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花開後隨風飄蕩的蒲公英,其藥用價值很多人都不知道

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金簪草、婆婆丁等,是臨床上比較常用的清熱解毒藥。它的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後會隨風飄蕩,到別處去孕育新生命。

蒲公英味甘、苦寒,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溼通淋。治療熱淋澀痛,溼熱黃疸等證狀,還能治療癰腫疔毒,清肝明目,臨床上為治療乳癰的要藥。

蒲公英的醫案

花開後隨風飄蕩的蒲公英,其藥用價值很多人都不知道

《本草綱目》收錄:“邈(孫思邈)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木,至曉遂患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常聞長者論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則愈,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如故。”

說的是夜晚時長時間地接觸庭木,到了天剛剛發亮,得了怪病(應該是被插入小木刺),後來形成了惡瘡,愈加疼痛。得知此方後,(蒲公英莖、葉斷開後留有白汁)用來治療,慢慢就痊癒了。

蒲公英的來源和作用

花開後隨風飄蕩的蒲公英,其藥用價值很多人都不知道

來源:為菊科植物蒲公英、鹼地蒲公英或同屬數種植物的乾燥全草。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性味:苦、甘、寒;歸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溼通淋,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

煎服:9~15 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燻洗患處。

使用注意:用量過大,可致緩瀉。

蒲公英的服用

花開後隨風飄蕩的蒲公英,其藥用價值很多人都不知道

《本草綱目》記載:“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及封之,立消(恭)。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疔腫(震亨)。”

1、癰腫疔毒,乳癰內癰。既能清解火熱毒邪,又能洩降滯氣,故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佳品,為治療乳癰之要藥。

2、熱淋澀痛,溼熱黃疸。對溼熱引起的淋證、黃疸等有較好療效。

3、肝火上炎,目赤腫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