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范曾先生和田蕴章为什么用烟袋而不是烟卷?

山左散人L


这个问题有意思,他们为什么用烟袋而不是抽烟卷?我们就来全方面分析一下吧!

田蕴章和范曾两位先生不必多说了,相信只要是喜欢书法,爱好艺术的朋友,都应该对他们有了解。都是在书坛,艺术界有影响的人。接下来说说他们抽烟的事情吧!




第一,两位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都是文人,我们知道文人是有很多讲究的,想必在这个事情上,也不列外,所以他们使用传统一点的烟袋更符合他们的身份。试想,他们要是叼着一只卷烟,那会是什么形象呢?大家脑海里是不是立刻出现了一副痞子的形象,所以,他们不会那样做的。还有古代文人喝酒,像李白肯定也很讲究,用精致的酒杯倒上酒,怕不是像今天一些人,拿起啤酒瓶就吹!所以,文人形象给人的感觉就是雅致一些,在我们生活中,喜爱传统文化的人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比较讲究?甚至还刻意模仿古人的作风,比如有的人写毛笔字在选笔的时候,就不喜欢花花绿绿的,镶金带银的笔,而喜欢找没有装饰的,就是一根竹竿儿加上笔头毫毛。


第二,既然说到了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自然知道勤俭持家的道理。虽然他们不缺钱,但是好的习惯是养成的,毕竟他们都是受过苦走过来的,很显然用烟袋抽烟比抽卷烟便宜得多。

以上两点原因,个人认为第一点是主要的,第二点是我臆测的。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我是铁匠的头发,欢迎留言评论,谢谢关注和支持!谢谢!


存希斋书法


这样看起来比较潇洒,更具有文化人的气质,没事的时候我也去买个烟嘴,他们都是纪大烟袋的后人,纪晓岚是他们的祖师爷。自称范仲淹后人的这位垃圾一般的人物,净给范家人丢脸,不必说他,提起他就觉得反胃,做人还有比他再失败的吗?聊聊楷书大家田蕴章,他是1945年在天津出生,曾经执教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南开区政协委学委,他个人的观点就是强烈的抨击当代的歪风邪说。强调中华文化要走正统。馆阁体有缺点,但是成就是主要的。能写成馆阁体也很厉害了啊!

再说说卷烟厂,烟卷的年头比较短,卷烟是用卷烟的纸把烟丝卷起来做成商品在商店里销售,有的带过滤嘴,有的没有过滤嘴,有味道重的还有旦味的,还有清香的。卷烟开始进入中国商品市场,还是在1890年的时候开始的,设置厂子生产卷烟是又过了三年以后,产销量逐年增加,说明中国人抽烟的比较多。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抽外烟,这是出于一种价值的认同。而并非是口味的决定,外国进口的香烟品牌营销惯用传媒和影视作品来传达它的文化价值。就是不知不觉当中渗透着他们的民族文化,可以推断万宝路的文化价值至少在整个价值的一半。如果一包万宝路卖十元那么其中最少五元卖的是美式文化价值。

烟袋锅一种吸烟的工具,男人们比较喜欢用把烟丝装在旱烟袋,另一头是一个碗状的金属。

范先生原来看着还是他的师傅抽烟的时候学会的,他老师在吃大烟的时候,还不懂烟叶从烟袋荷包里往外装。想从那个口袋里捏出来一把烟叶,再到烟袋锅里面。后来自己就慢慢的喜欢上了抽烟。平时画画比较寂寞的时候。抽一口烟,轻轻一涂,烟雾缭绕。


行露书画


我觉得,范曾和田蕴章两位先生用烟斗是为了彰显个人品味和风范。试想一下,手里握着一只烟斗和握着一支香烟哪个更有范,更能彰显个人的风度与气质?毫无疑问是烟斗。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我只见过风雅的人选择烟斗,从未见过一个人因抽烟斗而风雅。这句话证明了一个人处在什么地位,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

如果让一个流浪汉或乞丐嘴里叼着一只烟斗,你会觉得他有品味吗?很多人看到这种情况,会在心里说:真能装!

范曾和田蕴章两位先生都是书画名家,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算得上是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当然要使用跟身份、地位相匹配的道具了。

名人用烟斗,在古今中外历来有传统,如爱因斯坦、斯大林、萨特、黄永玉等等。烟斗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只上好的烟斗,全为手工雕琢,做工精良,凝结了制作者许多心血,本身就是一件有格调的艺术品,征服了许多男人。这就像一些女人非常钟爱LV包包的道理一样,道具本身具有审美价值,即使不用,拿在手中把玩也是一种享受。

并且,烟斗所用的烟丝也很讲究,烘制时给里边要添加多种香料和其它东西,能把烟叶中的危害度降到最低,对身体危害小。

优质烟丝价钱也非常昂贵,我一个经常抽烟斗的朋友说,他曾经买过一两900元的烟丝,看起来也就那么一小盒。两位先生是名满艺坛的成功者,想必用得烟丝不是普通烟丝。

因此,从身份、地位、喜好等各方面来看,范曾和田蕴章两位先生配得上使用烟斗,也消费得起。


鸿鹄迎罡


范曾先生和田蕴章为什么用烟袋而不是抽烟卷?

看过范曾先生的国画也看过田蕴单先生的书法,不过还真不知道他们用烟袋吸烟。

不过这个话题蛮有趣,每天在严肃认真地谈论书法,偶尔聊点与书法相关的轻松些的内容也挺好的。

他们二位为什么用烟袋也不是抽烟卷,这个只能去推测或者说去猜测,那么,可能是以下面这个原因:个人习惯或爱好,没有其它什么原因,也许他们自已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他们两个爱好一样,纯属巧合。

启功先生


当然,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搞艺术的,留个长发、蓄胡须、穿个唐装什么的,总之,以达到与众不同的吸眼球效果。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以吸眼球的效果。

其实,我们有时真的可以以貌取人:

一、 有时我们无法通过外貌来判断一个艺术家,因为真正的艺术家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人。

二、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外貌来判断一个人不是艺术家,凡以外貌吸人眼球的,大部分是半桶水,有了部分刚入门,有一部分根本就是混子,。

沙孟海先生


三、 艺术家是不是都要俗一点,?不是!

留胡子,理光头,这些都没没什么不好,至少我认为挺好,只要不是为了搏虚名或者为了行骗的做法,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世界是多元的,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习惯才能形成缤纷世界。

因为,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吴冠中先生在作画


白先生如是说



作为一个文化人,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手拿烟斗无疑是个最好的选择。

就像麦克阿瑟,斯大林,我们想起他们时,脑子里浮现出的分别是:嘴里叼个大烟斗和手拿大烟斗的形象,而丘吉尔则是大雪茄。

这是想区别自己与常人不同最简单的方式,当然也有可能是自己常年养成的习惯。我的看法是田蕴章身穿长衫,手拿烟斗是为了表明自己是个文化人。

而范曾的烟斗除了表明自己文化人的身份外,更是一种傲气的一种表现,不能说他有什么不对,但就我个人而言很反感范曾的这个出格形象,一般传统的中国文化人,在世人面前都是以谦卑的君子的形象而存在的。而他却恰恰相反,因为他的自满,他只能是这一世的当代大师,却不能流传千古。


G厚积



似乎出题者在打擦边球,这和文化没有什么联系,我父亲不会书法,但他老人家也用烟斗抽烟丝,纯粹个人选项,无可厚非吧?


田蕴章和范曾都是艺术家,具有较高的修养和风度。人前和公开场合他们基本不会抽烟,烟味其实不好闻!在自己的书画工作室,他们在创作之余,偶尔抽几口,也是提神解乏,较为惬意。

烟卷我相信他们都抽过,或许不够过瘾,换成了劲大的烟斗,颇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这也不值得效仿,仅是个人爱好,还是注意健康的好。

刘欢也抽烟斗


行者顧勇詩書原創


这是特制烟丝,对于装的人来说想学爱因斯坦,没什么,你不觉得他们抽烟都抽的不自然,对于一个抽烟的人来说,这抽起来比烟卷带劲!


凸笔


哈哈,一帮不懂装懂的人啊。我来结束这个问题:

烟卷像妓女,只是为了过瘾,用完就抛弃。

雪茄像情妇,为了抽它,还要配火柴、喷灯、保湿盒等等。

烟斗像老婆,不费钱,还忠诚的陪在你身边,而且斗上还有你把玩的痕迹,烟斗本身,也是你品味的象征。

我烟龄十几年,能冒烟的都抽过,烟卷二十块钱一盒的就知足,不挑牌子。雪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高希霸就能满足我。一个华云的烟斗陪了我十多年了,斗草换了又换,也自己配过,L草多少,V草多少,放在阴干的地方,用红酒配蜂蜜偶尔喷一下,也是个乐子。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低之分,无非个人喜好罢了。


街头买醉


范曾和田蕴章为什么用烟斗?这跟吸烟习惯有关。

两人年青时都吸香烟,因为香烟中添加的辅料太多,如香精、助燃剂之类,烟丝相对来讲就原生态得多。



另外,叼香烟不如抽烟斗有文人风范。民国时期的闻一多先生就经常叼个烟斗;外国的一些大文学家,就习惯抽烟斗。我想他二人也许出于这个原因而抽斗,不过范曾后来又上了一个台阶,改抽雪茄了,田蕴章改了没有,不得而知。


东葫西瓢


烟斗、纸烟,口感完全不一样,有人喜欢烟斗的感觉,有人喜欢纸烟的方便,这纯属各人的喜好,怎么有那么多人自己不学无术,却狂喷乱吠艺术大家,我想问一下,所有在喷的狂妄者,你们哪一个可比两位先生万分之一的才华?两位先生,一位是当代画坛有着自己独特风格,自成一派的国画大家,其腹中才华哪真可谓锦绣昆仑,一位是书坛名家,精研欧体,同时对各个书体有着非常严谨的学术参悟,就如此两位老师被你们这些不学无术之徒乱喷,说明的不仅只是言论自由沉沦,而是对专业国学艺术的亵渎,也是对爬梁小丑的放纵,两位老师固然不会有任何回应,因为他们不屑与此等下贱之徒理会,但作为像我们这些真正喜欢书画的学子,实在是不吐不快,每次只要提到一些大家老师,总是可以看到漫天乱喷,可总是从来没有人能指出那些大家、老师们真正缺点、遗憾。可见都是为喷人而喷人,很奇怪你们这些狂徒这样对人不敬为的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