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天水神祕古鎮,建在渭水邊,千年前的抗金傳奇,至今在傳唱

天水三岔:

抗金名將渭水之濱留遺蹟


小鎮,依山傍水,雄踞一方。渭水,不徐不疾,緩緩東流。

這裡,地處西安、蘭州、漢中三地分岔之地,故而,人稱三岔。

800年前,吳氏兄弟曾在此地抗金,留下一段段傳奇往事。


天水神秘古鎮,建在渭水邊,千年前的抗金傳奇,至今在傳唱



古牌坊邊,渭水河谷中,火車呼嘯而過

這是個尋覓許久而不得的小鎮。它就是被重重濃霧所籠罩的吳砦。翻閱史籍,曾不止一次地讀到過吳砦。那時,我只知道,這是當時隸屬秦州的小砦子。後來,曾向天水宣傳部門的人打聽,但得到的結果卻語焉不詳。說不清具體位置在哪裡。一年前,朋友建議去天水麥積區的三岔鎮看看,那裡或許能解答你的問題。

一個週末,蘭州大雨如注。我們雖極力避開雨天,誰知卻無處可避。無奈心想,雨天訪古鎮,應該是別有一番景色了。從地圖上看,三岔鎮在天水之東,地處秦嶺腹地,山高水急,行路艱難。

離開蘭州時,細雨霏霏,過榆中,雨逐漸加大。誰知,過了甘谷後,雨卻漸漸小了。下高速,直奔麥積區,找到了郭彥龍。小郭,剛畢業不久,對這方土地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他家就在三岔附近。

離開麥積區,沿牛背公路一路向東,直奔79公里外的吳砦而去。這一段牛背公路,基本上沿著渭河河谷修建。面對大自然留下的重重山嶺,人們沒有太多的選擇。不論是兩千多年前的秦人,還是現代築路大軍,都只能從河谷中劈出一條道路。一路上,公路、鐵路在這裡相互交錯,如同兩條纏繞著渭河的巨龍。翻越一座大山,過元龍後,差不多就到了陝甘交界處了。

小郭說,在這一帶,陝甘兩省以渭河為界,河之北是陝西,河之南是甘肅。幸運的是,下了高速公路後,無雨。糟糕的是,高速公路禁止大車通行,前往寶雞的大車,紛紛擠到了牛背公路上。


天水神秘古鎮,建在渭水邊,千年前的抗金傳奇,至今在傳唱


大約一個半小時後,抵達了三岔小鎮。最先進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個石牌坊,牌坊後面則是四株非常高大的柏樹。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到過很多天水小鎮後,會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他們非常注重傳統和文化,幾乎每個小鎮都建有一個很雄偉的石頭牌坊,上是書法家題寫匾額,兩邊則是精緻的對聯。看看匾額,讀讀對聯,就知道小鎮的歷史文化、地理特點了。

牌坊上題"三岔廳"。明明是座小鎮,寫著三岔廳。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呢?過牌坊,向右拐,是個長坡,上坡就到了小鎮中心。從鄉政府對面的小巷且行且下,小巷盡頭,路拐了一個接近90度的彎,一座牌坊就橫在了我們面前。

牌坊,木製而成。這讓看慣了石頭、水泥牌坊的人們很是驚喜。牌坊並不高大,似乎伸伸手就能夠到似的。正面的匾額是"三岔鎮",背後是"和風甘雨",左右的小匾則是對聯。這是公元1790年,秦州州判司燖建三岔鎮牌坊,至今牌坊上還能看到他寫的字。

牌坊下,將河谷中的景色一覽無遺,正是春暖花開之時,玉蘭粉紅,麥苗嫩綠,槐樹油綠,剛剛下過雨,泥土和青草的氣息在飄蕩。此刻,一列火車由遠及近,呼嘯而來。

吳璘抗金,修建城堡,屹立八百年

牌坊所在位置,地處半山腰。踩著泥濘的山路往下走四五十米,就是吳砦的東城門了,上有城樓,下是通道,守控著一方險要。穿過城門,卻是高高的臺階,原來這裡是山脈延伸到渭河邊的部分,形如龍舌。從外面看則是斷崖,人們不易發現,這也對吳砦起了保護作用。


天水神秘古鎮,建在渭水邊,千年前的抗金傳奇,至今在傳唱


站在這裡,看周圍地形,正當三岔路口,大道沿著渭河蜿蜒通向東方,與南邊的山谷中伸出的大道交會。小郭說,這條大道可以通往漢中。這裡地處甘川陝三省咽喉要地。東達漢中、南通徽縣、東抵關山、西連天水。三岔鎮名字就由此而來。

三岔正是陝、甘、川三省交會之地,卡一關而制三省。早在800年前,人們就意識到了吳砦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時光返回到800年前,正是宋金之交。崛起於白山黑水間的金人,滅遼之後,又發動了滅宋之戰。金軍攻破汴梁後,宋軍的北方防線,已七零八落了。後西北的宋軍富平會戰失敗,曾經同西夏人長期對抗的西北邊軍,只能放棄平原地帶。扼守秦嶺各個關口構築要塞,同金人對抗。這座小城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據說最初抗金名將吳璘在此築城。吳玠、吳璘兄弟是甘肅靜寧人,以良家子從軍,抗擊西夏。岳飛為中原的抗金主力,而吳玠、吳璘兄弟則是西線的抗金名將。這一年正是公元1131年,南宋高宗紹興元年。此時,抗金形勢非常嚴峻,金軍連續派出主力,進攻和尚原,試圖打開入川的大門。吳玠、吳璘兄弟發動宋軍防守反擊取勝。和尚原在寶雞西南方向,而此地距離寶雞有100多公里,正處在這場大戰的邊緣,屬於防備偷襲的範圍內。我想,這座城堡或為吳璘,或為吳氏部將所築,他們匆匆來此,先修建了簡單的營壘。因為是吳氏所修,人稱此地為吳砦。


天水神秘古鎮,建在渭水邊,千年前的抗金傳奇,至今在傳唱


這一點,在古文中"砦(zhai)"就能看出。"砦"通"寨",人們多認為它就是平常所說的寨。其實,這個"砦"字,另有含義,砦字從此從石。在古代,"此"本義為"就餐"。而"此"下有"石",則表示"壘灶的石塊"的意思。綜合說砦的本義:爐灶壘石。後來人們多用來指軍隊臨時壘築的石圍子。可見,吳璘所率宋軍在這裡駐紮時的艱難情形。

紹興三年(1133年),因和尚原之戰,吳璘因功擢升為榮州防禦使,知秦州,扼守和尚原。這裡地處秦州和寶雞之間。想必這時,宋軍在此正式修建了軍寨。

  義烈傳說,一段段的慷慨悲歌

離開城門,返回小鎮中心,小郭說,鎮子裡還有一座城隍廟。聽了這話,我有些吃驚。

城隍廟的修建,在明清非常盛行,但並不亂修的。有講究,民間傳說,城隍的待遇和城中的一把手待遇相當。也有人說,要在縣一級或者相當於縣級單位才有城隍廟。難道說,自吳玠、吳璘之後,這裡還有什麼重大變化。

這就是三岔廳。廳是古代一個比較特殊的機構。乾隆年間,吳砦城設三岔廳署,為縣級建制。於是,人們修築了各種建築。


天水神秘古鎮,建在渭水邊,千年前的抗金傳奇,至今在傳唱


古城中的老人王孝弟收集整理保存了不少的資料。這些資料見證了古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

王孝弟說,古城東靠秦嶺河,西北臨渭河,南依靠野鶴山。東西北三面是從陡崖上修建起來的城牆。城牆長104丈,高則為2.2丈到1.8丈不等。下寬1.2丈,上端寬6尺。的確是一座雄城。人們還陸續建了戲樓、水陸寺、娘娘廟、春臺觀、火神廟、龍王廟等建築,顯示了這座古鎮久遠的歷史文化。

這裡流傳著許多抗金故事。吳砦城中有三家人不能不提,他們是吳、閻、秦三姓。吳氏是吳砦城的大姓。據說,他們以前居住在附近的吳砦溝裡,後來搬遷到城中。有人說,公元1168年吳璘在漢中去世後,駐守在這裡的宋軍為了紀念他們的統帥,在秦嶺南坡松樹溝口建立衣冠冢,立"吳將軍之墓"碑。這吳姓想必和吳玠、吳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或許是他們的部將,或許是他們的親屬。而閻、秦兩姓則是抗金烈士的後人。閻家祖先閻晉,祖籍南昌,在宋軍擔任中級軍官,據說他和御史秦鉅、將軍吳瞞,在甘陝交界處抵抗金兵。後來駐守吳砦。誰知一次戰鬥中敵眾我寡,城被攻破,吳瞞陣亡。閻晉、秦鉅為義節而自刎。但吳、閻、秦三姓後人則在此地落地生根,守護著一方水土。這些說法是否如此,我們就不得而知了,還有待更多的人士考證探究。

走進城隍廟,左右是廂房,正面是過廳、大殿。殿堂內供奉著兩尊城隍塑像,一座坐像,一座行像。城隍自然就是漢初替劉邦而亡的紀信。廟裡有一通碑寫得極為精彩:秦邑乃自古敵愾同仇之鄉,風俗以慷慨義烈為尚,《詩經.秦風》所歌,史籍所見,里巷所傳,其蹈忠奮勇,死志殉身代不乏人

一個小鎮,千年間,義烈之風,綿綿不絕。這種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您的讚賞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