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明朝倭患嚴重,如果不是因為沒有這個,朱元璋早就派兵滅掉日本了

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通過極權統治華夏,但對兩個敵人仍懷有恐懼。一是逃亡塞北的元順帝殘餘武裝對邊境的持續騷擾,不得已派封九個兒子為王戍邊;二是來自東瀛日本的倭寇假借上貢和通商,隨風飄至大陸,北抵遼陽一帶,南達廣東及東南沿海,明朝經濟民生遭到極大破壞。即使設置專門的清剿防衛倭寇的機構,仍屢禁不絕,疲於奔命。

有朋友可能會問,明初國家實力雖然不是最強,但消滅同期的日本應該不是難事吧?雖然此時日本處於南北分裂時代,不過明朝沒有足夠的把握吃掉日本。

明朝倭患嚴重,如果不是因為沒有這個,朱元璋早就派兵滅掉日本了

其實當時明朝面臨倭患也是想了辦法,可以稱之為上中下三策。上策,即舉全國之力興兵討伐,吞掉日本島以絕倭患。這個策略簡直完美無比,如果當時朱元璋批准併成功了,日本早就變為同朝鮮越南一樣的藩屬國,哪還有後來的恥辱?但歷史不容假設,朱元璋考慮很久不得已放棄了,因為他不敢打。為什麼呢?

他知道歷史上隋、唐、元都曾對日作戰,勝少負多。加之明朝有一個致命弱點,作為大陸國家,沒有一支海軍,漂洋過海去征服一個島國,幾乎不可能勝利。再者,東瀛倭國土地貧瘠,百姓愚昧,吞併沒有太多的利益。所以,朱元璋放棄了這個策略。

還有中策和下策。中策就是派使臣東渡與日本統治者談判建立外交關係,利用日本政府控制倭寇不要再騷擾明朝。甚至出臺了一個規定,將日本列為十五不徵國之一。所謂十五不徵國,乃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定下四方諸夷如果不犯中國,而大明興兵討伐,視為不祥之兆。為了避免朱氏後世子孫仰仗中國富強窮兵黷武,給十五個國家發了“免死金牌”。分別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浡泥國。

明朝倭患嚴重,如果不是因為沒有這個,朱元璋早就派兵滅掉日本了

這條路實際也走不通,搞笑的是明朝找錯了談判對象。明朝對此時日本情形幾乎一無所知,以為懷良親王也類似於洪武皇帝是日本唯一的國王,一言九鼎。後來反覆問詢求證日本來使才知,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南北分裂時代,懷良親王是南朝的政治領袖,北朝還有一個徵夷將軍源義滿。兩派勢力各懷鬼胎,對待明朝的態度大相徑庭。北朝傾向與明朝通商,換取經濟利益,解決財政困難;南朝卻支持倭寇,並以此要挾明朝與北朝斷絕關係。實際上明朝並不清楚懷良親王並不知道經過幾年的努力,明朝感覺自己被日本人耍了,交涉無果,就採取了下策。

閉關鎖國。

是迫不得已,也是效果最差。明朝嚴禁國民出海私通貿易,將倭寇拒於國門之外。但海岸線兩萬多里,如果嚴修海防哨所,將耗費極大的財力兵力,而天下初定休養生息,執行過程大打折扣。閉關鎖國只能是限制自己發展,所以實際情況是恩威並施,中策與下策同時使用。

明朝倭患嚴重,如果不是因為沒有這個,朱元璋早就派兵滅掉日本了

但倭寇數量和冒犯事件並不減少,證明這一戰略的失敗。閉關鎖國,這無形中自證失敗,面子上無論如何過不去。表面上有意借胡惟庸通日口實而斷絕中日關係,但暗地裡仍不放棄,繼續施以恩惠,寄希望於外交方式解決倭患。

直至懷良親王死,北朝勢力漸漸興盛,結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統一日本,與明朝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遣使朝貢,打壓倭寇,明初的倭患才逐漸稀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