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天下为公,不能够偏私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天下为公,不能够偏私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3集08 全文2658字,阅读需7分钟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六韬》。


天下为公,不能够偏私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

这个“擅”就是专有、独揽的意思。就是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可以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人,最后会失去天下。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管子》中有段话对此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它说:“人主能安其民,则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如果君主能够让人民安定,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那么人民就会事奉君主如同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所以,君主有忧困时,人民会为他担忧;国君有危难时,人民会为他拼死效力。反之,“人主视民如土,则民不为用。主有忧则不忧,有难则不死”,相反,如果君主把人民看得如同泥土、草芥一样低贱不值钱,那么人民也就不会为君主所使用。君主有忧困时,人民不会为他忧困、不会为他感到忧心;君主有急难时,人民也不会为他去赴死。

“故曰: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如果君主不能够使人民安乐,那么人民也不会为君主悲哀;君主有了困难的时候,人民也不会为其分忧;如果君主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人民也不会为他拼死效力。可见,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君主必须要能够安其民。怎样才能够安其民?那就是要与天下人共享利益。

天下为公,不能够偏私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

所以后面说:“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如果君主想要独占天下的利益,最终反而只会失去天下,这点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充分验证。譬如《汉书》中记载,过去在周朝的时候,大概有一千八百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役使民众都非常地轻微,每一年百姓服徭役不超过三天,即便如此,国君还有很多的财富用之不尽,国库还非常充实。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之后,他让这一千八百多个国家的人民来奉养自己,即使人民筋疲力尽了,还有服不完的劳役,财富用尽了,还供不上他的需求。为了供养他一个人的享用,天下的人都很辛苦,可还是不能让他满足。使得“劳疲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无辜死刑者无所告诉”,疲劳的人得不到休息,饥寒交迫的人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无辜被判处死刑的人没有地方去上告。结果人人与他结怨,家家与他结仇,天下就这样败掉了。所以秦始皇之所以失去天下,正是因为他“擅天下之利”,想独占天下的利益,让天下人都服务自己,不懂得与天下人共享利益。

《群书治要·吕氏春秋》中把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明白:“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古圣先王之所以能够留名青史,是因为他治理天下,首先必然具备公心。“公则天下平”,正因为他有公心,处事公正无私,大家都会很佩服他,没有愤愤不平的心,天下才能太平安和。“尝观于上志”,《吕氏春秋》的作者曾经阅览以往的经典和古籍。“上志”就是古代留存下来的经典。“有得天下者众矣”,得到天下的人很多。

“其得之必以公”,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关键在于有公心,一定是因为有公心才得到天下的。“其失之必以偏”,后来之所以失去天下也一定是因为偏私。不管是同一个皇帝,从得天下到失天下,还是同一个朝代,他的后代子孙失去天下,无不因为一个私字。所以,为公还是偏私,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所在。

天下为公,不能够偏私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

观察历史,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企业,它的兴衰成败都必然符合这个规律。“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大凡开国的君主,他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就是因为有公心。“故洪范曰”,所以在《尚书·洪范》中说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这个“偏”就是偏袒,“党”就是偏私,比如我们经常说结党营私,党就有偏私的意思。“王道荡荡”,就是行王道的道路非常平坦、宽阔。一个人如果没有偏袒、没有偏私的心,他治理天下就会愈来愈顺畅、道路会愈走愈宽广,政通人和。为什么?因为他的存心对了。

如何存心才能使王道荡荡、政通人和?那就是要符合天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具有什么特点?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然天道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私。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日、月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无私之德。譬如太阳和月亮,它不会因为这个人是恶人,而不去照耀他;不会因为这个地方很肮脏,就不去照耀它。天地化育万物,也没有因为这个物种我不喜欢,就不去化育,而是对一切万物都是平等无私。

天下为公,不能够偏私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

所以《吕氏春秋》后面接着说道:“阴阳之和,不长一类”,阴阳之气化育万物,它不是只对某一个物种特别地偏私,而是平等地化育,这就叫“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甜美的露水、应时的雨水,也都是平等地滋润万物,不会偏私某一个物种。使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引出下面这一句重点:“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作为万民之主的天子、君王,或者说,

作为一个团队的最高领导者,也应该要公正无私,具有天下为公的精神,不能够偏私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对此,后面举了齐桓公的例子来说明,“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刚开始的时候,齐桓公具有造福天下的公心,他连仇敌都能够包容,重用了管仲,所以能够团结天下,成为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都是因为他有公心才做到的。

但到后来桓公的存心变了,“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后来他有了私欲,任用了自己所宠爱的人,如易牙、竖刁、开方等等这样的小人,结果自己死了六十多天,虫子都跑了出来,还不得安葬,导致了死无葬身之地的悲哀。齐桓公一生前后截然相反的结局,都是因为他的存心不同所导致的。

天下为公,不能够偏私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

所以最后得出结论:“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特别是在孩童的时候,比较纯洁,天真无邪,比较憨直,这个“愚”就是憨厚正直的意思,想法也很单纯。但是长大之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慢慢就学会耍小聪明了,所以说“其长也智”。如果把这种小聪明用于谋取私利上,结果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不如保持自己的纯朴、善良、憨直,处处公心,为人着想,这样,事业反而能够做得长远。

我们看现在的商人头脑很灵活、很聪明,比起古人来,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企业的寿命却愈来愈短,即便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平均寿命也不过四十到五十年,可以说是说垮就垮。再看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老字号,少则上百年,多则上千年,经久不衰,相比之下,到底哪一个更聪明?

中国有句话说得特别有味道:“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把小聪明用于谋取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上,结果就会贻误大事,误人误己,害人害己。所以要经常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而且可以将之比照历史和现实的诸多案例,就知道古圣先贤的确所言不虚,这些都是能够经得起历史验证的。

天下为公,不能够偏私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