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蒲松齡科舉順利,你覺得還會有《聊齋志異》嗎?

承德露露


假如蒲松齡考中了科舉,《聊齋異志》可能就沒了。原因如下:


蒲松齡寫《聊齋》的原因是非常清楚的,一方面由於自己的生平認為世道不公,另一方面對於社會黑暗的揭露和諷刺。這些所有都是建立在他科舉屢次不中的情況之下,生活困苦的情況之下的。因為蒲松齡這一生痛苦的經歷與生活的不順利使得他厭惡整個社會從而使得他變成了時代的偉人、成為了敢於和世俗作鬥爭的典範。

假如蒲松齡考中了科舉

1、蒲松齡的諂媚

在很多的眼中,蒲松齡一定一個孤高而具有頑強氣節的時代英雄。他也一定是個對現實社會非常不滿而偉大的精神偉人。這是我們很小的時候從知道蒲松齡這個人開始就知道的現實。中國的偉大哲學家、思想家孟子提出了"知人論世"的思想,而我們的中國文論學家將這個概念引入文學批評,對於"知人論世"有了新的理解。我們認為,瞭解一個人的作品一定要從他的生平入手。我們看到的現在的蒲松齡一定是一個沒有考中科舉而造成他悲劇一生的人。但是,他是否真的那樣孤傲,那樣的不群,對於官場又是否那樣的不屑一顧呢。筆者給出的答案是:絕不是!

人在官場就會巴結上司,就會產生送禮的情況。對於討好上級這種情況蒲松齡當然也存在。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也是蒲松齡要考慮的問題。蒲松齡在給做孫蕙幕賓的時候,免不了學著那官場的一套。《上藩司徐》中希望寶應縣前任知縣抓緊時間交接政務,這樣一封信呈遞上去之後,免不了送禮。

後來蒲松齡又給孫蕙代筆給巡撫寫信,請求解決寶應驛經費不足的問題。這些都是為他人代筆的文章但是其中諂媚與那套官場的圓潤氣息都是讓我們能夠感受到的。

要是說這些都是替別人代筆的可以說是情有可原的,可是當涉及到自己問題的時候,蒲松齡的諂媚與奉承別人的手段也絲毫不含糊:

汪如龍,字健川,安徽省宣城縣人,以舉人身份考選知縣。汪如龍喜愛文學,曾輯錄《壽世彙編》,編著《陽坡詩集》。他聽說蒲松齡的文章寫得好,現在畢府作塾師,寫作了一部有趣的《聊齋志異》,高珩等人為之作序,便有意結識他,想借閱此書。遇到這樣天大的禮遇他當然想表達一下自己的心裡的感受也不忘裡告訴這位汪如龍希望他提攜一下自己:

《上健川汪邑侯書》。原文是:"松,載筆以耕,賣文為活。遍遊滄海,知己還無;屢問青天,回書未有。惟是安貧守拙,遂成林壑之痴;偶因納稅來城,竟忘公門之路......庶王事鞅掌之餘,一開笑口;而仁人仰屋之夜,小破愁顏。不揣侏□,數首妄求冰鑑;弗嫌譾陋,八股尚俟陶鈞。如或青眼窺人,謬荷栽培之眷;萬一藍衫利市,寧忘高厚之恩。"

蒲松齡除了讚頌汪縣令的德政外,極言自己的不得志,企盼得到賞識、提攜。蒲松齡寫的五首七律《答汪令公見招》。

仙令仙才總不群,衢歌巷舞自紛紛。花村亂溼黃梅雨,鳧舄長飛綺蓋雲。小語未能分上座,短髯聊足備參軍。會當侍從籃輿後,把酒青山細論文。

疲驢日日孝河濱,行李蕭條撲面塵。持戒應非求後福,拈珠元只懺前身。豈同彈鋏三千士?? 聊附處囊十九人。偃蹇自拚人不伍,忽逢青眼涕沾巾。

桃李滿城花亂開,河陽仙令手親栽。冀群一顧遂無馬,燕市千金更築臺。倘逐紫鱗藏壑去,擬隨黃雀報珠來。更愁澤雁流離盡,濡煦猶煩濟世才。

年年落魄抱煙霞,回首平時意轉差。倘有一人能相骨,何妨四海更無家。儒冠未達狂生刺,呵叱恐遭醉尉加。蹤跡迂疏應勿怪,生平曾不到公衙。

青衫白帢久飄零,羞把文章佔盛名。敢請築臺先郭隗,漫勞懸榻待徐生。春窗螢火分官燭,文社雞壇續舊盟。殘卷猶堪消歲月,窮愁何足累虞卿!

這些幾乎都是在吹捧汪知縣的非凡的才能受到了百姓感恩戴德。自己雖然能力有限,願意追隨汪知縣做出一番事業。自己日日奔波,被人輕視,但汪知縣卻敬重自己,汪知縣善於識別人才,尊重人才。自己如果能一展其才,一定會報答汪知縣的知遇之恩。

時隔不久,恰逢汪如龍生日,蒲松齡寫了一首五言排律《壽汪令公二十四韻》,為汪知縣祝壽。詩文既歌頌了汪知縣的政績,又描述了百姓對他的愛戴;不僅稱讚了汪知縣的人品,而且表達了所謂民眾的心聲。

淄民憔悴久,引領望神京。乍見鳧雙至,時聞鶴一鳴。八鄉歡欲舞,多士喜如驚。父老龍鍾至,兒童竹馬迎。陽春回綠野,霖雨遍蒼生。數月瘡痍起,期年政績成。投懷真似母,飲乳頓知兄。已慰禽魚志,全消鼠雀爭。絃歌浮里社,桃李滿山城。絢索春前業,犢蓑雨後耕。村花無犬吠,堤柳見啼鶯。惟抱拳拳意,絕無赫赫名。折腰今更苦,強項古難行。貌是因民瘦,心猶似水清。至誠愚賤諒,大雅斗山傾。戶口多名賈,文章重識荊。丹霞摽秀宇,白雪淨聰明。冬日人為愛,霜懷物不攖。家憂逢歲儉,賦幸遇官輕。昔困石壕吏,今無澤雁聲。因賢責益力,被德望殊盈。堂下虎狼息,田間婦子寧。感深無以報,尸祝願簪纓。

詩中寫了汪知縣來到這裡年邁老人進前拜見,天真兒童騎著竹馬迎接。淄川百姓安居樂業,田野一片歡歌、一片祥和。汪知縣為民操勞,身體都消瘦了,清廉之聲到處傳揚。汪知縣受到了很多百姓的愛戴。最後蒲松齡代表全縣百姓衷心祝願汪如龍功業卓著,早日晉升!

我們可以看到這麼一個在《聊齋》中大義凌然的批判黑暗官場的蒲松齡在現實中拍馬屁走後門的功力一定是非同凡響的。

2、對上司的妾室明裡暗裡的覬覦

顧青霞是上文提到的孫蕙的小妾,當時候蒲松齡在孫蕙府中做幕僚的時候因為孫蕙本人工作較忙而且對於顧青霞也不是特別上心就導致了顧青霞和蒲松齡有著諸多的的接觸。多年的在外漂泊生活讓蒲松齡陷入了很多女性幻想之中,這樣可以解釋《聊齋志異》之中有很多書生與女鬼、女妖的風流故事。其實筆者有個大膽的想法就是那些美麗的女鬼、女妖形象可能就是以顧青霞的各個側面為原型寫成的。

蒲松齡覬覦上司的妾室這個東西也是沒有什麼爭議的。顧青霞善吟唐詩絕句,蒲松齡便為她編選了《唐詩絕句百首》。《唐詩絕句百首》,是顧氏通過孫蕙要求蒲松齡為她編選的,還是她自己直接請求蒲松齡編選的,還是蒲松齡投其所好為她編選的當然不知道或者不清楚但是怎麼說這部《唐詩絕句百首》一定是給顧青霞編的。顧青霞與蒲松齡這樣老妻相比能歌善舞,喜歡吟詩作畫,估計長得肯定是不錯的,要不然是不會做了縣令的小老婆的。蒲松齡似乎對顧氏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這樣的情感絕對超越了正常的朋友之間的關係:

《為青霞選唐詩絕句百首》

為選香奩詩百首,篇篇音調麝蘭馨。鶯吭囀出真雙絕,喜付可兒吟與聽。

蒲松齡在詩中還稱顧氏為"可兒"。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中說:"桓溫行經王敦墓邊過,望之雲:'可兒!可兒!'""可兒",意即稱心如意的人兒。蒲松齡在詩中稱顧青霞為"可兒"我相信這個不是一般朋友可以說的稱謂了吧。

孫給諫顧姬工詩,作此戲贈

當日垂髫初見君,眉如新月鬢如雲。數年圍帶知何似,閨閣才名日日聞。

佳人韻癖愛文章,日日詩成喚玉郎。蓮瓣重臺輕可聽,行雲也似愛宮商。

筆者寫這篇文章並不想來抹黑什麼,想表達的是一個立體完整的蒲松齡。假如蒲松齡考中了科舉可能就沒有《聊齋志異》這本書。筆者也認為蒲松齡做了官也不會是一個所謂清廉的好官因為從他阿諛奉承和對於情色的嚮往就知道,這樣一個人做了官可能並不是那樣的完美。人當然可以愛美女,但是蒲松齡身處這樣的一個環境對於女色都這樣的覬覦與嚮往何況換了一個更高的環境。身處官場的蒲松齡也極可能是阿諛奉承之輩因為在他不得志的時候已經可以看出他那副官場上的嘴臉。什麼"官場黑暗"、"什麼貪汙腐敗"他年輕或者中年的時候一次考試也沒敢落下,還不是積極地寫信想投入進去?書裡寫的一個樣,做起來又是一個樣,這就是所謂一個"完美的蒲松齡"與"真實的蒲松齡"之間的對比。假如他中了科舉,一切都改變了!《聊齋》沒了,還有那個被我永遠記住的"英雄"也沒了……




一往文學


如果蒲松齡科舉順利,也會有《聊齋志異》這部短篇小說集,只不過篇幅會大幅度減少,從491篇減為100來篇,小說中不會再有諷刺科舉、官場的篇章,也不會出現美麗的鬼狐花妖了。聊齋的文學成就則會大打折扣,根本就不會流傳後世。


聊齋故事裡一百多篇都改編自唐傳奇,蒲松齡經過了自己的整理和擴充,形成了一個新的故事,類似於故事新編。這部分故事都是從古籍裡找出來的,如果蒲松齡科舉順利,進入了官場,這部分故事他仍然能夠整理出來,所以說還是會有《聊齋志異》這本書的,只不過篇幅會縮水四分之三。

假如蒲松齡科舉順利,那麼他就會進入官場,我想進入官場的蒲松齡也一樣會貪汙受賄,像清朝的其它官員那樣。這個時候,蒲松齡則處於既得利益集團,就不會再揭露科舉的弊端和官場的黑暗了。

聊齋裡有最美好的“愛情百花園”,總是在描寫窮書生和狐狸精談戀愛,窮書生通過狐狸精的幫助,擺脫了窮困潦倒,走上了成功之路。這種“狐狸精夢”不過是窮書生們的一廂情願罷了,一旦蒲松齡考上進士,就會看不起這種窮書生了,例如魯迅小說裡的丁舉人把孔乙己給打瘸了。蒲松齡身居高位,是不會同情窮書生的,所以聊齋裡就不會再有美麗的愛情故事了。

我不止看了一遍《聊齋志異》,整體感覺蒲松齡的才華並不出眾,又極其憤世嫉俗,這也許就是他科舉不順的原因,他在考卷裡一直揭露社會的弊端,主考官是不喜歡這種文章的,所以蒲松齡的落榜在情理之中。

蒲松齡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采的欠缺。《聊齋志異》是一部偉大的短篇小說集,每個人都值得一讀,你可以從中獲得很多生活的啟迪。


層城鵷雛


如果蒲松齡仕途順利的話,就不會有《聊齋志異》這部小說出現。“物不平則鳴”,如果沒有仕途上的不順利,蒲松齡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創作激情寫成《聊齋志異》來諷刺當時黑暗的封建社會。

現在每年來我們淄川聊齋城旅遊的遊客很多,卻少有考學的學子。我曾專門問過一位來聊齋城參觀的高中學生,他委婉的表示:他很多同學怕蒲松齡蹉跎的一生影響他們的求仕運氣。

也許這就是“失意者看《聊齋》”這句話的出處吧。



一葉茶1982


我覺得如果蒲松齡科舉成功就不會有《聊齋志異》的出現了,蒲松齡一旦登上仕途那麼他就以一個成功者的面目示人了,少不了建衙開府往來應酬等,這些官老爺們的日常必修課。即使蒲松齡是一個清官,也要接來送往,處理日常政務,哪裡還會有時間坐下來創作什麼小說。大凡物不平則鳴,人鬱悶就要紓解,科舉不順的蒲松齡是個不得志之人,他用什麼來紓解胸中的鬱悶呢?只有手中筆了,但是那個時候清朝官府是大興文字獄的,寫不好就得進去蹲監牢,那就託付妖魔鬼怪、阿貓阿狗去寫吧,而蒲松齡又是一個大才,駕馭妖魔鬼怪、阿貓阿狗是得心應手,遂成了不朽名篇《聊齋志異》。這正與元曲的興起類似,蒙古鐵騎踏遍歐亞、縱貫南北,志得意滿,重武輕文,幾乎廢了科舉制度。大量的文人何處去,那就拿起筆給美女畫畫,那就拿起筆給美女編戲,於是興起了不朽的元曲鉅著。也就是說元朝輕視文人,給元曲興起創造了條件,清朝大興文字獄,又成為小說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村文藝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第一中秀才,大約40歲寫成《聊齋志異》。最終放棄科舉,還是在50多歲。所以,他批判科舉制度,但也一度致力科舉。

我們常陷入一種思維的定式:年長時做出貢獻大。譬如我們把成就很大的祖沖之的畫像搞成古稀老人,事實上他做《綴術》時是很年輕的。


青石雜言


太史公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同理可證,司馬遷的史記,也是太史公的發憤之作。由此觀之,蒲松齡如果科舉成功,進士及第,就會像其他的金榜題名的人士一樣,立足官場,混跡一生。只有在仕途不順的情況下,才會繼擺桌案,重操舊業,續寫那令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繞的聊齋志異。


吾論魏晉


屈原如果不被放逐,怎麼會寫《離騷》?《聊齋志異》就是蒲松齡的“離騷”!試想:科舉順暢,“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如此心態,能寫得出“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聯)的奇偉小說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