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羅醫生,你老家是武漢的呀

入艙以後,各種問題見招拆招。比如說與武漢大爺交談這檔子事,既是個力氣活,也是個技術活。入艙前的培訓明確要求,醫醫或醫患交談時需間隔1米以上。看似普通的一個防疫要求,對於我這種打小說話聲音就比較輕柔細軟的妹子來說,還是有點挑戰的。加之口罩的阻礙,毫無武漢地域特色的普通話,剛入艙工作時就有患者表示聽不明白我在說什麼,有位大爺還敞開明說:“醫生,你勒小的聲音,你說我哪聽得到?”其實我對於很多老年患者的武漢話也是一臉懵逼的,這咋整啊?咱心理醫生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要靠“話”療的。

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回到宿舍的我開始苦修內功,每天早晚運氣發聲,丹田發聲、胸腔共鳴,只為讓自己說話的時候氣貫長虹聲悠揚。但平時習慣了輕聲細語,想立即練就聲如獅吼,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內功一時半會兒無法臻致化境,我轉而練習外功。千方百計找來當地方言與普通話對照版,模擬艙內可能發生的各種場景,繼續搭配各種嗓音發聲訓練。經艙外數日勤修苦煉,待今日查房臨場發揮之時,果生奇效。“你蠻槓”、“屋裡人都等到你帶”、“你蠻快就要出克了”,麻利利地甩出一大摞武漢普通話。最後,那位提意見的大爺憋不住地問我:“羅醫生,你老家是武漢的呀”。哈哈,再修一技傍身,生活就是這麼有底氣!(江西省第七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江西省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博士 羅濤)

羅醫生,你老家是武漢的呀


有一種安全感叫做科學戴口罩

對於我們入艙工作的醫務人員來說,戴好口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進艙前培訓的時候也是反反覆覆強調的。可是問題來了,儘管人的臉型各異,但口罩卻是版型相同。戴上N95口罩後的我反覆檢測,發現鼻翼兩側漏氣情況嚴重,雖有一個金屬條可以塑形,但怎樣做到與臉部貼合得嚴絲合縫卻著實是個難題。無奈,茲事體大,何以破題?唯有實踐出真知。根據過往入艙工作人員經驗,干預手段有二:一是由耳掛式改成頭戴式,既解放了耳朵又增加了嚴密性;二是鼻子上加貼創口貼,既可防漏氣又可防壓瘡。通過反覆手感漏氣實驗以及眼鏡片起霧面積對比測算,幾組結局體驗與數據比對下來,最終我選定了頭戴式疊加創口貼模式。連日來的實踐證明,效果果然是1+1>2,這份堅實的安全感讓我在艙內可以更加忘我地工作,相信艙內的患者也一定會因為我的工作而多添一份安全感。(江西省第七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江西省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博士 羅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