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陵投降匈奴後為何不願歸漢?

jianfeng_fm


李陵,是西漢名將,後為匈奴名將,飛將軍李廣的長孫。

他擅長騎馬射箭,愛護士卒,在軍中有著良好的口碑。李陵曾與匈奴交戰,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

後來,李陵有幾次可以歸漢的機會,但是他都放棄了。這是為什麼呢?

兵敗被俘,不能歸漢。

公元前99年10月,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他的5000步兵遇到匈奴單于11萬騎兵。

李陵帶兵浴血奮戰8天8夜,50萬支箭全部射盡,武器全無,軍隊陷入絕境。

他回到軍營,左思右想,決定把軍隊解散。解散令一發出,軍中一片譁然,各自逃生。

半夜,李陵帶十餘位壯士向南突圍,準備回漢,被兇奴騎兵數千人緊追。眼見已到窮圖末路,李陵將手中的劍舉向脖頸,準備自殺。

“且慢!”一聲頓喝從不遠處傳來,是且鞮(dī)侯單于。單于知道李陵之祖父“李廣難封”的傳說,以及李家人始終沒能在朝廷中大展身手的魔咒。

他用“振興家族使命”“死節易,活節難”等語,勸李陵。此刻,李陵的生命意識突然變得很強烈。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把劍收回,決定先投降,然後再從長計議。

雖然如此,李陵這個受“文死諫,武死戰”傳統教育的儒家弟子,又怎麼能禁受得住道德的譴責,以及良心的拷問?

李陵兵敗投降的消息傳到大漢以後,漢武帝大怒,當時很多大臣都斥責李陵,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解。

可是當時漢武帝正在發怒,於是就遷怒於司馬遷,把司馬遷處以宮刑。

國仇家恨,不願歸漢。

冷靜下來的漢武帝也明白了李陵的委屈與無奈,就賞賜了李陵的殘部,同時又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

這個公孫敖也是個不靠譜的主兒。他來到目的地以後,卻聽說有個姓李的漢朝降將正在教單于練兵,準備對付漢朝軍隊。

他也沒問到底是“哪個姓李的”,就返回了漢,把聽到的消息告訴漢武帝。

漢武帝聽後勃然大怒,對李陵徹底失望。大怒之下,他就把李陵的母親、兄弟、妻子全部處死。

李陵聽到他全家被殺,悲痛欲絕。其實當時替匈奴練兵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緒。這李緒本也是漢朝人,後來投降匈奴,並且地位還在李陵之上。

李陵深恨李緒,因為李緒為匈奴練兵,卻讓他全家被漢武帝所殺,於是李陵就殺了李緒。雖然這樣做稍稍解了恨,可也改變不了他全家被殺的事實。

他想,如果漢武帝當初念他殺敵有功,理解他投降的無奈,保全他的老母親,能夠給他一個迴歸的理由。

他也可以像古人那樣,逼迫敵人簽下和平條約,戴罪立功,用另一種方式為漢家奉獻光和熱。

可是,有一種委屈是,我想付出全部,你卻沒有給我機會。

悲痛欲絕的李陵現在已有國無家,大漢再無親人可以牽掛,回漢後只能觸景傷情,因此,李陵在心裡不得已關上了那扇回漢的大門。

知遇之恩,不忍背離。

當李陵殺了李緒以後,兇奴的正妻因為更看好甘心投降的李緒,對李陵特別仇視,於是揚言要殺死李陵,為李緒報仇。

而單于為了保護李陵,親自護送他到北方苦寒之地避難,又將自己最喜愛的拓跋公主嫁給李陵。

李陵成了單于的駙馬,自然沒有人再敢動他。單于還立李陵為右校王,並給足李陵時空,“有大事,乃入議”,任他沉浸在個人的悲痛中,收拾支離破碎的內心。

單于尊重李陵,見他消極抗漢,也尊重他一顆赤子之心,從此不再派兵攻打漢。

單于為了李陵一再破例,一再退步。對於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單于,再想想薄情寡恩的漢武帝,李陵百感交集。他內心的天平徹底傾斜,也徹底斷了回漢的念想。

恐再受辱,拒絕回漢。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李陵舊時好友霍光、上官桀當政。

向李陵遞來了橄欖枝:他們派遣李陵的一箇舊任前往兇奴,勸李陵回國,為大漢效力,並且也讓李陵不用擔心回去後的前途和富貴。

打量著穿著胡人衣服的李陵,老友好不辛酸。李陵也感慨萬千。好久,李陵撫摸著自己披散的頭髮,感嘆道“吾已胡服矣!”其實李陵內心也有些掙扎。

如今的新君即位,他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是不是依然如漢武帝一樣對自己的過往揪住不放?

自己離開大漢已經二十來年了,如果回漢,對時局一無所知,會不會有人在背後對自己指指點點?這些,都是未知。

而且自己“投降”的經歷,會成為一生的“汙點”,日後難免再被清算、受辱。思前想後,李陵又一次狠心拒絕回大漢。

幾年後的公元前74年,李陵老死在匈奴。

後來,大權在握的兩位老友下場都不好:上官桀以謀反罪被處死;霍光權高名重,死後,全家被誅殺。

李陵如果當初回漢,又因為他以前一段“不太光彩”的歷史,他的下場一定比老友還慘。可見,李陵當時的擔憂並不是多餘的。

伴君如伴虎,面對充滿變數的政治時局,李陵選擇繼續留在匈奴,也給自己留下了一條活路。

李陵因為軍事力量懸殊,成為階下囚,本想有朝一日再為大漢效力,沒想到,一個訛傳,讓他家園荒蕪、家族滅門,使他失去了對大漢的歸屬感。

反而是兇奴收留了他25年。這25年裡,嬌妻稚子,伯樂紅顏,給了他那顆破碎的心太多的撫慰。

他心中雖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他也因此害怕再次回到故園,觸景傷情,再次受到來自各方的非議。因此,李陵糾結半生也沒有歸漢,而是選擇在他鄉終老。

李陵的人生豐富,經歷坎坷,他的一生也飽受爭議。若有罪,他已用消極抗漢的實際行動贖罪。

若要罰,他已被迫用親人的慘死與半生的內心煎熬自罰。是非功過,都歸於塵土,任由後人評說。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李陵,一個孤膽英雄。他率五千荊楚精兵,選在匈奴牛羊肥美之時,匈奴處於“農閒”之際,各處匈奴雲集的時候,孤軍深入遭逢匈奴大軍8萬,苦戰8晝夜,弓矢俱盡的狀況下,與剩餘三千百將士揮淚作別,領十餘人,引開追兵。最終被捉,投降匈奴。五千精兵只餘下四百多人生還。

李陵成為一個有家不能回的漢人,他無面目報陛下。

漢武帝得知李陵歸降仇敵匈奴後,在朝堂上是大發雷霆。言辭估計很是惡毒,連司馬遷都沒有將這些錄入《史記》,只是記述了他的一番看法,這個看法包含有同情李陵,也有描述李陵功勞的成分,比重還很大,隱隱透出責備漢武帝救援不力的意思。正在火頭上的漢武帝便將司馬遷治罪,司馬遷由此遭受到作為男人最難以啟齒的千古一恨。

所以,李陵在此時此刻是根本無法返回漢地的,回來之後也根本沒有功勞可言,只有漢武帝的怒火。

此時的李陵,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李陵論》之中,將李陵評定為不忠、不孝、不智、不勇,其理由只有一個,李陵在被捉之前應該自刎。自刎之後,李陵就會成為忠孝智勇之人。

那麼,李陵為什麼不自殺,又甘願降服匈奴,將回返漢朝的路堵死?

在公元前117年(元狩四年),李廣在衛青面前自殺。而在李廣自殺之前,李廣的長子和次子早已戰死,三子李敢在一年後,又被霍去病射死。

此時李廣家族僅剩下,李敢之子李禹和一個不知姓名的女兒,再有就是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李陵。

李禹貪財,倚仗姐妹受寵於太子,極盡諂媚,無絲毫振興李家的才能和胸懷。

作為長子長孫的李陵承載了李氏家族的重新榮耀的希望。在這一點上,他始終與祖父李廣看齊,將榮耀作為奮鬥目標。李陵的種種舉動,被漢武帝看在眼裡。

(李陵)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不見虜,還。拜為騎都尉,將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

然而,漢武帝並未將李陵當做大將來培養,只是作為一名預備將領和教導隊來看待。這才有了李陵主動請戰的情況出現。

得到許可後,李陵鬥志昂揚,有一展抱負的豪情,激盪在胸間。然而,卻因時機選擇的不對,遭到其他將領的反對接到沒有後援的通告。李陵自然會生出挫折感,手下五千將士也會鬥志驟減。但是,李陵並沒有就此放棄,堅決出戰。出戰之初,他定然與將士做出某種承諾,立功返鄉,光耀門庭。

李陵長途奔赴兩千裡後,進入匈奴腹地,靠的是將士的雙腿硬生生一步步量了過來,建功立業,封侯雪恥的心願支撐著他一步步走了過來。

然而,他和祖父李廣運氣一樣差,途中就遭遇人數高達8萬的匈奴騎兵,可是李陵依然以僅有的五千兵力對抗匈奴大軍8晝夜,殺敵近兩萬人,自身只損耗了一千多人,功績已是大大超出李廣。

可是,弓矢告罄。

此時擺在李陵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戰死。二、投降。當然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偷偷逃出軍營,隻身返回漢地。哪條路都不是什麼好的選擇。

那麼,手下的三千精兵該如何處置?

他們面對後無援兵,軍械敗壞又會作何選擇?

他該如何處置這些在屍堆中殘存下來的大漢子弟?

他確實沒有面目報陛下。但是,可以讓子弟兵存活下來,遂率十餘人引開追兵。

這個時候的李陵絕對是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的。

昏後,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大息曰:“兵敗,死矣!”……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於是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陵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李陵投降前,校尉管敢早已投降,匈奴盡知李陵軍虛實。李陵被俘時,離邊塞(僅)百餘里,邊塞以聞。此時的李陵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匈奴追兵,給子弟兵更多的時間。這就是李陵沒有自殺的主因。其中,匈奴單于愛惜李陵的治軍才能,這一前提也不可忽視,使得李陵這一支僅有十餘人的小隊被生擒。

但是,李陵內心卻是極其矛盾,備受煎熬。

一年之前,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匈奴單于想要降服蘇武為他所用,在李陵歸降後,命李陵進行勸說。李陵在此時向蘇武表述出投降最初的時刻的內心深處的想法。

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李陵的前半段話,作為開場白,沒有什麼可說的。後半段,卻是將自己剛投降時身兼不忠不孝的想法合盤托出。而蘇武的堅定不投降的態度,卻是讓李陵察覺到他與蘇武之間的差距以及他在漢朝之中此時應該有的形象。

武曰:“……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自分已死久矣!王(李陵)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所以,在漢武帝派遣公孫敖來招降李陵之前,李陵已經將自己逼入到了死衚衕,無法承受和應對再次叛離匈奴,迴歸漢朝之後的局面。當然,其中也含有對漢武帝僅聽一面之詞便族滅全家的惱恨。

因此,李陵最終只能老死在匈奴。


唐代丹藥


先說重點,李陵一開始是非常希望有朝一日重回漢朝的,只是可惜,陰差陽錯之下,再無半分迴轉之念。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年少時就很受武帝喜愛,把他作為未來的將軍培養,李陵也很爭氣,不僅麾下有一批能徵善射的荊楚勇士,而且十分有膽魄,曾入匈奴繪其地理圖貌,但是一切隨著一次沒必要的出征,都變了。

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歸來,武帝欲派人接應,但苦無人選及馬匹,這時李陵主動請纓,願帶麾下五千步卒出征,吸引匈奴注意。

也是天不予時,偏偏碰到了匈奴單于主力,李陵膽氣豪壯,軍隊以戰車結陣,以強弓勁弩給予匈奴騎兵狠狠打擊,且戰且退,奈何匈奴人越聚越多,最終箭矢用盡,漢軍以步抗騎,仍浴血奮戰,而就在這時,貳師將軍畏敵不前,居然不發救兵,眼睜睜看著李陵部覆滅。

李陵無力迴天,投降後,本想以有用之身以圖後報,但也是天不遂人願,武帝派去匈奴的使臣誤以為李陵在教匈奴人軍法戰陣,於是大怒之下,族誅李陵家!

李陵得知後,萬念俱灰,從此無迴歸之念。

可惜可嘆,本是少年豪氣,奈何天妒,陰差陽錯下,再也不歸故國。


閒談史料


我們先讀半闕詞:\u2028

將軍百戰身名裂。\u2028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u2028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u2028正壯士、悲歌未徹。\u2028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u2028誰共我,醉明月。\u2028\u2028其中第一句就指的是李陵。

李陵是誰?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從秦朝大將李信開始世代將門。年紀輕輕就有祖父遺風,然而在跟隨李廣利出征過程中,率領的五千步兵遇到了匈奴的八萬騎兵,悲劇就這樣不期而遇。

從後人的觀點來看,他應該當場戰死。哪怕像史可法那樣三天就成破,只要人死了就一樣保留了氣節。而李陵呢?哪怕他且戰且退,所有不對幾乎戰死的情況下,依然斬殺了兩倍於自己的敵人。可只要被俘投降,再大的功勞和委屈也就成了笑話了。

知道李陵被俘投降後,漢武帝第一時間誅殺李陵全族!

我們對於彈盡糧絕後無奈被俘投降的軍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呢?是不是可以如此的站在道德高地而輕鬆的說出“成功成仁”?

抗日戰爭時期,衡陽保衛戰中的國軍方先覺將軍,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在超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堅守之後,知道彈盡糧絕,為了保全城中的父老和手下剩餘的士兵,方將軍最終選擇了投降。這次非常幸運,他居然在後來的混亂中逃回了重慶。在受到國共兩黨一致讚揚之後。卻依然有人不陰不陽的指出他未能“全節”。道德高地上永遠不缺嘴炮!

我們又如何看待美軍明確規定,在彈盡糧絕之下就可以投降,要毫無負擔的等到救援,等待交換俘虜。因為只要你真的彈盡糧絕,你就完成了一個軍人對國家的忠誠。這種價值觀和日本人強調的七生報國,到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一樣能夠激勵士兵勇敢作戰?

李陵難道不想回來嗎?他真的回來,如何面對長安父老?如何面對當初殺他全族的皇家?

另外,我們真的想他回來嗎?回來幹什麼?原諒他?體諒他?還是要在全社會的逼迫中,用自殺來洗掉自己的罪惡?

他回不去了,用他自己的話說:“丈夫不能再辱。”



Tom員外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弄清楚匈奴人是怎麼來的,跟我們有什麼關係?關於匈奴起源,司馬遷記載的是匈奴祖先和夏同,也就是一樣是黃帝的子孫後代,在商湯時叫淳維的逃至了北方地區,並且在那裡生存了下來,他的子孫後代逐漸繁衍成了匈奴一族。也就是說,漢帝國和匈奴都是炎黃子孫,也就是同一個爹,由於三觀不一致,老大跟老二分了家,同時兩邊實力都很牛,今天打完明天又和親,弄清楚了這層意思後在來看李將軍的事。

李家世代效忠漢帝國老劉家,跟老二匈奴打得不可開交,但結果是一門孤寡。李大將軍帶著那麼點兵跟匈奴數萬精騎,本來就是必死無疑的,戰敗後回漢帝國劉家無論是否降都得問罪,身家性命不保;此時匈奴惜才愛才,既往不咎,並開出豐厚條件招以駙馬,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李將軍做此決定無可厚非,否則就太不識抬舉了。

之所以我們接受不了的原因,則在於忠君愛國的薰陶,皇權至上,我們可以看看曹操,他手下降將遍佈,關羽,張遼等等,關羽最後也被封為武聖,所以這就看皇上的氣度,漢武帝劉徹固然厲害但胸襟則不敢恭維。李陵降的消息一傳到漢庭,沒有任何的過濾,即使你世代忠良,滅門之禍仍無法避免,連司馬遷替他說上幾句話都給閹割了,所以不是李陵想投匈奴,是老劉家逼著你投匈奴,並且匈奴也是炎黃子孫,所以歷史描述為叛投是不夠嚴謹的,應該是轉投,只是從南京同仁堂轉去了北京同仁堂,僅此而已。


七師兄2


李陵這個事兒,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他人的問題,讓我們這些讀史者,既感慨李陵之強,又惋惜李陵之悲劇,當真是矛盾得緊。

一時“吹牛”一時爽

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李家人,打仗自然是毫不含糊,箭術更是一絕,他們的志向就是征戰沙場,不讓他上前線是他們最難受的。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攻右賢王,並召見李陵,想讓李陵負責運送糧草。此時的李陵好歹也是個騎都尉,年紀也已經36了,自然想要建功立業。可不上戰場,光負責後勤咋立功、咋封侯,他可不想像他爺爺李廣那樣一輩子不得封侯。於是,他馬上給漢武帝跪下了,說道:“我手下那些守邊的將士,哪個不是勇士,打老虎都沒問題,那箭法更是出神入化。臣還是希望能夠單獨率軍去幹匈奴。”漢武帝有點不高興地說:“你這是不想做別人的下屬吧?我派這麼多兵出去,可沒那麼多馬給你。”李陵當即表示:“馬,不需要,臣就要以少打多,我手下五千步兵,便可直搗單于王庭。”


漢武帝一聽,這麼厲害,好吧,你去吧,還派路博德給他打個接應。

兵敗被俘

李陵這個“牛”是吹得有點大了。那邊路博德也不給想他做後備,就給漢武帝上了一書,“如今秋天匈奴馬正肥,不宜開戰;來年春天,我與李陵各率五千攻匈奴,必勝”。

漢武帝還以為是李陵慫了,很生氣,命令他們九月份就發兵。

結果,李陵在浚稽山真的就碰上單于的主力了,一共三萬多騎兵。五千步兵被三萬多騎兵團團圍住。李陵毫無懼色,就是幹,瞬間千弩齊發,匈奴兵應聲而倒,五千步兵竟把三萬多騎兵打退了。

可問題是單于的左右賢王也在附近,很快就聚了八萬多騎兵。李陵且戰且走,最後佔據高點以擊匈奴兵,無奈終因寡不敵眾,在殺了一萬多匈奴兵後被俘。

回國無路

按說被俘後來逃回國的也不少。張騫、蘇武也都曾經被扣留在匈奴很長時間,最後也都回國了,就算是李陵的爺爺李廣也曾經被俘,跑回去過。為什麼李陵回不去呢?

因為發生了一個意外。

李陵那五千人,最後倒也不是沒人逃出來。聽逃出來的人彙報情況,漢武帝覺得李陵肯定死了,可是後來又聽說他投降匈奴的消息,

文武百官都在批判李陵的“可恥行徑”,只有太史公司馬遷為李陵求情,說他肯定是假投降。漢武帝覺得司馬遷有影射李廣利的嫌疑,還給司馬遷判了刑,司馬遷因此受了宮刑。不過,後來漢武帝倒是有點想通了,李陵畢竟以少打多,如果不是路博德那份詔書,也不用那麼急著出兵,也就不那麼恨李陵了。

一年後,漢武帝還特意派公孫敖帶兵去匈奴境內接應李陵。結果,公孫敖啥也沒見到,卻因為擔心漢武帝罵他,虛報說:“俘虜都跟我們說了,李陵在那邊幫著單于練兵呢,我們當然接不到他了。”漢武帝這下可火大了,我還以為你李陵是好樣的,你可倒好,倒打一耙,於是下令,將李陵的母親、兄弟、妻子全都給殺了,甚至於整個家族都在恨李陵不能守節。

後記

原本李陵也想假意投降,伺機回國。可問題是漢武帝把他的家人都殺了,他還哪裡有回家的路。所以,只好踏踏實實地在匈奴待著了。

匈奴單于非常看重李陵,還把女兒嫁給他,並立他為右校王。

漢昭帝即位以後,霍光還派了任立政等人來匈奴準備接李陵回國,李陵已無意回國了。

後來,蘇武被扣留在匈奴的時候,李陵幾次和蘇武聊過,既有試探口風,也有勸降之意。最後,蘇武可以回國的消息也是李陵過去傳達的。二人飲酒、歌唱,訴衷腸,李陵能蘇武的羨慕之情,難以言表。

只可惜,兵已死、親已亡,李陵唯有客死匈奴一途而已。


水一白聊歷史


嚴格意義上來講,我們所認識的李陵是司馬遷筆下的李陵,李陵本人到底如何還有待考證。但不可否認他是大漢朝最早投降匈奴的將領!其影響之惡劣實難盡述。但後世之人根據司馬遷的記載,一廂情願的認為李陵是在彈盡糧絕的境況下,才迫不得已投降的,而漢武帝誅殺李陵全家的行為,更使一代名將受盡委屈,深陷匈奴。但在我看來,李陵降敵事件並非偶然,都是他咎由自取罷了~

一:司馬遷筆下的李陵事件

東漢班固曾指責司馬遷的《史記》為穢史,是背公死黨之作。就目前看來,這應該使是確鑿無疑的事實。

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驍勇善戰,練有屬於自己的特種部隊,在漢武帝命李廣利等人出塞攻打匈奴的時候,李陵主動請戰,並宣稱只需帥部下5000人就能夠犁庭掃穴,漢武帝難以制止,又壯其威武,於是答應~

也是冤家路窄,只有5000步兵的李陵在浚稽山和匈奴單于狹路相逢,一番苦戰之下的李陵退守山谷,面對敵軍的重重圍困,李陵曾發出:“兵敗死矣;我不死,非壯士也”的感嘆,但在全軍覆沒之後,他卻孤身投降了匈奴。

收到消息的漢武帝非常生氣,命人看守李陵的家屬,然後在朝廷上展開討論,探究李陵降敵之事是否可靠。素來欽佩李廣的司馬遷於是站出來,以李陵平時的言行舉止推測李陵應該是假降。後來匈奴傳來消息說李陵為匈奴人訓練士卒,聞訊大怒的漢武帝於是族滅李陵。司馬遷也受此牽連,慘遭宮刑~

因為李陵案而慘遭池魚之殃的司馬遷難免心懷怨懟,所以在《史記》中我們隨處可見,司馬遷對大漢皇帝的冷嘲熱諷,對皇權對面的人的熱烈歌頌與讚揚。由此我們很難保證,在“李陵案”的記敘過程中司馬遷沒有感情用事(畢竟他也是該事件的受害者)

二:關於李陵降敵的幾個疑點

漢昭帝繼位之後曾派人深入匈奴招李陵回國,李陵以“大丈夫不可再辱”的藉口嚴詞拒絕~甚至還曾和同樣羈旅匈奴的蘇武把酒暢談,傾述衷腸,表現自己的冤屈和憤恨。因此,後人對李陵同情備至。

但事實呢?

1、在李陵之前,除了原本就是出身匈奴的“衛律”因戰敗而降之外,漢朝大將無一人投降。不論出於何種原因,降敵的事實無可辯駁,所謂生死事小,失節事大。從春秋戰國的熱血時代走出來的大漢王朝,骨子裡就流著尚武鐵血的基因。他們好戰而且善戰,將軍從來沙場死,哪有降敵而偷生的?

2、李陵出身將門,文韜武略皆是上上之選,戰敗而亡本是報效國家,酬答君王的最佳途徑。漢朝律法規定“戰敗而降者,誅三族”。而如果以身殉國則能夠得到朝廷的撫卹。但李陵卻甘心冒著誅三族的風險投降,要說他不是貪生怕死我都有些懷疑。此外,同是被拘囚在匈奴的蘇武,一介文弱書生,在面對單于的脅迫時尚且能夠以死明志。甚至於後來在北海之上慘遭非人待遇,備嘗艱辛,茹毛飲血卻依舊不改初衷。李陵較之於蘇武,高下立判~

3、倘若真如李陵所說,他是有所圖謀才投降匈奴的,那麼在李廣利率軍討伐匈奴的時候,李陵為何又毛遂自薦帥三萬騎兵追擊漢軍,轉戰九日而不願停止,難道這是要為族人報仇不成?當年自己親手將族人陷於險地而自己投降,而今要說是為族人報仇,豈不可笑?

4、匈奴野性難馴,能夠角逐成功而為一國之君的都是一等一的狠角色,如果李陵果真和蘇武透露過自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話。那麼抵抗漢軍如此重大的事件又怎麼可能交由李陵來負責呢?難道堂堂匈奴已經無人可用了嗎?

三:千古艱難惟一死

我想在最初的時候李陵是抱著戰死沙場,以身殉國的決心的,但千古艱難惟一死,李陵最後還是膽怯了,這就像當年懷著玉石俱焚的心態,前去刺殺攝政王載灃的汪精衛一樣,終究不敢面對人生最後的一程~

但李陵是幸運的,因為他有司馬遷的生花妙筆。時至今日的我們已經無法確切知道當年在浚稽山到底發生了什麼。所以,一個背主降敵的將軍成了忍辱負重的英雄。但是仔細考究他的言行舉止,個人覺得,李陵變節幾乎是無可置疑的,並不如書上所寫的那樣慷慨悲壯~司馬遷最為李陵案的直接受害者,幫助李陵文過飾非也不無可能,畢竟維護李陵就是維護自己。

綜上所述,在匈奴備受重用的李陵自然不可能再回歸漢朝,而我們目前所接觸的李陵不過是司馬遷所希望我們看到的罷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說起李陵大家也許不太熟悉,但他的祖父大家都知道,就是飛將軍李廣。李陵和他的祖父一樣帶兵抗擊匈奴,但最終卻投降了匈奴,且終身沒有回到漢朝。



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願意回到漢朝呢?我們一起從歷史長河中,尋找那鮮為人知的原因吧!

1.李陵初現軍事才能

李陵是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泰安)人。他年輕時,就善於騎馬射箭,對人友愛,聲名遠播。漢武帝也認為他很有李廣的風範。天漢二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打匈奴,漢武帝命李陵為李廣利的大軍轉運糧草。李陵向漢武帝建議,自己帶一軍攻打匈奴,以此分散匈奴的兵力,漢武帝以為李陵這樣建議,是不願意給李廣利運糧草,於是沒有分配馬匹給他。李陵又說只要五千步兵足矣,漢武帝也就同意了,並命強弩都尉路博德迎接李陵的部隊。路博德不願意做李陵的後勤,就上書要求帶兵和李陵分別抗擊匈奴。漢武帝見了奏章後不高興了,誤以為是李陵要路博德上書,於是下詔要路博德守住鉤營,又命李陵九月發兵,並向朝廷及時彙報戰況。李陵就率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把山川地形繪成圖上報朝廷,漢武帝見了後,非常高興。



2.與匈奴奮戰

李陵率軍到了阿爾泰山一帶(今蒙古境內),遭遇了匈奴主力,被三萬匈奴騎兵包圍。李陵下令擺開陣勢,用弓弩射擊匈奴兵,但匈奴軍見李陵的軍隊人少,就撲向了李陵的隊伍。李陵的軍隊就向南邊戰邊退。四五天後,李陵率軍退到了一座山下,匈奴軍在山上,然後突然向李陵的隊伍進攻,李陵率軍與匈奴軍奮力拼殺,才打退了匈奴軍。此時,李陵軍中有個叫管敢的軍侯投降了匈奴,把李陵的軍中情況告訴了匈奴。匈奴便從山坡上向在山底的李陵軍隊射箭,還派一支軍隊切斷李陵軍隊的退路。到了晚上,李陵獨自一人穿上便裝出營查看軍情,直到深夜才回到營中,然後命令士兵每人拿二升乾糧,一塊冰,準備趁夜突圍。



3.投降匈奴一切準備好後,李陵與十幾名將士一起衝出,匈奴上千騎兵在後面追,校尉韓延年戰死,李陵覺得沒臉見漢武帝,於是投降了匈奴。漢武帝知道李陵投降匈奴後很生氣,文武百官也責備李陵,漢武帝這時問司馬遷怎麼看待李陵投降匈奴的事。司馬遷認為,李陵為人孝順父母,對人也很講信義,為國奮不顧身抗擊匈奴,不應該一次戰敗就抹殺了他的功勞。同時,司馬遷還認為李陵沒自殺,就是想等機會立功贖罪。然而,漢武帝聽了司馬遷的話後,認為他在為李陵說情,於是把司馬遷下獄了。一年後,漢武帝才知道李陵是因為沒有人救援他,才投降的,於是又派使者去匈奴接李陵,可是沒接到。使者回漢朝後對漢武帝講,聽匈奴當地人講,李陵在練兵對付漢軍。漢武帝頓時火冒三丈,把李陵的妻兒老小全都殺了。



4.留在匈奴不久,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李陵對使者抱怨漢武帝殺他全家,使者說漢武帝聽說李陵在為匈奴練兵,才那樣做的。而真相是,為匈奴練兵是漢朝塞外都尉李緒,不是李陵。但匈奴王和漢武帝不同,他很重視李陵,還把女兒嫁給了他,並封他為右校王。漢昭帝時,朝廷多次派人勸李陵回朝,都被拒絕了。李陵認為他已成為了匈奴人,再回漢朝,定會再次蒙受羞辱。再說大丈夫不能出爾反爾,既然已經答應了匈奴王,就不能再回去。直到二十多年後,在匈奴去世,李陵一直都沒有回漢朝。



李陵的一生軌跡很像他的祖父李廣,智勇雙全,可時運不濟,在怨恨和遺憾中渡過了一生。為什麼李陵會與他祖父有相似的經歷呢?主要有2個原因。

1.漢武帝老年昏聵的行為李陵處在漢武帝執政晚年時期,此時的漢武帝遠不如年輕時明智,十分昏庸。當李陵戰敗投降匈奴時,他不加詳查,就認定了李陵的罪過,還把司馬遷下獄。這就說明,漢武帝已經不能明辨是非了。後來知道李陵投降的原因,又派人去接李陵,結果又誤會李陵給匈奴練兵。連續兩次的誤會,說明漢武帝內心根本不信任李陵。而這次,漢武帝還殺了李陵的一家老小,使得李陵寒了心,對他心生怨恨。漢武帝之所以會出現一系列的錯誤行為,都是因為老了後頭腦昏聵了,越來越主觀,只聽一面之詞就下定論,使得李陵對漢朝失去了信心。

2.李陵的為人李陵為人孝順、友善、且有軍事才能。但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估計過高,對匈奴的兵力又估計不足,才導致了自己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戰敗投降。在匈奴期間,李陵原本是忠勇之士,一心想著要回漢朝。可是漢武帝殺了他的家人,這令李陵心生恨意,徹底對漢朝失去了信心。原本的君臣關係,一下子變成了仇敵關係。即便後來漢昭帝勸李陵回去,他還是找了藉口拒絕了。



李廣、李陵爺孫兩人,為人過於耿直,容易得罪人,所以朝中維護他們的大臣不多。致使他們在命運的重要關頭,無人幫襯。當然,他們也有驕傲且對於自己實力估計不足的缺點。不過,這爺孫兩人都是漢朝的勇將,忠臣,最後卻都帶著遺憾去世,主要問題還是漢武帝老年時的昏庸無能所致。漢武帝不重用李廣,已經是一個錯誤,而殺李陵家人,更是一個無法令人原諒的行為。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是漢武帝的極端行為,致使李陵這樣的一代忠臣對漢朝由忠到恨。可以說李陵的不幸遭遇是漢武帝一手造成的。


肖邦老師的課堂


漢武帝去世後,西漢與匈奴的關係大大緩和,被囚禁十九年的蘇武等大漢使團成員,在李陵的幫助下也陸續回國。這時,大漢帝國掌握大權的人物是輔佐大臣霍光與上官桀。霍光與上官桀與李陵都是舊日好友,都很欣賞李陵的才能,於是便派李陵的同鄉好友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勸他歸國。

見到李陵後,任立政說:“少卿兄(李陵的字),現在時過境遷,李家的悲劇,我聽後也十分悲痛。現在朝廷上下,都希望少卿兄能夠返回中國,繼續為漢室效力。少卿兄意下如何呢?”

李陵搖搖頭說:“回中國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絕了任立政的請求。最後,李陵老死在異國他鄉。

那麼,李陵說的再次受辱是什麼意思呢?他為什麼不願歸漢呢?

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李陵無顏見昔日的好友、部下。

李陵是很自負的人,當年如果不是過於自負,也不可能吹牛以五千步兵掃平匈奴。牛皮吹破後,李陵全軍覆沒,除了四百餘人突圍返回國內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戰死沙場。然而,作為主將的李陵居然在最後關頭選擇投降,儘管他自己的說法是假投降,但誰信呢?如果回到國內,試想想,他要如何面對昔日的部下與戰友,以他如此自負的性格,這不是再次“受辱”?

第二,李陵投降後,曾與漢軍有過交鋒

李陵這個人的品格,我覺得是不錯的。在投降匈奴後,他並沒有做很多對不起漢室的事,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徵和三年(前90年),武帝派出三路人馬進攻匈奴,其中一路是商丘成率領三萬人馬出西河。商丘成兵團深入匈奴後,沒有找到匈奴人的影子,準備班師回國,此時匈奴大將與李陵率領三萬騎兵跟蹤追擊。這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第一次與漢軍在正面戰場交鋒,可能也是惟一的一次。兩軍在浚稽山相遇,大戰九天九夜,雙方都傷亡慘重,最後匈奴人引軍北去。

如果說僅僅是投降,或許還能得到諒解,但李陵都參加與漢軍的戰爭,倘若回國,大家可以想象,商丘成手下那三萬戰士,會怎樣看待李陵呢?

因此,李陵最終沒有回國,老死於匈奴。


君山話史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決定,漢朝的大軍再一次出征。這次的主帥為李廣利,共統領三萬騎兵,他們從酒泉出發,任務是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此時在朝中擔任侍中建章監,這是一個什麼官職呢?是直接供皇帝指派的一個官員。大軍已經出征了,漢武帝召見李陵,要他帶兵為大軍運送糧草,也就是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去領兵打仗,將士們的軍功都是以殺敵數量多少來衡量的。做後勤保障工作就是敲邊鼓的角色,很難立下大功。李陵的爺爺,飛將軍李廣,當年就是因帶兵作戰時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大軍決戰的機會,而在悲憤中自殺的。

到了孫子這一輩,也不知是祖輩的遺傳基因,還是後天的性格使然,李陵一看,皇上讓自己去打仗,不是讓他到前線去躍馬殺敵,而是做大軍的後勤支援?他不幹了,他要爭取一下,於是叩頭請求說:“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

對於爭功之人,當皇帝后的自然喜歡。勇於爭功意味著就能奮勇殺敵,是自動自覺的革命行動,不用揚鞭自奮蹄,大漢就需要這樣的將領,於是漢武帝和顏悅色的問道:“你是恥於做下屬吧!但是這一次發兵太多了,已經沒有馬匹撥給你了。”

只要能讓自己獨當一面就行,李陵一看,有門。既然皇帝鬆口了,別再談什麼條件了,於是爽快的答道:“不須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

看到這麼奮勇爭先的將領,看到這麼急於立功的屬下,漢武帝被他的勇氣所感動,便同意了他的請求,並詔令強駑都尉路博德,在中途接應李陵。

這個路博德是什麼人物?他以前擔任過伏波將軍,後因犯法被剝奪了爵位,目前以戴罪之身擔任強弩都尉,他此時據守居延澤的居延塞。雖然現在落魄了,但虎死雄威在。

現在皇帝詔令,讓他給一個年輕後生做後援,他覺得很掉價。於是在接到皇帝的詔令後,便以推辭的口諭給皇上奏:“現在剛進秋季,不是開戰的時機,臣希望等到來年春天,與他各率酒泉、張掖五千騎兵分別攻打東西浚稽山,必將獲勝。”

漢武帝見到奏章非常生氣。心說怎麼地?要改變我擬定的作戰方針?真是膽肥了。後來一琢磨,這個路博德上書,定受了李陵的指使。我沒給李陵騎兵,他一看全是步兵,現在後悔了。那你當初何必誇這個海口?於是傳詔路博德:“李陵誇下海口,‘要以少擊眾’,現在速帶你部趕往西河,守住鉤營的道路,阻擊匈奴進犯。”

又傳詔李陵:“應在九月發兵,應從險要的庶虜鄣出塞,到東浚稽山南面龍勒水一帶,徘徊以觀敵情,如無所見,則沿著浞野侯趙破奴走過的路線抵受降城休整,將情況用快馬回朝報告。你與路博德說了些什麼?一併上書說清楚。”

無端的遭受怯戰的懷疑,又得到皇帝的一頓訓斥,李陵無奈之下,率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天,到目的地浚稽山紮營。將沿路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派手下陳步樂快馬回朝稟報。

李陵帶兵出征,就要獨當一面,好建功立業。他整天盼啊、盼啊,終於盼到了這一天。但有句俗語不是說得好嗎?人心不足蛇吞象,李陵就是這樣。沒敵人時盼敵人,來了敵人又怕敵人。這是為何?因為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他帶的是五千步卒,遇到的卻是三萬多匈奴騎兵!這一口真是咬到了鋼板上,兩個饅頭的胃口,讓你去吃一筐饅頭,看你怎麼消化!

李陵於是決定,正式開始排兵佈陣,軍隊在兩山之間,以大車作為營壘,前排的士兵持戟和盾,後排用弓和弩,擺開作戰隊形,並且下令:“聽到擊鼓就進攻,聽到鳴金就收兵。”

匈奴見漢軍人少,徑直撲向漢軍營壘。李陵揮師搏擊,千弩齊發,匈奴兵應弦而倒。匈奴軍敗退上山,漢軍追擊,殺匈奴兵數千。

單于一看漢軍作戰這麼勇猛,大吃一驚。心想,這塊硬骨頭一定要啃下來。於是召集左賢王、右賢王部兵合一處,八萬多騎兵一起圍上來。漢軍頓時吃不消了,向南邊戰邊退,幾天後又被困在一個山谷中。

李陵的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跑,然後投降了匈奴。他對單于洩露了漢軍的軍機:“李陵軍無後援,並且箭矢已盡,只有精兵打著黃白二色作旗幟,單于只需派精兵射殺旗手即可破陣了。”

單于知道了詳情,大喜,命騎兵合力進攻,邊打邊喊:“李陵、韓延年快降!”

接著擋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李陵處在山谷底,敵軍居高臨下,矢如雨下。漢軍頑強抵抗,一天之中五十萬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丟棄戰車而去。

當時,還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斬斷車輪輻條當武器,軍吏們也只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狹谷,單于切斷了他們的退路,在險要處放下壘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進。

於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斷,把珍寶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幾十支箭,我們足以逃跑了,可現在無武器再戰,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鳥獸散,還可能有逃回去報告陛下的人。”

他令將士們每人拿上二升乾糧,一大塊冰,約定在邊塞遮虜鄣會合。

李陵兵敗之處,離邊塞只有百餘里,但是沒有一隻部隊前來救援,就這樣,孤軍奮戰了好幾天,最後沒有了箭矢,刀也捲刃了,最後力竭而降。

此時在朝中的文武百官,聽說了西部戰況,都在罵李陵。武帝以此事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則說:“李陵在家孝敬老人,在軍隊與步卒同甘苦,具有報國之心。這次他只領了五千步兵,但遇到的是匈奴主力,朝廷軍隊頑強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而且以臣看來,他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後來使者從匈奴帶回消息,說李陵在漠北,在幫著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漢武帝十分震怒,心說你投降就投降了,還要幫助敵人對付朝廷,在盛怒之下,將其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

而當初說了幾句公道話的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此罪按律當斬。但司馬遷為了父親交待的完成史書的編輯工作,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就這樣,一代偉大的史學家,失去了傳宗接代的傢伙式。

此後,有漢使到匈奴,李陵對使者說:“我因孤立無援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而要殺我全家?”

使者說:“陛下聽說,你在為匈奴練兵。”

李陵說:“那是李緒,不是我。”

這個李緒本來是漢朝的塞外都尉,駐守奚侯城,匈奴來攻時,戰敗投降。

李陵一看,由於這個李緒,致使自己家族被誅殺,氣憤不過。便派人刺殺了李緒。

李陵這才知道,漢武帝為何誅殺其全家,也刺殺了真正的罪魁禍首,但也於事無補,大漢他是回不去了。

結語:李陵掃北,遇到的這場遭遇戰,應該說雖敗猶榮。他帶領的是步兵,本身軍力就弱於騎兵,又是孤軍深入,但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卻殺敵一萬餘人,這個戰績已經很驕人了。

後來彈盡糧絕,體力不支才投降的。後人猜測是假投降,這個沒有證據。但就是真投降,他已經為大漢傾盡全力了。

匈奴死傷那麼多人,居然沒有屠俘,這倒是讓人佩服了。最主要的還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有崇拜強者的傳統。否則,就是單于同意了,他手下的士兵也不幹呀!看不把這些俘虜剁成肉醬才怪呢。

再看看我們的大漢朝廷,從漢武帝的祖爺爺劉邦開始,一個白登之圍,走了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的後門才得以逃生,從此後,公主、美女、財物每年開始給匈奴進貢;到了他祖奶奶呂雉,又讓冒頓單于意淫了一把,寫信要娶年屆六十的呂雉為妻,對於這種羞辱,呂后卻不敢放個響屁,卑躬屈膝的寫告饒信,奉送上年輕的女子和眾多的財寶。

當皇帝皇后的可以向匈奴獻媚求饒,而要求文臣武將以死盡忠。這種雙重標準,肯定讓人不爽。再說,漢武帝錯聽了傳言,滅名將全家,致使飛將軍李廣血脈自此在中土絕種。

這是李廣整個家族的悲哀,還是一個民族的悲哀。關於李陵的功過是非,只有人後人去評說了。

做為李陵,自此以後他是不能回到大漢本土了,同時他本身也不想再回去了。

《漢書》漢·班固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