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我在基层做信访|甘当义务信访员 奔波乡间解民忧

我叫胥爱礼,出生于1935年,参加工作以后,曾长期担任基层学校校长,后被抽调在镇信访部门帮助工作。1996年退休以后,婉言谢绝一家贵族学校高薪聘用,服从镇领导安排,不计报酬,继续担任义务信访员。20多年来,我胸怀大局,为民解忧,办信接访几千件,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受到地方领导和百姓的广泛赞誉。现在虽已年逾八旬,仍然不遗余力地工作在信访稳定的第一线,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私奉献。

一名灾区孩子的感恩情结

2015年秋学期刚开学,沿河镇中心初中初三学生召开“我的感恩”主题班会,一名学生深情地说:“我要感恩的是一位原与我素不相识的胥爷爷,我能在这里读书,全亏了胥爷爷。”动情的话语,感动了全班同学。这名学生叫张彬。

张彬是四川省巴中地区通江县诺江镇人,2000年出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家中房屋倒塌,跟随爷爷投亲来到沿河镇蒿仑村的姑姑家。暑假里,8岁的小张彬担心读不上书,自己给温家宝(总理)爷爷写了一封信,国务院办公厅将去信复回到沿河镇。我见信向镇领导汇报后,立即骑上自行车,顶着暑伏天的烈日,去4公里外的蒿仑村找小张彬,在了解实际情况后,我马不停蹄到镇文教办商讨张彬入学事宜。为方便入学,我与文教办商定,让张彬到就近的新桥小学就读。第二天,我又骑车到蒿仑村的新桥小学找校长落实了此事。

开学后,我心中还放不下小张彬,几次回访到学校。由于有的老师方言讲课小张彬听不懂,很是苦恼。我又一次找镇文教办领导,提出让小张彬到镇中心小学就读,与文教办领导一起来到镇中心小学,免去了张彬当年所有书籍费、学杂费,但食宿却成了问题。我在学校附近挨门逐户询问,帮助小张彬就近租了一间房子,让其爷爷陪住,并帮助解决了部分生活费,使小张彬进入镇中心小学读书。此后,我又多次骑车到蒿仑村,帮助小张彬和他爷爷落实了口粮田,不久张彬的父亲也来到了沿河镇落户。现在他父亲和爷爷耕种着五亩责任田,农闲时父亲在外打工,前年在集镇买了住房,过上了安定舒适的生活。这段经历,小张彬心里一直铭记着我这个素不相识的胥爷爷。

一个上访老户的停访息诉

2015年5月,烽火村老上访户桑某与镇村签订了信访事项终结协议,圆满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结束了他9年的上访历程。

1944年出生的桑某,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恰当冲击,文革后期已为其平反,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并解决了全部医疗费用。事隔40年后的2006年,桑某越级上访反映其文革期间受冲击时被打伤后背,现年老体弱,旧病复发,要求解决生活补助和医药费。我得知情况后,主动登门一面做情况调查,一面做思想工作,与镇村领导商谈解决办法。从2007年起先后通过安排低保、给予临时困难补助等办法给予照顾。此后,桑某多次出现情绪反复,我登门超百次,用尽各种办法做工作,与桑某彻夜长谈,说理讲情。在深入做好桑某思想工作的同时,又找其子女做细致的外围工作。2015年春,我多次主动和镇包案领导设计化解措施,几次专程到烽火村与村组干部共同约见桑某,向其宣传了相关政策法律,根据年纪增大、物价上升的实际情况,增加了部分医疗和生活困难补助费。我的艰难付出终于换来桑某的完全满意,化解了一起长达9年的信访积案。

一户单亲家庭的幸福重启

我从事信访工作20多年来,不仅热情接待群众来访,还经常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发现问题,主动解决。

2014年4月,在蒿仑村走访调查时得知江西外来妹蒋秋月丈夫肖立松前一年患上不治之症,花去了所有积蓄,也没保住年仅45岁的生命,留下了1女2男3个孩子,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人们最担心的是蒋秋月正值中年,又是外来妹,万一萌生了出走的念头,3个孩子怎么办?得知情况的我随即找来村书记颜友林和妇联主任刘晓芳,商量关爱帮扶这一特殊家庭的办法,并初步分工村妇联负责蒋秋月的情绪稳定,村关工委做好3个孩子的“五老”结对关爱工作,村委会、镇关工委负责协调解决母子4人生活保障问题。当天下午,我和村书记一起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镇领导随即通知镇民政办按照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的相关政策,为蒋秋月及3个孩子办理农村低保。此后,我又向县文明办、县妇联等部门汇报,取得社会各界的援助,有的捐款,有的赠送学习用品,学校减免了3个孩子全部费用。我又帮蒋秋月在镇区租了一套房子,协调镇村补贴了房租。使这一单亲家庭享受着人间大爱,向新的幸福启程。

一群农民工工资的年终兑付

2014年春节将至,该是向农民工结算全年工资的时候了,可是负责承包沿河镇新丰、沿港、向阳等村河道疏浚工程的包工头却没了踪影。13位前一年为其做工农民工寻找无果,到镇里求助,部分人情绪激烈,我立即迎上去了解情况,并安慰大家说:“你们别急,让我把情况调查清楚就答复你们。”对这位包工头,我并不认识,随及用电话与新丰、沿港、向阳等村干部联系。据村干部反映应由各村支付的工程款都已结清。但镇级支持各村河道疏浚的配套工程款还没完全到位。接着,我又找到镇财政所领导询问此事,得知镇里确有一部分配套资金还没和王某结清,我当即嘱托财政所领导:“王某雇用的农民工工资还没有兑现,请你们设法联系王某,一定和农民工一起结算。”意见得到了财政所领导的支持。一大圈过后,我又与13位农民工商量,每天两人一班在这里等候王某结账,其他人不用耽误自己的时间。4天过后,终于等来了王某,我和13位农民工,一同与王某来到镇财政所,给农民工兑付了拖欠了近两年之久的28万余元工资。13位农民工拉着我的手,千恩万谢,我还是常说的那句老话:“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群众信访无小事。”我从事基层信访工作20多年,一直是将信访办公室当成自己的家,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他们反映的问题当作实事、家事,一个事情接着一个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忠实履行为百姓解难、为领导分忧、为稳定出力的职责,使沿河镇多次被市县评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我也先后20多次受到各类表彰奖励。使我切身感受到能为全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多作义务奉献,在职领导尊重支持、广大百姓欢迎敬重,自己也觉得生活充实心情好,有利于健康长寿。因此,我愿意继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当一辈子义务信访员。

(作者单位:建湖县沿河镇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