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梨花落後清明丨生死離合悲歡淚與踏青郊遊歡笑聲交織的時節

清明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

是中國傳統節日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

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清明一詞最早見於《淮南子·天文訓》:明庶風至四十五日,清明風至。”明庶風就是指春分時的東風,意思是清明風在明庶風四十五天後來到。這裡的“清明”還是作為節氣。節日意義上的清明起源於古代的寒食節。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清明習俗

01

掃墓

從前,清明節時,人家不分貴賤,總要為逝去的先人上墳掃墓。掃墓時間並不侷限於清明這一天,各地情況有所差異。掃墓時,首先要剪除墳丘上所有的雜草,修理陵墓周圍,然後往墳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護,再燒紙錢香燭、供奉酒肉飯菜,燃放鞭炮後,最後向祖先行跪拜禮。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02

寒食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在客家,有句俗話說:沒吃過“清明粿”,便不算過清明節。做清明粿的原材料是一種叫苧葉的野生植物,這葉子是綠面白背的,用它做出來的點心,吃起來有種特別的香味,多吃也不覺得飽膩。連城的“清明桃”也有些類似。皮是米漿做的,裡面加了鼠麴草或艾葉的汁,因此是綠色的,裡面包著筍、香菇和肉,或是芋頭和蝦米。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03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04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05

插柳

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06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在古代,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帶來好運。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07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曉鶯啼語叩窗扉

飛花驚醒追夢人

又是清明雨朦朧

遊子歸思隨青煙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清明

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

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

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梨花落后清明丨生死离合悲欢泪与踏青郊游欢笑声交织的时节

--- END ---

本圖文綜合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