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話說東夷骨刻文

◆文 / 法瑩

對從小生長在海外的二代、三代移民來說,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向哪裡去?這些問題總會在不確定的時間闖入心扉,而那些久居海外的遊子,離家越遠,時間越長,這些問題也越發成為他們心頭難解的情愫。2017年初春,借回國探親的機會,筆者帶著已經對這些問題產生疑問的女兒,走進了位於山東省臨沂市的東夷文化博物館,穿越時空,追根溯源,一路回到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源頭。

話說東夷骨刻文

在這個關於古老文化的故事裡,我們認識了一支生活在神秘東方,主要以鳥類為圖騰的史前部族。他們睿智而勇敢,憑藉勤勞靈巧的雙手和聰穎智慧的心靈,製造出實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成就了中國製陶史上的巔峰之作——享有“黑如漆、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美譽的蛋殼陶;編織出了布紋細、密度高的紡織品;發明了冶銅術、原始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還在原始農業的基礎上,興起了家禽飼養業和釀酒業。他們,就是偉大的“東夷人”。在漫長的史前階段,東夷人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上古文明,歷經了距今8500年前的後李文化、7500年前的北辛文化、63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4600年前的龍山文化和3700年前的嶽石文化,一直被商周及以後的歷代傳承至今,成為華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源頭。

話說東夷骨刻文

“文明華夏何年始,汶口尋源一問之。莫道殷墟甲骨早,史前骨刻看東夷。”人類文明出現的重要標誌,是文字的產生和使用。在這些承載著東夷人傳奇智慧的眾多發明中,最能代表東夷文化的就是他們所創造的原始文字——骨刻文。骨刻文的出現不僅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將中國文字歷史前推了1300多年,更證實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確實存在。提起骨刻文,就不得不說這首七絕詩的作者,骨刻文的重要破譯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副會長,著名東夷文化學者、書法家丁再獻。而有幸與丁會長相識,也讓筆者近距離了解到了這個古老東方文字的前世今生。

2005年3月,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在一位考古收藏者手中發現了一枚帶有刻劃的獸骨,劉教授根據多年的考古和鑑定經驗,認定這塊骨頭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並認為上面刻劃的符號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隨後幾年,劉教授進行了廣泛的野外調查和大量研究,發現在山東地區的淄博、濟南和陝西關中地區、內蒙赤峰地區及蘇北地區的許多遠古文化遺址都有出土這種刻劃文字的骨頭,骨頭上的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雖然尚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但是二者卻具有十分明顯的傳承關係,為解釋中國文字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劉教授認為這是中國距今3600-4600年前的文字,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並確立了其與甲骨文、金文一脈相承的發展關係,遂將其命名為“骨刻文”。來自北京和山東的考古專家對這些符號幾經鑑定後,也一致同意劉鳳君教授的觀點,認定骨刻文是目前我國最早以記事為主可系統識別的文字。作為東夷文化的中心,骨刻文在山東省被集中發現,可惜由於人們初時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所以有很多都被毀壞了。

話說東夷骨刻文

2010年,專注於東夷文化研究,正在編寫《東夷文化與山東》一書的丁再獻,從媒體上知道了劉鳳君教授發現骨刻文的消息後,認為骨刻文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遂產生了將骨刻文寫進書中的想法,於是登門造訪了劉鳳君教授。當他在劉教授家陽臺上驚歎地看到滿滿數百塊骨頭時,對骨頭上一組組的形象圖案產生了濃厚興趣,從此便開始了與骨刻文的不解之緣。如果說劉鳳君教授是骨刻文的發現者,那麼丁再獻則是骨刻文這一神奇密碼的破解者。

丁再獻受家庭薰陶,自幼酷愛書法、詩詞,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也頗有研究,所以當他第一次看到骨頭上那些彎彎曲曲的不規則圖案時,雖說不出是什麼意思,但憑藉自身的功底,一眼就認定那的確是一種古老的文字。當時的學術界對於骨刻文的存在還頗存爭議,丁再獻覺得這是由於骨刻文歷史久遠沒有破譯,人們對其瞭解太少的原因,所以他決定要和劉教授一起投身這場“猜謎遊戲”,好好啃一啃這些硬骨頭。

話說東夷骨刻文

在骨刻文的發現與研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對這些文字的解讀和辨認。因為骨刻文存在於3300-4600年之間,比殷墟甲骨文還早了1000多年。在一般人看來,破譯這樣的文字完全無從下手。對丁再獻而言,由於破譯初期沒有掌握規律,同樣像在讀天書。他反覆思索,既然骨刻文比甲骨文要早,通過甲骨文和金文進行對比,也許能找到骨刻文破解的蛛絲馬跡。於是,他逐字查閱資料,歷史書籍上怎麼記載的,甲骨文、金文怎麼寫的,怎麼解釋的……順著這條線,追溯源頭,對接源頭。漸漸地,經過艱苦細緻的研究,丁再獻發現沿著隸、篆、金文、甲骨文演變的逆行軌跡來研讀這些圖形文字,就等於獲得了一把解開骨刻文神秘符號的金鑰匙。有了這把鑰匙,再有丁再獻的家兄古漢語專家丁再斌的加入,僅用了一年時間, 130多件骨刻上的符號中就被識別出200多個象形字和會意字,兄弟倆成功將骨刻文系統破譯。

骨刻文的符號多數為彎彎曲曲的線條,呈現出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等形態,外人真的很難看出門道。為了使讀者可以深入淺出地瞭解每個字的出處和意思,丁再獻兄弟倆將枯燥反覆的破譯過程簡單明瞭地編成一個個有趣的美麗故事,讓人聽來恍然大悟,同時也更加感嘆東夷人的智慧。比如“福”字,這原本是個很抽象的概念,但東夷人卻用人手持一個碩大酒器的圖案來表示——有吃有喝就是有福。正如《禮記》解釋:福者,備也,百順之名也。再比如“信”字,在骨刻文中是一個人面向一個口的形狀,寓意“心口一致”。

話說東夷骨刻文

在破譯骨刻文的過程中,為了清楚呈現文字演變的過程,丁再獻每破譯一個字都先從獸骨上將圖形臨摹下來,再將其規範寫成骨刻文,然後依照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的傳承順序一一書寫。這樣的做法得到了業內不少專家的認可。他還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論述了骨刻文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和楷書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大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山東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東夷人首創的骨刻文字很可能是漢文字的源頭!東夷文化是中國華夏文明的真正源頭!

2012年2月,丁再獻歷時近10年編著完成的90萬字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正式出版。該書是中國第一部全面論述東夷文化、追溯中華文明源頭的力作,書中對東夷文化的重要遺存——骨刻文的系統破譯和解讀獨具創新,被專家稱為“劃時代的文化鉅著”“東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不可缺少的引領者和導航儀”,受到了歷史、考古及古文字研究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認可。古老而神秘的骨刻文由此被一層層揭開面紗,歷史悠久的東夷文化也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話說東夷骨刻文

隨著對東夷骨刻文的系統破譯和研究有了重大進展,丁再獻也被各大媒體廣泛報導,並被譽為“骨刻文破譯第一人”。然而他對骨刻文的痴迷卻遠遠不止於此。其實丁再獻的另一重身份,是位有著三十多年功底的書法家,他將其孜孜不倦修煉書法藝術的功力與骨刻文相結合,依據骨刻文拙樸蒼勁的形體和書法藝術的特點,用傳統書法藝術的審美觀念加以修飾補充,獨創出自成一派的骨刻文書法藝術,其高古、典雅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東夷民族創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領先地位,成為山東大地上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

鍾情於東夷文化的丁再獻,本身就是東夷人的後裔。他謙稱自己是“一無門派、二無名校、三無學術頭銜的業餘研究者”,但卻用東夷人的堅持不懈,勤奮鑽研,勇往直前,不斷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孜孜不倦地努力。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破譯出了骨刻文800餘字,下一部專著《東夷骨刻文揭秘》也在緊張的籌備之中,有望今年底或2019年上半年出版發行。正是有了丁會長這樣的文化守望者,有了東夷文化的路標,身為炎黃子孫的海外華人,無論生活在哪裡,才總能找到根的方向。這就是此岸彼岸,風月同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