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岁半的宝宝总喜欢扔东西,打人,究竟该如何来应对?

黄强


宝爸宝妈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有扔东西、打人这样的行为表现。

如果完全站在大人的视角,很可能就会断言,孩子是在“捣蛋”,但其实2岁半的宝宝正处于空间探索期,很多时候,他扔东西的行为,只是在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

他很好奇,为什么东西扔出去会落在地上,而且不同重量和材质的东西落在地上的声音和状态都不一样,所以,他就会一遍又一遍的尝试。

这种情况,只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保证他扔的东西不会损坏也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就可以任由他自己去完成这个探索的过程。

当然,有些时候孩子扔东西也可能是在发泄情绪。孩子的行为是否带有情绪,这个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孩子产生了情绪,但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于是就本能地乱扔东西,打人也是如此。

如果是这种情况,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最好能帮孩子识别这些感受,在共情的基础上给孩子建立规则,告诉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但他不能以扔东西或是打人的方式来表达。

最好能为孩子提供另外的情绪宣泄渠道,比如,给他一个枕头捶,或是带孩子去练习幼儿拳击,等等。


壹父母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短故事:楼上一家人有一个小孩子那时候差不多也就两岁多吧,有一天走在楼下,非得要他奶奶抱他上六楼,他奶奶不抱,没想到他用脚使劲踹他奶奶呢!我当时看傻眼了都。没想到他奶奶走过来也使劲踹了小孩子好几脚,把小孩子踹好几个跟头,小孩子还要奶奶拉他起来,没想到到奶奶硬是没拉他,又去打他叫他自己起来!

嘿嘿😁,就这么一回就把小孩子收拾住了,从那以后小孩子很听话!圣贤云:教育人要从婴孩抓起,教做人的规矩,教育孩子要守法!南无阿弥陀佛🙏🙏🙏


用户93132623347


两岁半的宝宝已经能听懂话了,正处于对一切都好奇的年纪,尤其是你越是不让他干的事他就越是好奇越是要干。教育宝宝改掉坏习惯,不是光有耐心就行了,道理要讲,也要让孩子知道害怕。我家宝宝快两岁,从开始学会走路就喜欢打人丢东西,无论怎么讲道理都不听,后来他打人了我就让别人打回来,别的小孩儿家长说娃们闹着玩儿的,不让打回来。我就自己在他屁股上轻轻打几下。然后再绷着脸给他讲道理,让他即要知道害怕还要知道道理,下次就不敢再犯了。他丢东西的时候我训完他还要他自己把东西捡起来。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不能单纯的讲道理或者一味地打,现在的孩子都是娇惯的,讲道理的孩子就不用打,打孩子就是为了让他讲道理。


一颗帅帅的葱


攻击性的行为,比如咬、打、扔东西,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一部分。这是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一部分。通常,幼儿在4岁时就会逐渐改掉不良行为。随着语言技能的不断提高,对独立的强烈渴望,以及未开发的冲动控制,这个年龄的孩子出现咬,打,扔东西的行为都是正常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应该忽略它。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攻击性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向他展示其他方式来表达他的感受。

幼儿“不良行为”的原因

我们在不良行为后面打上了引号,这就证明,这些行为并不是真正的不良行为,只是我们眼里的不良性温。通常来说,这些不良行为的背后,有三个原因。

1.由于技能有限而进行的击打和投掷

我们的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可能会四处走动,甚至说话,但他们在处理情绪、挑战情境、全身疲倦或饥饿方面的能力极其有限。作为父母,很容易忘记他们只有1岁、2岁、3岁或4岁。投掷和打击,尤其是在发脾气的时候,是我们孩子表达自己或请求关注的少数几种方式。

2.因为好奇而打和扔

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幼儿就像小科学家。他们想知道投掷的原理。他们想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们对击打物体的感觉很好奇。他们喜欢通过这种行为来重复、试验和发展对因果的理解。通过投掷和投掷物体,我们的孩子正在发现重力,就像300年前艾萨克·牛顿爵士一样。勺子叮当作响,杯子哗啦啦响,但麦片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每一个启示对你的孩子来说都是神奇的。他的一部分快乐来自于能够一遍又一遍地重温这个发现。

3.为了好玩而打和扔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可能喜欢扔东西和打东西。他们有一种控制感。他们知道自己会从这种行为中得到一些关注。有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就是喜欢扔东西或打东西,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像成人一样抑制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会不停地扔东西或打东西。

所有的幼儿都会表现出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所以不要觉得只有你们的孩子是这样。你的孩子开始表达自己,表现出独立,并尝试限制。你的工作是重新引导他们的行为,告诉他们这些不良行为是不合适的,是不能容忍的。有时间,有耐心,通过坚持,你的孩子最终会超过这个阶段。

那么,作为父母,当我们的孩子表现出这些具有挑战性的行为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父母应该怎么做?

打人、扔东西和其他具有挑战性的行为会给父母带来痛苦,也会带来更多的尴尬。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相当正常的幼儿行为。与其对我们的孩子做些事情,如果我们能同情地、私下地、迅速地引导他们,他们就会学会更有效的方式去探索他们的世界,表达他们的情感。

聪明的父母都会关注J妈学堂,每日分享孕产育儿小知识。

有爱的父母都会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妈,创建了宝妈自媒体创业营,带领全营宝妈实现经济独立!曾经以为自己足迹踏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现在认为做了妈妈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经的职场达人,现在的育儿达人,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J妈学堂的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教学课程已经上线啦!关注即可免费获得!


J妈学堂


2~3岁,是宝宝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宝宝表现出扔东西、打人的行为,这是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表达方式。

所以家长不要过于放大自己的心理感受,认为孩子这些表现是暴力,长大了那还得了?家长不要有这样的焦虑。

宝宝“叛逆期”扔东西、打人的原因分析:

一、2岁前后,宝宝自我意识、物权意识或“地盘意识”开始萌牙。宝宝开始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霸权主义,比如有以下特征:

1,凡事都说不,“我是宇宙中心”。

2,处处都逞强,自认为天下无敌,无所不能。

3,脾气暴躁、情绪阴晴不定。

二、宝宝前额叶发育不成熟。

前额叶,位于宝宝大脑额叶的前部区域,主管和决策宝宝理性思维和自我控制。当宝宝前额叶发育不成熟,宝宝就会行事“冲动”。

三、宝宝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当宝宝语言能力落后于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时,就表现出以打、发脾气、扔东西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说不过你就动手的意思。

打个比方: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爸爸可能会问他为什么买,因为家里有一堆玩具了。通常我会让宝宝说出理由来,理由充足了我就买。

但是大人这样要求宝宝,对宝宝是不公平的。因为2岁半的孩子与成年人讲道理,永远处于弱势地位。当他说不过我的时候,或者表达不清楚时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发泄情绪:找一个比他弱的小朋友打一架,或者在趁我转身时在我腿上踢一脚……

如何应对宝宝“叛逆期”扔东西、打人的行为?

1,家长不要做错误的示范。

宝宝2岁前后,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可以肯定的是,宝宝出现扔东西、打人这些行为,是宝宝的模仿动作。模仿对象,可能是家长,也可能是宝宝见到别的小朋友这样做过。

比如家长说过,你再不听话,妈妈就打你哦!或者“你不乖,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之类的。这让宝宝相信,通过警告、发脾气、打人是能达成目的的,所以宝宝才会模仿出扔东西、打人的动作。

2,充当宝宝的前额叶,帮助宝宝冷静。

家长和只有2、3岁的宝宝讲道理,往往行不通的。原因不是我们家长不会讲大道理,而是大道理太空洞,宝宝理解不了。

宝宝2~3岁前后,已经是手动敏感期。此时的宝宝更崇拜动手能力,也就是父母要做身体力行的榜样。

家长怎么做?首先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家庭和睦关系。当宝宝扔东西、打人时,夫妻中的一方应先将宝宝抱到一边,帮助宝宝冷静。

这种作用有2个:一是对宝宝表示关切,让宝宝感觉到自己没有被忽略;二是耐心询问宝宝“叛逆”动作的原因,并给予分析这个“叛逆”动作存在的缺陷,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多数宝宝做出“叛逆”的打人或扔东西的动作,并不能排除是出于希望引起家长的关注。所以,家长给予宝宝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

家长手里拿着手机陪在宝宝身边,这不是陪伴只是“陪着”。真正的陪伴,是与宝宝产生互动并让宝宝感觉到愉悦!


爸爸不讲理


凡是宝宝乐此不疲经常重复的事情大多都会让他们感觉“超爽”,尤其是拦都拦不住的哪些行为。2岁前后的宝宝很多都喜欢扔东西、打人,然而表面相似的举动背后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

1、 有趣的游戏。扔东西可以练习放开手指和挥动手臂,扔出去还能听到响声和看到那个东西做出各种“反应”;打人同样也可以练习挥动手臂,而且手上还有强烈的触觉刺激,如果这样的活动再能引起妈妈爸爸“夸张的响应”,那简直是太好玩了。 应对这种游戏性质的扔东西、打人,妈妈爸爸可以因势利导变成安全的、可以接受的游戏;也可以淡化自己的反应,宝宝玩上一段时间自然就转而他顾了。



2、 释放情绪张力。当宝宝感到生气和愤怒的时候,无论扔东西还是打人都非常“解气”(其实大人急了也可能沿用童年的方式哈),此时的表现往往跟游戏不同,宝宝会特别用力或是伴随哭闹喊叫等,情绪的张力强烈散发之后,会带来明显的释放感。 面对这类的扔东西、打人,堵回去不是好办法也不容易成功,假如采取容忍的方式重点是确保安全同时也可淡化处理,更积极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宝宝用更高级的新方式表达情绪,比如求助、“告状”、涂画或者妈妈爸爸可以接受的任何其它方式即可。


冯国强老师谈新早教


如何应对呢?最主要的是要先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当你了解了宝宝的发展规律及每个年龄阶段会出现的行为时,你就能更好的应对!

宝宝喜欢扔东西和打人要分开来讨论,首先宝宝喜欢扔东西,是宝宝进入了空间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最早的表现:

喜欢扔东西,并且乐此不疲,当大人捡回来他会很开心,会继续重复这个行为,除了扔东西, 还喜欢往高处爬,从高处往下跳 ,喜欢抠小洞洞等等。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空间敏感期呢?

1.要认识到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

2.为孩子提供安全自由的探索环境

3.不要去打扰他,如果你有时间,可以陪宝宝玩会扔东西的游戏,找些扔不坏的东西就可以了。



宝宝打人咬人是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

宝宝一岁前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以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包括妈妈和他都是一体的。

慢慢的他才会将我和整个世界分开,到了一岁多,他的自我意识才会越来越明显。 到了2-3岁时自我意识爆棚。这也是为什么把2岁称为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的原因。

孩子自我开始萌芽,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志,他开始发现,你和我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要这样做,你却阻碍我呢?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打人,推人,咬人来表达我和别人不一样,来表达要按照我的意愿来行事。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呢?

1.帮助孩子确立界限。

要让孩子有“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他的”的意识。

比如几个小朋友玩玩具,自己的孩子去抢别人的玩具或者打别人时,作为家长你要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玩具,你要玩别人的玩具,你需要寻求别人的意见,同样,别人玩你的玩具时也要经过你的同意。

2.家长要有明确的界限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明确的界限意识,当你的行为是自律的,孩子也会跟着你模仿,他的行为自然也是界限范围内的。



3.家长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也不要动不动就用打来管教孩子。

这种不恰当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孩子遇到问题时,也会采取大人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4.孩子打人,有时是不知道和小朋友怎么交流。

当孩子在家里打大人时,如果父母嬉笑不制止,就会传达给孩子错误的信息,原来打人是会让人舒服和开心的,这样孩子就会用这种方式和父母,和外面的小朋友交流。

孩子他不知道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他也不知道他的这种行为是打人。所以当孩子在家里动手打人时,父母就要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你这样打我,我不舒服,我不开心,你可以轻轻的拍拍我,或者摸摸我的手,这样我会很高兴和你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在了解孩子发展规律和孩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放开那孩子让我来


我们可以发现,宝宝2岁以后,就开始喜欢发脾气,扔东西,打人,如果爸爸妈妈处理得当,可以改变宝宝扔东西、打人这样的“坏习惯”,也会降低宝宝发脾气的频率。

改变宝宝扔东西的“坏习惯”

当宝宝扔东西时,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第一种,有事没事就扔,那么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和宝宝来玩一个早教游戏,投球游戏,我们准备好球和篮子,让宝宝把球扔到篮子里,久而久之,宝宝就把扔东西的习惯改变为投球的习惯,还能从中找到乐趣。


是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改变宝宝喜欢乱扔的坏习惯。


第二种,宝宝一定是心情不好了,用扔东西来发泄。

我们首先寻找宝宝不开心的原因,并安抚宝宝的情绪。还要告诉宝宝,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拍拍沙发,也可以过来找爸爸妈妈,但就是不能扔东西,还要告知宝宝,扔坏的玩具不会在买。这样可以让宝宝学会珍惜物品,还可以教会宝宝如何发泄自己的情绪。

改变宝宝打人的“坏习惯”


当宝宝出现:打人、踢人,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时,我们要告知宝宝不可以,而且是严厉的告知不可以,因为,在宝宝的脑海里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

所以,当宝宝出现打人的行为时,爸爸妈妈要告知宝宝不可以,要慢慢淡化宝宝的这种行为,好好分析宝宝每一次打人的行为,除了告知,就是耐心的教导。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孩子王育儿顾问


其实2岁半的孩子爱扔东西、打人是正常的行为,因为孩子这个时侯正处在手的敏感期。孩子刚出生时,只能用口探索世界,但当孩子第一次把手放入口中,就唤醒了手的感觉。当手的敏感期来临时,孩子会惊讶地发现手原来可以抓东西,拿东西。在他们眼中,这是重大的发现,类似于开天辟地的感觉。他们要好好体验这种感觉,把手的所有功能都用上。


手的敏感期集中在0一2岁这个阶段,小一点的孩子喜欢通过摸软软的物体,如面团、沙子、香蕉等来体验。他通过手的使用来协调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发现外在世界来构筑自己的内在世界。

2岁时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是因为随着孩子手部肌肉的逐步发展,他发现手不仅能抓东西,还能扔东西,这又是一个令他们惊喜的重大发现,他们要不断地体验这一新功能,促进脑部和手的协调发展。

这时家长不能随意阻止孩子扔东西,反而要鼓励和引导他们。给他们不易损坏的玩具,把食物及贵重物品收起来,家长可以和孩子面对面做游戏,把毛绒玩具扔给孩子,让孩子再扔过来。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还能促进亲子感情。

至于孩子爱打人的习惯,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也可能是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太兴奋无法控制自己,又或许是想和你沟通交流、表达友好。父母不能轻易地给孩子扣上“暴力"的帽子,别对孩子的行为太敏感,给他贴上暴力的标签,一发现就制止或严加管教的话,只能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因为孩子发现,只要他一打人就能成功吸引父母的关注,以后就会把打人的行为转化成习惯,就会很难扭转。


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真想打人,只不过是因为他的语言能力还不强,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通过打人表示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譬如父母不理解他啦,别人离他太近啦,生气啦等等。他比较着急,就会本能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如果这时父母理解他,问他"宝宝是不是生气了?""宝宝受委屈了吗?",把他想表达的内容讲出来,他就感觉父母理解他了,就不会再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了。

在手的敏感期阶段,如果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这些行为,不让他们自由去体验,那孩子的敏感期就会延长,到了四五岁时仍处于这一阶段,不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


网络小说创作与批评


两岁半的宝宝爱打人,其实他并不是真的爱打人,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都会有“打人”的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是宝宝自我意识的一种反映。宝宝打人,可能是为了能够吸引父母亲的注意,或者是可能什么事情让他情绪有点激动,再就是可能他想通过“打人”这个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等等。那么对于这种宝宝爱打人的现象,父母亲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当宝宝做出“打人”的行为时,父母的反应不要过于激烈,过于敏感。如果你一惊一乍的,或者很严厉地责备他,宝宝反而会觉得只要他一打人,父母就会注意他。宝宝可能还会想:“原来我一打人,妈妈就会吓一跳,哈哈,还蛮好玩的。”他会感到一种乐趣,或者被父母亲关注的那种满足感,这样,孩子就会把“打人”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就会转化成为一种习惯,反而让父母更“头疼”。

第二,父母亲要观察宝宝出现“打人”的动作时,是否在表达某种情绪。小孩子不会说,或者说不出来,父母可以帮他说出来。比如,宝宝“打人”了,如果你跟他说:“不要打人,打人不对,打人不是乖宝宝”等等之类的话,这些“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跟他说:“宝宝怎么了,是不是生气了呀?”“你不想这个小朋友靠得太近是吗?那我们坐开一点好吗?”“你在跟这个小朋友打招呼啊,你是想跟他交朋友是吗?”.....如果父母能把孩子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他们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想法,就会减少通过肢体动作“打人”来表达自己。

再来说说“宝宝喜欢丢东西”。两岁半的孩子喜欢丢东西,首先父母不要去严厉地批评甚至惩罚他,也不要唠唠叨叨地劝他“不要扔不要扔”。有两个建议供题主参考:

一,孩子丢的东西,不要立即去收拾。当孩子丢了一样东西出去,你马上捡回来放好,他再丢一件,你又马上去捡回来。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真好玩”,他会丢得更起劲,越丢越嗨。父母暂时不要管他,让他丢,等他丢完了,再叫孩子跟你一起收拾。可以跟孩子说“妈妈一个人收拾东西好累啊,你来帮帮我吧!”“宝宝会丢东西,应该也会捡东西吧,我们一起把它们捡回来吧!”

二,跟孩子一起玩“丢东西”的游戏。父母亲空闲的时候,可以邀孩子一起来玩“丢东西”的游戏,选几样安全的、适合的玩具,比如布娃娃,小皮球之类的。一家人围坐着,中间隔开一点距离,一个人丢过去,另一个人接,接住了就得一分。游戏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孩子,“我们这样丢东西是不是比你自己一个人丢更好玩啊?”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还促进了亲子关系,而且这种方法比一味地说教、批评、唠叨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