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古代的史料當中,多次提到膠東半島有“鯨魚”出現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海洋生物眾多,體型龐大的“鯨魚”也不鮮見。

嚴格來說,鯨並不是魚類,但人們在習慣上,還是常用“鯨魚”的稱呼(兩個字比一個字順口),為了行文方便,本文也稱之為鯨魚。

在古代的史料當中,多次提到膠東半島有“鯨魚”出現

如今在長島等海域,時有鯨魚出水的報道。而在古代,類似的情況也不少,史料當中,多次提到膠東半島有“鯨魚”出現。只不過,古人用的不是“鯨魚”這個字眼,而是以“大魚”稱呼。但根據史料中記載的體型,基本可以推斷為鯨魚,下面就簡要給大家介紹一番。

《文獻通考》載:“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並海上,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最早出自史記)這裡並沒有記載魚的大小,因此說法不一,有認為是鯨魚,有認為是鯊魚。不過,結合後來驪山陵墓中的魚油燈來看,鯨魚脂肪可能性比較大。

在古代的史料當中,多次提到膠東半島有“鯨魚”出現

到了西漢時期,又有關於膠東鯨魚的記載,“哀帝建平三年,東萊平度出大魚,長八丈,高丈一尺,七枚,皆死。”漢代一丈大概是2.7米左右,八丈的長度也超過了20米,高度有3米多,這樣的體格,恐怕只有鯨魚了(鯨鯊雖然也有20多米,但在黃渤海相對少見)。

在古代的史料當中,多次提到膠東半島有“鯨魚”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膠東半島並非現在的輪廓,當時有海侵現象,平度北部也靠海,而如今平度已經是一個內陸縣市。

平度出“大魚”的事情,在當地的地名中也有體現,平度城北不遠有座大魚脊山,相傳也是與鯨魚有關。

到了東漢時期,“靈帝熹平二年,東萊海出大魚二枚,長八、九丈,高二丈餘。”這次的鯨魚,個頭顯然要比平度的更大一些。不過,當時盛行“天人合一”思想,很多人認為“異物”的出現,代表了不少的預示,所謂:“海出巨魚,邪人進,賢人疏。”

在古代的史料當中,多次提到膠東半島有“鯨魚”出現

以上是秦漢時期的記載,中間因為史料有限,沒有查到相關的信息。而到了明清之際,膠東海邊又開始出現“大魚”。

根據《清史稿》記載,“康熙三年三月,萊陽羊圈口潮上巨魚,長六丈餘,聲如雷,旋死。”在《萊陽縣誌》當中,也有類似事情的記載,不過時間是明末的天啟:“天啟三年,羊圈(羊郡)海港潮一大魚,長六丈餘,吼聲如雷,旋死。土人割其肉,得千餘擔,骨可做屋樑。”

秦漢時期的“大魚”,都出現在膠東半島的北部,而萊陽羊郡位於丁字灣畔,是膠東半島的南部沿海,也算是填補了南部的空白。

在古代的史料當中,多次提到膠東半島有“鯨魚”出現

到了乾隆年間,黃縣海邊也有了鯨魚出沒的記錄,《清史稿》載:“乾隆五年,黃縣海出大魚六丈,其骨專車四。”

萊陽和黃縣記載的這兩次鯨魚,體長都只有六丈,從表面上看,似乎比漢代的要小一些,但清代一丈有三米多,算起來也是20米左右,其實相差並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