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国学经典书籍应该怎么读,是照着原著读还是看着注解读?

鹏辉说


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您是翻新华字典呢?还是按自己猜测进行理解呢?

兼而有之!先是猜测最可能的含意,然后翻开辞典进行求证。

阅读古代典藉更是如此。

论智商,我们不会比古人强。论才学,我们肯定比古人弱。而且那些典藉自带哲学属性,或儒,或道,或史,或文。而后期为其做注释的也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但是,你也应当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古代每一个重新对典藉进行注释的人,都是有了新想法,新发现才重新做的注释。我们可以拿诗词打一个比方。王安石有一首诗《书湖阴先生壁》,全诗如下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如果你上网查找这首诗的翻译和注释和赏析,大多数是错的,因为王安石实际上在第三,第句用了典故。护田,指护卫园田。藏了一个典故出自《汉书》“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闼指小门,排闼指开门,也藏了一个典故出自《汉书》:“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樊哙)乃排闼直入。”

但是这个典故的巧妙之处就是看起来不像典故,更不会产生因为读不懂典故而弄不明白这首诗的含义。懂不懂这个典故并不妨碍读懂这首诗。所以,当翻译这首诗的时候,可以略过这个典故,注释的时候,似乎也可以略过,但赏析的时候不可能,因为这种不影响阅读效果的用典方式是写作技巧的一种。它可以增加诗的异样魅力。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无非就是想说明,我们看到的,以为的可能只是一个点,但无数古人累计起来可能看到十个点,百个点。无论是肯定,还是质疑,或者否定,懂得才有资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亦有所思


对于传统经典,是照着原著读还是看着注解读?对多数人来说,这是个两难的问题。直接照着原著读,基本读不懂;看着他人的注解读,往往又会被引入歧途。

根据个人的体会,刚开始要参考前人的注解,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下功夫。逐字逐句到整章整篇,一遍又一遍,不断否定、不断修正,直到彻底贯通。

有一天,当你不再认为古人幼稚肤浅,当你不再认为古人缺乏常识,当你不再认为古人缺乏逻辑,当你对传统文化架构有了全面清晰的理解后,你一定能体会到什么是感动,什么叫震撼!也一定会为作为炎黄子孙而感到无比骄傲和光荣!

自此以后,你会清醒地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往后的路该怎么走,不再迷惑于是非、善恶、美丑、利害的判断与抉择;

自此以后,你会变得执着自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自此以后,你会变得从容安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自此以后,你会变得仁爱亲和--民吾胞也,物吾与也;

自此以后,你会变得坚毅勇敢--虽千万人,吾往矣!




淡漠千里1



这个问题还是对不同的人、不同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读法。

对于人生阅历丰富,自身悟性比较高的人来说,当然可以直接读原著。

在这里说一下原著与注解的区别,各位自己根据情况来判断吧。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古代一些领悟能力极高,人生经历又比较丰富,他们对于人类事物与自然事物的一些体会。而且经过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表明,这些经典书籍在任何时代中对人们面对世界都是有用的,所以一直流传了下来。


对于原著的解读,是在各个历史时代中,读者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的需要,立足于当下的时代对传统经典书籍中提到的问题进行的理解,其中会涉及到一些裁剪或者延伸。


这里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1、解读者水平不够高,对原著出现了误读。

2、解读者为了回应他所处的时代出现的问题,才进行的原著解读。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出现的问题在今天并不存在。

其实,无论是裁剪还是延伸,甚至是误读。对于原著的解读,能够流传下来的,至少表明解读者水平不会太差,或者至少比我们当代大多数人高。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读注解是没有问题的。



就相当于注解是进入经典的一个拐棍,虽然拐棍自身有差别,但对于登山来说,多少还是有帮助的。



东方国学


国学经典书籍该怎么读?

首先,当然是照着原著,持之以恒地读。但是,我要强调一个重点,就是要读到熟诵的程度!熟诵古文的意思就是把原文读得朗朗上口,顺溜无碍,毫无生涩之感。关于熟诵,要几点是要注意的。

1、熟诵经典的目的,是让自己在语境、句读、语义方面与古人的感觉相契合,从谴词造句的咀嚼里,尽量拉近自己与古人的距离,长时间地与古人贴着心,是会兴起学习文化精华的兴趣的。这是持续学习经典,得益提升的内在动力。明确这一点,很重要!

2、熟诵,是在熟读的基础上脱口而出的朗读,但不要求背诵。只管持续多次地坚持熟练地读出古文原文就可以,不要有去背诵的想法。一想去背诵,就有压力,就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很难背下来,反而把学习经典的事早早就中止了。而耐心持之以恒的诵读,其结果往往是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背诵。

3、要熟诵,首要的就是要扫除文字的语音障碍,但不要过早地试图去理解文字的含义。国学经典书籍,很多有注音版本的,就买它,可以省去许多查字典注音的繁琐事。没有熟诵的基础,疑难、晦涩的语音还是拦路虎的情况下,既陌生,又没有好感,却急于理解原文,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其次,在熟诵原文的基础上,找一本相应的权威注解的书,把它逐一地理解下来。当然,一本注解做完,还有余力和必要,可以多找几个注解本来做拓展和深入的理解。

再次,在看注解版本的时候,有一点要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要多查古汉语的字典、词典!说实在的,很多现代的解读本,就算是专家级别的,仍然有不少望文生义的情况!要从多字词的本义去理解古典原文,才不会出现一些低级的想当然的错误。

我再次想强调的是,读国学经典书籍的方法,首要的就是安心耐心地熟诵原文!其他的做法,都只能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效果。这是很多现代人不知道的地方,而古人培养孩子读书的童子功,就是只教音不释义的做法。很多人以为这是读死书,不以为然。而我说呢,这叫做读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啊!年纪大的人,仍然是这个道理。所以,读经典的切入方法,就只有一个,即熟诵的做法;而切入的时机却有两个,一个是小时候,另一个是现在。


郭三满


初学者还是建议读译注,有一定基础了再读元典,结合一些经典的研究论著,可以达到自学成材。

举个例子,比如读《庄子》,一开始可以看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通读之后,理解了大义,再试着读古人的注解,将古注吃透,就可以直接读白本元典。读元典是为了能够产生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呢?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产生误读。不然的话,一点基础都没有,直接就读元典,胡乱揣测,谬误百出,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甘露闲人


想了解,读注解,想钻研,读原文。


王永亮63219396


最好的就是看文言文原文,听别人给你解释(音频),可以喜马拉雅搜“文言文学习”,有很多经典的文言文直接解读。


飙叔讲故事


应该读原著,然后再读注解,有时注解会有误,当你读明白原著后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了。


泥水劳人


从基本的学起走,先把教材里的文言文摸熟,也就是文言的基本知识,比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基本断句,能够较熟的读通教材文言文,然后再扩展开来,比如《论语》就杨伯峻的,边读边翻译,对照翻译比较,这样以后,就能自己读了,再结合名家的解读学习。原著和解读不是割裂的,名家就是名家,古人我们不能摸透,就应该寻找助力,不然没有三传,有几个敢说读懂《春秋经》,借助解读不矛盾,而且可以纵横比较着各种版本读,有自己的思考。


吾友于


第一是读原著,第二是选2-3本经典注释参照比较,第三,重要的是自己要思考,结合自己的心境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想法思考,第四是自悟,发现自己的“圣人”之心,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然后内圣外王。个人观点,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