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健康丨“癌情”洶洶 “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全球每年癌症新發病例超1400萬,中國2014 年當年新發癌症患者已有380萬例……面對態勢洶洶的“癌情”,我們該何去何從?18-19 日在瀋陽召開的2018 中國腫瘤學大會上, 專家表示, 縱然癌症被稱為“第一殺手”,但只要科學治療、儘早干預,惡性腫瘤也可能變成慢性病,“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第一殺手”:

每5個死亡病例,就有1 位腫瘤病人

由中國抗癌協會編寫的《中國惡性腫瘤學科發展報告(2017)》在2018 中國腫瘤學大會上發佈,報告顯示,2016 年中國城市惡性腫瘤位列全人群死因第一位。國家癌症中心腫瘤登記報告數據顯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女性乳腺癌是我國主要的常見惡性腫瘤,約佔全部新發病例的77%。

《中國惡性腫瘤學科發展報告(2017)》顯示,目前我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佔全球35.78% 和37.56%,是世界上肺癌發病和死亡最多的國家;全世界近50%的胃癌發病和死亡病例都在我國,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30%。

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介紹,在世界範圍內,每5 個腫瘤病人中,就有1 個是中國人;在醫院中,每5 個死亡病人,就有1 個是腫瘤病人;癌症病人的診斷和治療費用,是普通疾病5 倍以上。

“國人腫瘤性疾病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已經成為危害健康的‘第一殺手’。”遼寧省抗癌協會理事長羅婭紅說。

精準醫療:

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告訴記者,自己往往用一張浮在水面的冰山圖來詮釋腫瘤研究: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可以通過病人主訴和體徵被發現、診斷的腫瘤;水面以下部分的未知,就像腫瘤形成併產生臨床症狀之前的深層次分子生物學改變。“現有臨床診療也主要針對腫瘤形成的最後階段,顯得被動,臨床療效打折扣。”

據介紹,目前,國際上以腫瘤為主要對象,覆蓋從早期篩查、輔助診斷、伴隨診斷、精準治療全流程的精準醫療產業在逐步形成。精準醫療也成為中國健康戰略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 年科技部曾召開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組成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提出中國精準醫療計劃。

“每個人都不一樣,沒有一種藥物可以包打天下,精準醫療就是通過科學手段為病人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詹啟敏表示,可以說未來腫瘤的治療方向是精準醫療。“隨著精準醫療逐漸變得更加有效,更好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從高端技術變成大眾適宜技術,避免重複無效醫療,也會降低醫療費用。”

“打通精準醫療的‘最後一公里’在醫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表示,精準診療的對象是病人,要把精細化的檢查、個性化的措施在醫院落實。“雖然現在受醫療技術能力影響,難以做到‘千人千方’,但期待未來可以有適合患者的綜合性方案,並在此基礎上予以特異性治療。”

及時干預:

“與癌共存”不再是天方夜譚

事關全民健康,腫瘤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曾主持了“城市居民惡性腫瘤流行趨勢分析及預防的研究”,建立了歷時近30 年、覆蓋400 萬居民的全人群惡性腫瘤發病死亡監測系統。“通過對59 種癌症的死亡率,以及連續20 年發病死亡數據和流行趨勢參數發病率研究發現,肺癌發病率增高比較快,其次是胃癌。同時我們發現,早期癌症病人佔比較低。”郝希山說。

樊代明表示,從醫學角度上看,癌症有3 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診斷治癒,還有三分之一的晚期癌症通過正確治療,壽命可以延長,生活質量可以提高。“我們需要緊盯後三分之一,狠抓前三分之二。”

“目前惡性腫瘤治癒率較低,主要原因就是沒能早期診斷和早期防控。”王紅陽建議,除了醫生和醫院承擔治療和防控癌症的任務,有關部門也需投入資金科普宣教,調動大眾防癌抗癌的積極性,讓老百姓知道如何正確生活、防病控病,做好早期健康防控和篩查,及時治療。(據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