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國學經典書籍應該怎麼讀,是照著原著讀還是看著註解讀?

鵬輝說


看書遇到不認識的字,您是翻新華字典呢?還是按自己猜測進行理解呢?

兼而有之!先是猜測最可能的含意,然後翻開辭典進行求證。

閱讀古代典藉更是如此。

論智商,我們不會比古人強。論才學,我們肯定比古人弱。而且那些典藉自帶哲學屬性,或儒,或道,或史,或文。而後期為其做註釋的也是這方面的行家裡手。

但是,你也應當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古代每一個重新對典藉進行註釋的人,都是有了新想法,新發現才重新做的註釋。我們可以拿詩詞打一個比方。王安石有一首詩《書湖陰先生壁》,全詩如下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如果你上網查找這首詩的翻譯和註釋和賞析,大多數是錯的,因為王安石實際上在第三,第句用了典故。護田,指護衛園田。藏了一個典故出自《漢書》“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闥指小門,排闥指開門,也藏了一個典故出自《漢書》:“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噲(樊噲)乃排闥直入。”

但是這個典故的巧妙之處就是看起來不像典故,更不會產生因為讀不懂典故而弄不明白這首詩的含義。懂不懂這個典故並不妨礙讀懂這首詩。所以,當翻譯這首詩的時候,可以略過這個典故,註釋的時候,似乎也可以略過,但賞析的時候不可能,因為這種不影響閱讀效果的用典方式是寫作技巧的一種。它可以增加詩的異樣魅力。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無非就是想說明,我們看到的,以為的可能只是一個點,但無數古人累計起來可能看到十個點,百個點。無論是肯定,還是質疑,或者否定,懂得才有資格。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亦有所思


對於傳統經典,是照著原著讀還是看著註解讀?對多數人來說,這是個兩難的問題。直接照著原著讀,基本讀不懂;看著他人的註解讀,往往又會被引入歧途。

根據個人的體會,剛開始要參考前人的註解,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下功夫。逐字逐句到整章整篇,一遍又一遍,不斷否定、不斷修正,直到徹底貫通。

有一天,當你不再認為古人幼稚膚淺,當你不再認為古人缺乏常識,當你不再認為古人缺乏邏輯,當你對傳統文化架構有了全面清晰的理解後,你一定能體會到什麼是感動,什麼叫震撼!也一定會為作為炎黃子孫而感到無比驕傲和光榮!

自此以後,你會清醒地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往後的路該怎麼走,不再迷惑於是非、善惡、美醜、利害的判斷與抉擇;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執著自信--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從容安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仁愛親和--民吾胞也,物吾與也;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堅毅勇敢--雖千萬人,吾往矣!




淡漠千里1



這個問題還是對不同的人、不同階段的人有不同的讀法。

對於人生閱歷豐富,自身悟性比較高的人來說,當然可以直接讀原著。

在這裡說一下原著與註解的區別,各位自己根據情況來判斷吧。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古代一些領悟能力極高,人生經歷又比較豐富,他們對於人類事物與自然事物的一些體會。而且經過了時間和歷史的檢驗表明,這些經典書籍在任何時代中對人們面對世界都是有用的,所以一直流傳了下來。


對於原著的解讀,是在各個歷史時代中,讀者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時代的需要,立足於當下的時代對傳統經典書籍中提到的問題進行的理解,其中會涉及到一些裁剪或者延伸。


這裡面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1、解讀者水平不夠高,對原著出現了誤讀。

2、解讀者為了回應他所處的時代出現的問題,才進行的原著解讀。但是他所處的時代出現的問題在今天並不存在。

其實,無論是裁剪還是延伸,甚至是誤讀。對於原著的解讀,能夠流傳下來的,至少表明解讀者水平不會太差,或者至少比我們當代大多數人高。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讀註解是沒有問題的。



就相當於註解是進入經典的一個柺棍,雖然柺棍自身有差別,但對於登山來說,多少還是有幫助的。



東方國學


國學經典書籍該怎麼讀?

首先,當然是照著原著,持之以恆地讀。但是,我要強調一個重點,就是要讀到熟誦的程度!熟誦古文的意思就是把原文讀得朗朗上口,順溜無礙,毫無生澀之感。關於熟誦,要幾點是要注意的。

1、熟誦經典的目的,是讓自己在語境、句讀、語義方面與古人的感覺相契合,從譴詞造句的咀嚼裡,儘量拉近自己與古人的距離,長時間地與古人貼著心,是會興起學習文化精華的興趣的。這是持續學習經典,得益提升的內在動力。明確這一點,很重要!

2、熟誦,是在熟讀的基礎上脫口而出的朗讀,但不要求背誦。只管持續多次地堅持熟練地讀出古文原文就可以,不要有去背誦的想法。一想去背誦,就有壓力,就有急於求成的心理,往往很難背下來,反而把學習經典的事早早就中止了。而耐心持之以恆的誦讀,其結果往往是水到渠成地實現了背誦。

3、要熟誦,首要的就是要掃除文字的語音障礙,但不要過早地試圖去理解文字的含義。國學經典書籍,很多有注音版本的,就買它,可以省去許多查字典注音的繁瑣事。沒有熟誦的基礎,疑難、晦澀的語音還是攔路虎的情況下,既陌生,又沒有好感,卻急於理解原文,是很難持續下去的。

其次,在熟誦原文的基礎上,找一本相應的權威註解的書,把它逐一地理解下來。當然,一本註解做完,還有餘力和必要,可以多找幾個註解本來做拓展和深入的理解。

再次,在看註解版本的時候,有一點要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要多查古漢語的字典、詞典!說實在的,很多現代的解讀本,就算是專家級別的,仍然有不少望文生義的情況!要從多字詞的本義去理解古典原文,才不會出現一些低級的想當然的錯誤。

我再次想強調的是,讀國學經典書籍的方法,首要的就是安心耐心地熟誦原文!其他的做法,都只能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效果。這是很多現代人不知道的地方,而古人培養孩子讀書的童子功,就是隻教音不釋義的做法。很多人以為這是讀死書,不以為然。而我說呢,這叫做讀書上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啊!年紀大的人,仍然是這個道理。所以,讀經典的切入方法,就只有一個,即熟誦的做法;而切入的時機卻有兩個,一個是小時候,另一個是現在。


郭三滿


初學者還是建議讀譯註,有一定基礎了再讀元典,結合一些經典的研究論著,可以達到自學成材。

舉個例子,比如讀《莊子》,一開始可以看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通讀之後,理解了大義,再試著讀古人的註解,將古注吃透,就可以直接讀白本元典。讀元典是為了能夠產生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要按照這個順序呢?這樣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產生誤讀。不然的話,一點基礎都沒有,直接就讀元典,胡亂揣測,謬誤百出,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甘露閒人


想了解,讀註解,想鑽研,讀原文。


王永亮63219396


最好的就是看文言文原文,聽別人給你解釋(音頻),可以喜馬拉雅搜“文言文學習”,有很多經典的文言文直接解讀。


飆叔講故事


應該讀原著,然後再讀註解,有時註解會有誤,當你讀明白原著後就會發現這樣的問題了。


泥水勞人


從基本的學起走,先把教材裡的文言文摸熟,也就是文言的基本知識,比如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基本斷句,能夠較熟的讀通教材文言文,然後再擴展開來,比如《論語》就楊伯峻的,邊讀邊翻譯,對照翻譯比較,這樣以後,就能自己讀了,再結合名家的解讀學習。原著和解讀不是割裂的,名家就是名家,古人我們不能摸透,就應該尋找助力,不然沒有三傳,有幾個敢說讀懂《春秋經》,藉助解讀不矛盾,而且可以縱橫比較著各種版本讀,有自己的思考。


吾友于


第一是讀原著,第二是選2-3本經典註釋參照比較,第三,重要的是自己要思考,結合自己的心境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想法思考,第四是自悟,發現自己的“聖人”之心,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然後內聖外王。個人觀點,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