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船报观点|化危机为转机,淬炼中国修船“金字招牌”


船报观点|化危机为转机,淬炼中国修船“金字招牌”

资料图/maritime-quote.com


在全民战“疫”的背景下,中国修船行业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和安排,让原已因高负荷运转而不同程度存在脱期现象的修船企业的履约风险急剧增大。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复产,修船企业全力以赴实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双线作战,其中的困难和压力也不容小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不可抗力造成的危机其实也再次凸显了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诸多不足。修船行业只有正视并深刻反思这些不足,加快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转型升级,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化危机为转机,让中国修船“金字招牌”成色更足。

切实改变以价格为主导的市场竞争局面是修船行业“化危机为转机”的必要之举。疫情致使修船行业履约风险如此之大有两大诱因,分别是“限硫令”和经济性因素带来的需求爆发,以及修船市场过于注重价格竞争。眼下的修船市场总体上是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且修船价格还不能完全体现中国修船一流服务的价值以及劳动力、安全、环保等投入的增加,这极大地加剧了修船企业对手持订单的渴求,因为对其而言,只有建立在更大规模基础上的产值才有利润可言。截至疫情爆发前的1月上旬,有的修船企业原计划到今年第三季度才能消化完手持订单,2021年仍有脱硫塔改装项目。对于“短平快”的修船行业来说,这样手持大量长周期订单会极大增加行业风险。可以说,在此次不可抗力的巨大影响下,修船企业和航运公司都是受害者。

未来,只有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供求双方共同促使修船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才能确保修船市场稳健运行,抵御各种未知风险,充分维护各方权益。

加快建设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体系是修船行业“化危机为转机”的重中之重。修船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非常强烈。但疫情导致人员聚集、流动受限,许多修船企业都存在劳务工无法按时返岗、用工缺口较大的困难。这让能够极大减少对人工依赖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设备在此次复工复产中“大放异彩”。目前,修船行业中已开始出现一些先进的装备,应用效果得到了生产实践的检验。这不仅有利于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而且提升了效率,确保了品质。相信经过疫情的考验,修船企业对推进技术工艺变革的决心将更加坚定。总体来看,修船行业提升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空间还很大,需要下大力气实施科技攻关,融合深化数字化技术,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出清力度是修船行业“化危机为转机”的有力保障。

在此次疫情大考中,修船企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在应对挑战方面,不同企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高下立判,有的修船企业产能释放率已接近100%;有的修船企业的前期工作几乎停滞,复工复产进展也非常缓慢。在发展前景方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截然不同,有的修船企业多年前已偿还完所有银行贷款,拥有可观的、可供运转的自有积累资金;有的修船企业则面临着随时都可能遭遇的毁灭性打击。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一直是影响修船行业健康发展的“病灶”,近年来,在央企集团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修船产能重组整合初见成效,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但距离预期目标还有差距。因此,修船行业必须强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产能障碍。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持续向好,此次战“疫”也必将赢得最终胜利。修船行业目前整体保持了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营的正常有效进行,待疫情结束后,市场应该可以逐步恢复到接近疫情之前的水平。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疫情对修船市场的影响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作为全球修船行业的中心和服务全球航运业的最可靠力量,中国修船企业的重要地位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改变。重要的是,在应对疫情挑战的同时,修船行业更需有所思、有所得、有所为,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淬炼中国修船“金字招牌”,进而促进行业行稳致远。

(记者 王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