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翼城:一個有戲的地方

翼城:一個有戲的地方

山西被讚譽為“中國戲曲的搖籃”,而山西戲曲又濫觴於晉南。翼城地處黃河流域汾、澮之間,安臥於太行、中條山脈的懷抱。山河表裡,原隰迂迴,自古就是諸侯的領地。堯封唐侯、舜耕歷山、劉累豢龍、桐葉封弟、燮父改晉、董狐直筆的歷史典故就誕生在這裡。中華大地從此有了“唐”“晉”的印記。

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人文資源,讓翼城成為孕育平陽戲曲文化的溫床,這裡的點點滴滴無不與中國戲曲發展史共振。2018年上半年舉辦的“翔灤古會”,聲勢浩大,各地戲曲名家齊聚中國現存最大的元代舞樓——“祭臺”,以“文祭——樂祭”的最高禮儀表達對戲曲這一文化國粹的虔誠景仰,生動還原了百姓對戲曲的膜拜。翼城舉辦了由全國著名戲曲專家參與的“戲曲傳統資源的創造性轉換座談會”,會上探討了如何讓先民留給我們的戲曲資源寓教於樂,服務當代。“翔灤古會”的開幕式尤其出彩,它以“花滿翼城”為主題,來自全國的12位“梅花獎”得主登臺獻藝,蒲劇、晉劇、京劇、評劇、秦腔、豫劇、越劇、川劇、黃梅戲、眉戶等劇種同臺亮相,異彩紛呈,讓“翼城:一個有戲的地方”這張富有張力的文化品牌,走出山西,唱響全國。

翼城地方戲曲是山西戲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戲曲源於以歌舞娛神的原始巫術。翼城大河口霸國墓地出土的漆木人俑,在中原墓葬內屬首次發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先生撰寫的《大河口和梁帶村墓地出土的“大喪儺”俑及其他》一文認為,這是源於原始巫術中的“大喪儺”,很有見地。霸國墓地北依河上公德山,山腳下的史伯村因西周太史史伯隱居於此而得名。村北一塊叫“伯墓”的墓地附近有一塊地,名叫“好戲疙瘩”,解放前夕附近有達官貴人去世了仍唱戲送葬,人們戴著面具又跳又嚎很是恐怖,但老百姓卻把它叫作“吉祥戲”,意思是有“驅瘟禳災”之功效。老百姓所說的“好戲”,其實是“嚎叫”的“嚎”的音訛,結合到史伯傳統的“耍大蟒鬧五毒”出現有戴面具的武士,這應該是儺戲的遺風。再聯想到“翼城花鼓”的“鼓”源於祭祀的樂器“鼗鼓”,與陶寺遺址出土有鼉鼓一樣均是用鱷魚皮所蒙。晉南地區的民間鼓樂興盛,翼城花鼓、、絳州鼓樂能順利入選國家“非遺”,史伯村能被公佈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大都有古老樂舞的貢獻。

漢代百戲,也叫角抵戲,南北朝時叫散樂,唐代有倡優,宋代多指雜技及競技表演,元代以後百戲節目更趨豐富多彩。翼城民間社火中的耍老虎、竹馬戲、耍火叉以及幻術皆源於角抵戲。南梁澗峽的“老虎上山”驚險奇絕,清代成立有“老虎會”組織,在翔山一帶置有百餘畝地專供藝人使用,每年都要到周邊縣市演出。為鼓舞士氣曾在抗戰時期為太嶽軍區表演。竹馬戲屬於武術類表演,筆者在侯馬考古工作站工作期間,曾見到金代墓葬的竹馬戲磚雕,四個人作武士裝束騎竹馬對戰。在本縣的竹馬戲就是這樣,以上白馬、南常嶺、莊裡嶺、神溝、鄢裡和霍家澗等地的表演最佳,主要劇目有《三打祝家莊》《三戰呂布》等。

元代平陽地區雜劇興盛,翼城大小舞樓上出演的雜劇也同平陽其他地方一樣演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武池喬澤廟、曹公四聖宮、南撖東嶽廟的元代舞樓就反映了這一盛況。這一時期,對於翼城來說最為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是“目連戲”和“琴書”。

目連戲,起始於南撖村元代時期創建的東嶽。在翼城只演《目連救母》和《遊地獄》兩大本共24場。所演內容多屬陰間事,故在夜間演出。以三碗酒點燃代替燈光,舞臺氣氛陰森恐怖,老百姓稱其為“鬼戲”,一演就是七天,自古就流傳下“因果報應一故事,七天七夜皆是戲”的說法。直到民國年間南撖村仍有民眾劇團。此戲對研究中國戲劇起源、沿革及傳承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2011年被列為省級“非遺”。

明清時期,翼城興起了秧歌戲。故城、冶中、嶽莊、南常嶺、段莊、木坪、孝義、楊石家和霍家澗等村成立有戲班。解放後,南梁鎮故城村都要到縣上演出秧歌戲,戰爭年代戲班經常到革命老區為八路軍演出。新中國成立後,霍家澗、南常嶺的戲班子增加了女演員。直到今天,不少村莊還用秧歌演出現代小戲,歌頌新中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

翼城留存至今的戲曲文物尤其是古戲臺,讓“翼城:一個有戲的地方”有了完美的註腳

戲曲屬於高臺教化的藝術形式,舞臺便是體現戲曲的重要載體。目前,全縣現存清代以前的古戲臺多達69座,較之全省現存的2000餘座戲臺不算少數。全國現存元代戲臺12座,臨汾市有5座,翼城就佔2座,且武池喬澤廟舞樓是現存全國元代最大的舞臺,曹公四聖宮舞樓堪與其媲美。明代的樊店關帝廟戲臺、清代的西閻湯王廟戲臺、南梁中賀水泰岱廟戲臺都很精美,足以證明當時翼城戲曲藝術的活躍。

翼城無論是元代舞樓還是明清戲臺,其建築技巧均卓爾不凡。在沒有擴音設備的古代,為求得音響效果,這裡元代的舞樓頂部都設計成八角藻井,十分美觀。西閻村清代湯王廟戲臺頂部的八角藻井也是仿照四聖宮舞臺建造的。南唐鄉樊店明代關帝廟戲臺翼角起翹較高,過壟脊弧度適中,雅緻秀氣。且兩面山牆開有圓窗,後臺前簷與前臺後簷對接下設水槽,造型美觀而且實用。更為絕妙的是樂床臺基之內埋置一排大缸,臺基立面開有鏤空的音穴,增強了立體聲效果。儘管其他地方的戲臺也埋置有大缸,但遠沒有這個戲臺的做法超前。清代的中賀水泰岱廟戲臺的頂制前後單簷歇山頂,後臺懸山頂,前簷明間雕有二龍戲珠、人與獅子老虎相鬥的場景。清代西閻鎮十河的侯氏家廟山門舞樓式戲臺在古代山西的一些家族祠堂裡很有代表性;戲班子十分活躍的南梁霍家澗清代建有供奉梨園始祖的“三郎廟”和戲臺,這些難得的戲臺精品均反映了翼城戲曲文化的滲透力。此外,南梁鎮故城村三官殿獻殿明間為翼城縣現存唯一的皮影戲臺,尚有金元時期墓葬內的戲曲磚雕以及其他戲曲文物。如翼城縣博物館存放的胡人伎樂石獅,胡人依著石獅,蹬高靴,著短裙,口吹篳篥,頗具異國風情。據史書記載,明成化年間中亞一帶的樂伎舞人不斷來到中原,代表著異國風情的獅子舞盛行一時,胡人伎樂石獅石雕即產生於這一時期。

由於古代的戲臺均屬於唱戲娛神,每逢廟會唱戲是必不可少的。三月三的古綿山廟會、三月初八的灤池古會、三月十六的城內后土廟會、四月初八的佛爺山廟會無一不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西關村的湯王廟會是翼城最大的廟會,有“逛了湯王廟,死了都不虧”的說法,熱鬧非凡。曹公四聖宮廟會盛大,碑刻記述,迎神賽會時“音樂為之喧譁,神馬為之縱橫,旗採為之飛揚”。這些廟會除祭神庇佑外,同時邀請戲班子、鼓樂隊演戲助興。

與此同時,與戲曲、戲臺相關的還有大量的傳說和故事。翼城有目連戲,西閻鎮的堡子所轄的寺坪自然村在隋代曾建有供奉母連僧的實相寺,而且西閻一帶“目連救母”的故事廣為流傳。這一帶的泉頭、瓜子寨和相鄰的沁水中村、上閣等村名都因“目連救母”而得名。戲臺兩側集文學和戲曲藝術於一體的楹聯,也是難得的戲曲文物。

以“戲曲+旅遊”的模式,實現戲曲資源創造性的轉換

一是要搶抓政策機遇爭取國家資金扶持。傳統戲曲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已被提升到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層面。國務院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共1010大類大類581581項項,其中傳統戲劇92項項,佔比最高。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又出臺了《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 ,》鼓勵劇場、演藝、遊樂、動漫產業和旅遊業融合,樹立文化、旅遊“一盤棋”的觀念。

二是要走出去,請進來,借鑑經驗,少走彎路。浙江嵊州舉辦了首屆“國際戲劇小鎮聯盟論壇 ,”專家一致認為選擇百年越劇誕生地的嵊州作為落腳點,是戲劇文化的“迴歸 。”。他們以戲曲為他們以戲曲為主體,兼容舞蹈、曲藝、搖滾音樂等表演藝術,讓繪畫、陶藝、服飾等藝術門類都在這裡落地。這種既延續經典,又探索創新的做法值得借鑑。

三是要保護和傳承植根於這方沃土的戲曲文化基因,在不斷完善非遺保護體系的基礎上升華提高,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在現代生產生活中再現活力。

四是要發揮古戲臺的效應,力助傳統戲曲新生。南昌市為紀念湯顯祖逝世400400週年週年,,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閣古戲臺上演了一臺原汁原味飽含地方特色的戲曲文化大餐,讓戲曲愛好者過足了戲癮。

五是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戲曲小鎮的創建和對傳承人的保護,大力表彰參與戲曲文化保護的企業和社會團體。讓那些即將消失的劇種找到有尊嚴的展示平臺,把保護和傳承戲曲藝術的自覺落到實處。

文化不斷髮展的過程就是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的過程,戲曲文化也如此。“翔灤古會”已是“花滿翼城 。”。翼翼城,這個原本就是有戲的地方,也必將成為一成為一個永遠有戲的地方。

翟銘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