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願方艙醫院早日“關門大吉”

健康時報新冠疫情防控系列評論㊸

(健康時報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一個方艙醫院,一葉生命之舟。

3月1日,隨著最後一批患者痊癒出院,武漢礄口武體方艙醫院進入“休艙模式”。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武漢市首家“休艙”的方艙醫院。與此同時,另一家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也有多達132名治癒患者大規模出艙。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為解決患者住院難問題,武漢共建成16家方艙醫院,實際開放床位13000多張,累計收治患者12000人。也就是說,武漢新冠肺炎患者中,每4人中就有1人在方艙醫院治療過,且實現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

說方艙醫院是“中國之治”的樣本,於今觀之並不為過。一則,方艙醫院在人類抗擊傳染病歷史上並無先例,標準與運作、風控與管理等,都是在一張白紙上畫圖。二則,建院之初,有人擔心交叉感染,有人盯住細節質疑……但一天建成的醫院,用不到一個月的實踐證明,這是“在醫療資源緊張、疫情擴散壓力下”極其正確、果斷的決定。

相較於床位有限的存量定點醫院,機動靈活的方艙醫院創設了救死扶傷的增量奇蹟,其價值起碼體現在四個層面:

一是救急。從“人等床”到“床等人”,方艙醫院首先解決了大量病患亟待科學醫治的健康剛需。二是添暖。王辰院士在訪問方艙醫院後欣慰地說:“有醫生感慨,二十年前那樣的醫患關係又回來了。”治癒後離開的患者,甚至有不少人懷念方艙醫院。三是賦能。受中國方艙醫院經驗啟發,韓國政府也已啟動“韓式方艙醫院”。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在實地考察武漢方艙醫院後也表示,將把它介紹給其他國家。四是創新。摸著石頭過河的方艙醫院,無論是《方艙醫院工作手冊》,還是醫護人員總結的工作流程,都紮實體現了中國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層面的創新治理能力。

有為愛逆行的醫護人員、有攜手共舞的醫患關係,有兜底救助的應急思維、有精準施策的宏調舉措……方艙醫院,才真正成為戰“疫”洪流中的諾亞方舟。時下,礄口武體方艙醫院進入“休艙模式”,也意味著武漢疫情態勢從高位運行期向中位運行期轉變——這既說明疫情防控阻擊戰正在不斷取得喜人進展,也說明戰“疫”進入最為吃緊的決戰決勝階段。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休艙不是關艙,疫情仍嚴峻、防控仍吃勁,來不得半點的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尤其在全球疫情風險增高的背景下,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不獲全勝,絕不言功。只有咬緊牙關、嚴防死守,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真正在試劑、藥物、疫苗上扼住病毒的咽喉,也許才能如網友所祝福的:願方艙醫院早日“關門大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