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1945年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提了個苛刻的條件,盟國無奈接受了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發佈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向盟軍投降。對於這份最後通牒,日本一開始是拒絕的,直到美國在廣島和長崎兩地投下原子彈,加上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日本天皇向國民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1945年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提了個苛刻的條件,盟國無奈接受了

《波茨坦公告》全稱為《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這份公告是由美國起草,英國簽字同意,中國並未參加,但在發佈之前電告蔣委員長簽字確認過。總共達成13條共識,其中第6條明確規定: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權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

很明顯,天皇裕仁就是二戰日本的最高統治者,雖然是名義上的,但是日軍所有的侵略行徑都是打著天皇的旗號。根據公告第6條的規定,日本天皇制度必須予以廢除。日本政府在與盟國的談判中,始終將保留君主立憲制和天皇的權利,作為投降的首要條件。最終盟國在這個重大問題上做出了妥協。

1945年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提了個苛刻的條件,盟國無奈接受了

不對投降條款作出任何的討價還價,這樣才能稱之為無條件投降,而日本的投降其實是有條件投降。在接受投降之前,日本內部有兩種意見,外相主張保留天皇制度即可,而軍部的要求更甚,除了要求保留天皇制度外,還要求自行處理戰犯,自主解除武裝,盟軍不得佔領日本本土。

天皇裕仁自知盟國不可能接受日本軍部的條件,而保留天皇制度這一條還是有希望達成的,於是決定採納外相的方案。雖然盟國軍隊在軍事實力上佔據壓倒性的優勢,但是日本軍部仍然不願意承認戰敗,制定了“一億玉碎計劃”,叫囂將進行焦土抵抗。

1945年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提了個苛刻的條件,盟國無奈接受了

不管這個玉碎計劃的可行性有多大,美國人擔心,天皇是日本國民的精神支柱,一旦廢除天皇,日本極端抵抗分子會以游擊戰的形式給盟軍造成很大的麻煩。在塞班島和硫磺島戰役中,美國軍隊已經領教過日本瘋狂的武士道精神,在裝備和後勤保障均優於日軍的情況下,也只能打出1:1的戰損比。如果日軍做最後的本土抵抗,會比之前更加窮兇極惡。

據估算,面對日軍的負隅頑抗,盟軍至少還要投入百萬大軍才能應對可能發生的游擊戰爭,其中的傷亡數量不會是小數目。太平洋戰區最高統帥麥克阿瑟認為這是不必要的冒險,因為日本的君主立憲制與英國類似,天皇和國王都是象徵性的最高統治者。而對於日本法西斯這個符號,日本軍部比天皇更具有代表性。

1945年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提了個苛刻的條件,盟國無奈接受了

另外,美國之前希望蘇聯儘早對日本宣戰,以加速日本投降。不過後來隨著原子彈的研製成功,蘇聯宣戰的作用已不重要,美國反而希望蘇聯不要牽扯進來,這樣美國可以獨享控制日本的權利。這種背景之下,保留天皇對美國並沒有什麼損害,還能成為方便管理日本的工具,控制住了天皇,也就控制住了日本。

對美國來說,確保日本對美國不再構成威脅,並長期服從美國的管理,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長遠戰略充當奴僕角色,這才最符合美國的利益,至於是否廢除天皇制度,真的不重要。儘管國際輿論一直要求廢除,但美國憑藉在盟軍中的優勢地位,最終使得日本天皇制度保留下來,天皇裕仁以及皇室成員也都逃脫了戰後審判。

1945年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提了個苛刻的條件,盟國無奈接受了

蘇聯雖然不認同美國的做法,為了避免與美國發生正面矛盾,並沒有採取反對態度,而蔣公忙於內戰,還要寄希望於美國的幫助,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日本天皇制度的保留,實際上是當時各方實力與利益博弈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