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南下”或“北上”,日本侵略者的命運決擇。

人生往往面臨決擇,只能選一條路走下去,而那些看似容易的道路往往隱藏著致命的陷阱,只有迎難而上才能雨過天晴。

二戰時,日本曾面臨一個重要的戰略決擇,“南下”或是“北上”。很多人沒明白這個選擇的關鍵是什麼?這不是哪個戰略選擇比另一個更好的問題,而是選擇輸贏。選對了才有可能贏,選錯了就一定會輸。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選擇了“南下”戰略,最終無條件投降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看似驕狂自大,實則欺軟怕硬的性格特點以及狹隘的戰略眼光。

“南下”或“北上”,日本侵略者的命運決擇。

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人分析說日本選擇“南下”戰略是正確的,是唯一的選擇。理由不外乎是北上打蘇聯沒有勝算,日本資源匱乏急需南下獲取資源等等。簡直鼠目寸光,與當時日本的決策者一樣。

站在日本的角度客觀的講,“南下”戰略確實有很多好處。東北不抵抗就被日本人佔了,中國關內又是軍閥割據,國共內戰,一盤散沙。日本甚至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囗號,然後再揮師東南亞,一路南下都不會有什麼太強勁的對手,又能佔地又能搶資源,何樂而不為?選擇“南下”是唾手可得的戰利品,選擇“北上”卻要在冰天雪地裡與強大的蘇聯死磕,再加上日本人曾在諾門坎戰役中慘敗於蘇聯,對蘇聯的裝甲軍團心有餘悸,所以日本最終避難就易,選擇了“南下”戰略。從日本選擇“南下”戰略的那一刻起,曰本失敗的命運就註定了。

“南下”或“北上”,日本侵略者的命運決擇。

二戰不同於以前的局部戰爭,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全世界分成兩大集團在全球激烈對抗,每一個局部戰場都會影響全局,反過來全局形勢也會影響局部戰場。所以“南下″或“北上”戰略就不單是日本自己的事,而應放到全球背景去考慮。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二戰時最重要的戰場就是蘇德戰場,如果蘇德戰場失利,軸心國必敗無疑。為此,德國早就與日本約定東西夾擊蘇聯,只要蘇聯一滅,軸心國再無後顧之憂。在德國已打到莫斯科,包圍了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蘇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軍隊被德國牽制的情況下,曰本仍然沒有勇氣與決心進攻蘇聯,反而把兵力分散到廣闊的中國和東南亞,在真正的敵人沒有消滅前佔的地方再多有什麼用呢?如果德國在蘇德戰場失利,德國必敗無疑。如果德國失敗了,日本能逃得掉嗎?

“南下”或“北上”,日本侵略者的命運決擇。

日本唯一的出路就是幫助德國打敗蘇聯,解除軸心國的後顧之憂。可日本非但不出兵蘇聯,更愚蠢的是偷襲了珍珠港,戰術上的巨大成功換來了戰略上的巨大被動,把美國徹底拖入了戰爭。本來德國打蘇聯就已經很吃力了,日本不幫忙也就算了,反而招來了更強大的敵人。從此德國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敗亡指日可待,曰本就算佔領了中國和東南亞又有什麼用呢?

“南下”或“北上”,日本侵略者的命運決擇。

很多人反對“北上”戰略是因為覺得日本關東軍進攻蘇聯沒有勝算,但請搞清楚,日蘇開戰將是舉國大戰,難道曰本會單用關東軍嗎?況且,日蘇開戰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輸贏,而是使蘇聯陷入兩線作戰,只要日本堅持“北上”戰略與蘇聯開戰,就能牽住蘇聯部署在遠東和西伯利亞的兵力,蘇聯是無法抵擋日德東西兩線同時進攻的。只要蘇聯一滅,日本在亞洲將沒有堪與比敵的對手,此時再南下,豈非勢如破竹如探囊取物一般。

“南下”或“北上”,日本侵略者的命運決擇。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德國失敗就敗在伐交上交了日本意大利這樣的豬隊友。所謂廟堂謀敗,又豈能戰場取勝。日本在伐謀上選擇了看似容易的“南下”戰略,缺乏與強敵正面對決的勇氣,其失敗早已註定了。

日本侵略者看似強大不可一世,其實似勇實怯,目光短淺,如同紙老虎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