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內心稚童須長大-電影《身為人母》觀感

原文@讀博在四方 載於中讀App

最後的臺詞,“You couldn't change the past,but the future could be a diferent story,and it has start somewhere”,過去無法改變,但將來或可期待,因為已在某處開始。

2006年的美國電影《身為人母》(little children),是由凱特溫斯萊特和帕德里克威爾遜聯手合作,分別擔當女主角、男主角的。有次回顧完的時候,腦子裡突然蹦出一首曾經很紅的網絡歌曲中歌詞,“我們都是好孩子,異想天開的孩子”。這兩句歌詞真是無縫銜接到劇情。如果電影名字直譯為小孩子的話,感覺更契合電影所要表達的核心。小孩子是什麼樣的?餓了就要吃,吃不到就要哭,哭如果解決不了需求,就轉移注意力乾點別的。

影片中的美國中產階級有錢有閒,越發讓精神層面顯得慾求不滿,因為忙可能是治療一切傲嬌的良藥。時間和收入對他們的家庭來說並不是稀缺資源,一兩個人工作,差不多就能支撐起全家的吃穿用度,所以全職太太或者全職先生才有機會相互碰面。碰面之後,遭遇變化,何止蝴蝶效應裡面扇動的翅膀,簡直就是水火之間的強勢變換。

男主,全職先生。愛人是外表幹練,性格要強的紀錄片導演,對家庭的掌控力很強。男主不願意參加司法考試,但是在妻子合情合理的說服下,不得不一邊在家照顧孩子,一邊複習考試。因為有陪娃的事情佔手,複習考試成了敷衍,內心裡的孩子嚮往的是橄欖球場上的感覺——並肩作戰,團隊對抗,揮灑汗水,享受賽場。與女主預謀實施私奔之時,卻被滑板少年們所吸引,禁不住勸說,上場一試之下就受傷,擔架之上他打出去的電話,不是女主,而是他的妻子。就像做錯事的孩子一般,在向家長求助時,不出意外還是會得到暫時拋開錯誤懲戒以外的全部疼惜。

女主,全職太太。首先出場在小花園的聚在一起的太太團中。因為是文學碩士畢業,日常思想自然不想與其他人聊盡他人八卦之事,看似在其中卻又神遊之外。鄙視周邊一群呱呱之友的嘴上出擊,她主動出擊了,以索吻的姿態建立起與男主的聯繫。有誰知道她的背後,是一位對家庭不甚關心,卻痴迷於成人網站的丈夫,儘管也是一副老實憨厚、兢兢業業的白領模樣。待她與男主關係跨越了關鍵一環之後,她就不斷地對男主的妻子感興趣,問對方美不美,問對方好不好,得不到正面回應後就不斷地催問,等她私下跟蹤男主到了他家門口,看到對方妻子從房屋走出來的時候,女主哇哇地哭起來,哭得像一個得到了不是自己最喜歡口味冰激凌的孩子一樣。

在男女主角關係演進的過程中,因侵害兒童被捕的男配出獄了。他在社區的小區游泳池中一出現,就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動,水裡的孩子們瘋狂地逃離,家長們的尖叫與哭喊喧騰了整個浴場。泳池很快平靜了,只剩下男配一人在裡面,周邊卻站滿了人,不得已保安請他離開,他站在水裡嘶聲怒吼不公平。他的母親,我覺得算是女配,對他無限包容,不停地念叨他是可愛的寶貝,讓他出去相親,讓他與人交往,然後自己跪著擦洗家門口地上的讓男配滾出小區的標語,甚至在男主的前警察好友醉後上門辱罵時,強力護子爭辯,直至最後因心臟病而去世之時,她對男配都是無盡的愛護與疼惜,儘管兒子犯錯了,但也受到處罰了,也應該有正常人的生活吧。最後男配在失去母親的當晚,選擇了自我救贖,以非常決絕的手段。

影片最後的晚上,是一個所有人內心孩子與現實遭遇,強烈對抗與找回自我的晚上。這個晚上,女主因為丟失女兒也放棄了原有私奔計劃,抱住孩子的剎那,母性迴歸,其它種種全都可以不算。這個晚上男主在給妻子電話的時候也就放棄了私奔計劃,像被神仙喊出了原型,也重新迴歸。男配選擇了向周邊人證明自己已無犯罪基礎的形式,卻表現的更像一個孩子。女配母親以自己的去世喚醒了像男主警察朋友,不能再放任自己像個孩子一般謀求代表正義。最後的臺詞,“You couldn't change the past,but the future could be a diferent story,and it has start somewhere”,過去無法改變,但將來或可期待,因為已在某處開始。

影片有點低沉,也有點驚豔,更令人有些思考,從出走到迴歸,畫了一個圈。畫外音沉穩平和,評論說那嗓音可以是代表智者甚至上帝的聲音。配樂也很好聽,帶著某種宗教儀式感。


內心稚童須長大-電影《身為人母》觀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