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古代中藥處方中劑量單位的書寫及換算

古代中藥用量,最初以容積為單位,如合、升、鬥,與容積相類似的有方寸匕、刀圭、錢匕等。後來逐漸採用重量法,由斤、兩、銖組成。唐、宋以後,則在單位兩之下分為錢、分、釐、毫,一直沿用至改為米制的“克”為止。以長度為單位的尺、寸、分古今用名相同。至於古今度、量、衡如何摺合“米制”,各家考證不一。 在中醫的處方中,歷來還有很多種特殊的計量單位,我們蒐集一下,以供研討方劑,調配處方時的參考。

一、劑量單位的書寫方式

古代中藥處方中劑量單位的書寫及換算


古代中藥處方中劑量單位的書寫及換算


古代中藥處方中劑量單位的書寫及換算


古代中藥處方中劑量單位的書寫及換算

上圖為上海鐵路醫院70年代老中醫處方

古代中藥處方中劑量單位的書寫及換算

古代醫生處方原文

二、古代劑量單位的換算方式

古今中藥劑量換算問題一直是很多人頭痛的問題,現據網上資料整理供參考。

仲景時代藥量與現代公制藥量(約合換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就是說1200個黍米重12銖,兩個12銖為1兩,16兩為斤,30斤為鈞,4鈞為石。 (漢代“石”讀shi,後世讀dan)。 1權=12斤,1斤=16兩=250克(液體250毫升),1兩=15.625克,約15克 “千二百黍實其龠(yue),合之為合(ge),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 1鬥=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銖=0.65~0.7克,1兩=24銖,一錢匕=5銖錢=1.5~1.8克,1刀圭=0.5毫升約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約3-5克(金石類藥末約2克 草木類藥末約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吳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蟲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烏頭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梔子10枚平均15克,瓜蔞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實一枚約14.4克,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厚朴1尺約30克,竹葉一握約12克,梧桐子大(約)黃豆大。 “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

1981年我國考古發現漢代度量衡器“權”,並以此推算出古方劑量,解決了歷史上古方劑量的一大疑案,對仲景學說的教學、科研、臨床應用意義重大。 “權”的發現,意義重大,值得引起中醫界高度重視。劑量問題是方劑治病的核心,沒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質”。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漢代1分,1尺=23公分;兩為今之15.625克,1斤為250克,則經方的實際劑量,當以原方折半計量為是。明代迄今,醫家根據“古之一兩,約今之一錢”的臆斷,使用經方僅原方的 1/10,且襲至今,懸殊太大,劑量過輕,不堪大任。仲景《傷寒論》不單是中醫學四大經典鉅著之一,更是中醫學第一部急性熱病學專著。東漢末年,寒疫大流行,傷寒的特點,發病急,傳變速,故仲景立方劑量大,藥簡、力專、效宏,方能阻斷病勢傳變,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違仲景立方本義與用藥原貌,無疑嚴重影響了經方臨床效用的發揮,阻礙了仲景學說的發展與創新。

方劑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機,配伍精當,便是特定的劑量。以四逆湯的應用為例:四逆湯乃仲景急救亡陽危症之峻劑,有斬關奪門、破陰回陽、起死回生之效。原方為炙甘草2兩、乾薑兩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為準,則四逆湯劑量是炙甘草30克,乾薑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藥效為制附子之兩倍以上),而部編中醫方劑學四逆湯之劑量為:附子5~10克,乾薑6~9克,炙甘草6。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於頃刻,誠然難矣!無怪乎中醫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敗。不是經方不靈,而是我們未能繼承仲景先師的衣砵真傳。習用輕劑,固然可以四平八穩,但是卻閹割了仲景學術的一大特色,使中醫丟掉了急症陣地。

“權”的發現,是中醫界復興的大好時機,可惜對中醫界震動不大。衹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聞風而動,廣為傳播。而且立即埋頭於臨床研究,用炙甘草湯原方試治多種心臟病取得驚人的療效,令人振奮和感佩! 60年代中期,他已對歷史上習用的經方劑量,發生懷疑,每遇重危急症,如心衰瀕死病人,輒用傷寒四逆湯類方原量投治。主藥附子則加一倍、兩倍、三倍,破格用藥。有100多例肺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導致的心衰瀕死病人,在協同西醫進行搶救時,絕大部分西醫放棄治療,而他單用中藥,一劑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晝夜按時服用3劑,附子總量達500克以上,使這些現代西醫宣佈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他把此方定名為“破格救心湯”。

80年代以後,他把六經主方及常用《金匱》要方,唐宋以前久經考驗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釐訂劑量,置於案頭,以備檢索。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寶庫中之寶庫,有強大的生命力!仲景上承內難,博彩百家,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仲景學說是中醫學活的靈魂,是中醫取之不盡的源頭之水,是攻克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仲景六經辨證之法,使我們洞悉病機,見病知源,以病機統百病,則百病無所遁形。立足於臨床刻苦研讀仲景著作,學以致用,反覆實踐領悟,是中醫成才的心由之路!也是提高中醫整體素質的唯一途徑。

古老的中醫學經歷了4千多年的歷史考驗,經受了近百年兇濤惡浪的摧殘,仍然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並且在21世紀昂首闊步走向世界,令人振奮。

古代中藥處方中劑量單位的書寫及換算

(完)轉摘須標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