難行道;淨土門屬於易行道。難行道很難修行,很難達到;易行道很容易完成,很容易達到。

龍樹菩薩判此難易二道,接著說明:仰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易行道,“信佛因緣,依佛願力,往生淨土”,這個叫做易行道。龍樹菩薩在這裡作了一個生動貼切的比喻:比如世間行道,有難有易,水上乘船則樂,陸地步行則苦。佛法有無量門,亦復如是。

靠自力修行,就是難行道;靠佛力救度,就是易行道。自力修行好像在陸地上行走,那需要有好的體力,有足夠的時間,還要有良好的天氣,路上最好不要碰到強賊盜寇,還要身備資糧……種種的條件限制。易行道呢?“水上乘船則樂”,不要乘客的力量,而是靠船的力量,是安樂的法門、他力的法門。

龍樹菩薩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三個字說透淨土法門的特點

稱名唸佛是易行道

你稱念我的名號,歸命我的救度,就決定不退轉,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決定可以成佛。依據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我們來看自己的修學,我們修的是難行道還是易行道呢?各位修的,連難行道也談不上。龍樹菩薩說:“自力修行,欲求佛道,重如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什麼概念?我們很難想象,比如舉泰山吧,舉得起來嗎?

三個字說透淨土法門的特點

難行道三個難點

龍樹菩薩解釋難行道有三個難點:

(1)諸。

種種法門都要修,三學、六度,八萬四千法門都要修。

(2)久。

生生世世艱苦地修學。我們下一世能不能投胎做人?不知道。做了人能不能遇到佛法的因緣?也不知道。很多人前世修來福報,今生又因富貴而造業,來生墮落地獄,所謂“第三世怨”。

(3)墮。

墮入三惡六道,不能出離。現在這個時代,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觀察眾生的共業,也就知道,下一生決定不如這一生。哪裡還能夠增進?只有墮落!

三個字說透淨土法門的特點

淨土法門特點

淨土法門就不一樣,它的三個特點是一、速、必。

(1)一。唯一。

專修唸佛法門,專念彌陀名號,專仰彌陀本願,“阿彌陀佛本願如是”。不用種種法門都修學,專修這一法門,決定可以到西方去。

(2)速。快速。

今生決定成就,二十年、三十年,還嫌長了,三年、兩年,乃至十聲一聲,這個人造罪造業,沒有聞過佛法,臨命終時才聞到了淨土法門,才知道唸佛,張口唸一句佛號,也往生淨土。快不快?一旦到達淨土,決定不退轉。

(3)必。必定。

必定往生,必定成佛。沒有退墮的危險。

依這個思想來衡量我們所修學的,看一看我們學的是不是易行道的法門、安樂的法門?


注:來源網絡,僅作分享,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