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1、臺西商代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崗上鎮分佈在臺西、莊合、故城和內族四村之間的耕地上,遺址以三個高大土丘為中心,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依其土丘方位,當地人稱之為“南臺”、“西臺”、“北臺”,統稱為“土疙瘩”。是繼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遺址之後考古又一重大發現,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範圍及文化內涵看,它不是一般的村落遺址,應是商王畿以內的一個重要都邑,更是這一帶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據考證,在這裡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有七項居於世界之最,充分見證了古老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共發現房址14座,第一次發現了我國商代的兩眼水井,發掘了一批商代墓葬,發現有釀酒作坊,發現有砭鐮和1973年出土的藥用桃仁、郁李仁、杏仁等植物種仁及精美麻織品和陶文等。

臺西遺址的七項“世界之最”①世界上最早的鐵器,1972年在臺西商代遺址出土的鐵刃銅鉞,是目前發現的我國年代最早的鐵器,距今約3400多年,也是人類最早使用和製造的鐵器。②世界上最早的鐵礦渣,在臺西商代遺址發現的鐵礦石和經冶煉的鐵礦渣,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冶鐵實物,它證明早在3400多年前,石家莊的先民已經掌握了冶鐵技術。③世界上最早的手術器械——砭鐮,出土的石質砭鐮,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醫用手術器械——3400多年前的手術刀,是用來割除疥瘡的手術器械,也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手術器械。④世界上最早的平紋縐絲紡織品。在臺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系列絲織品中,平紋絲織物——彀,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同類織物標本。⑤世界上最早的脫膠麻織品,臺西商代遺址出土的麻布殘片,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利用人工脫膠技術紡織的麻織品。這些麻布的紡織水平已相當於千餘年後的西漢馬王堆漢墓中麻織品的脫膠紡織技術水平。⑥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釀酒作坊遺址,臺西F14遺址是一座保存比較完整的釀酒作坊遺址,在遺址內出土了46件釀酒用的陶器。⑦世界上最早的酒麴實物。 在臺西釀酒作坊遺址殘翁內出土的8.5公斤酵母殘骸,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專家抽樣鑑定,證明這是人工培植的酒麴酵母,臺西酒麴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久的酒麴實物。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臺西商代遺址

2、梅花慘案遺址: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梅花鎮梅花村,1937年10月12日,農曆九月初九,侵華日軍在梅花村對手無寸鐵的村民開始了三天四夜的大屠殺,殺害梅花村村民1547人,殺絕46戶,槍殺、刀砍、肢解、挖眼、懷孕婦女被開膛、嬰兒刺死掛在樹上,屍橫遍地,慘不忍睹,燒燬民房600多間,東西被洗劫一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九九梅花慘案”。梅花紀念館始建於1958年,位於藁城區梅花鎮梅花村。修建了殉國烈士亭、紀念碑,保存下來四處較大的慘案遺址--轆轤把水坑、鹼水坑、血井、三十六口墳。基地由三部分組成:北院、南院和轆轤把水坑。佔地18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36平方米。北院、南院相對,以水泥路相隔。坐北朝南的慘案紀念館位於北院的正中央,面積576平方米,為一正方形建築。館中間高出6米的半球形體,寓意"神州陸沉"。展覽館前門正上方鑲刻著呂正操同志題寫的"梅花慘案紀念館"館名。北院大門為兩個大寫的"九"字,示意慘案發生的農曆時間九月初九。南院東西長65米,南北寬25米,西為血井,東為"三十六口墳"。展廳分為中央浮雕和四部分的環繞展覽。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梅花慘案紀念館

3、前西關商代遺址:位於西關鎮前西關村西南。遺址面積現存約有1260平方米。遺址為一個土崗,當地農民稱之為"狗塔子",其文化內涵為商代殷墟晚期。1975年,當地村民在遺址西部平整土地時,挖出一組青銅器,計有饕餮紋青銅觚、青銅爵、穿帶青銅壺、圓足直耳饕餮紋青銅鼎、青銅戈、玉戚六件文物。1976年,省文研所考有古專家到此調查,當時遺址地勢較高,發現較大面積的灰土,地面上繩紋陶片、鬲足等文物標本,總面積約1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30-50釐米不等,地面遺存較為豐富,陶片隨地可見,這裡出土的銅器中,其中3件有銘文,銅爵和銅鼎均銘一"幾寸"字,舊釋為"守"字。壺內底部銘"心、幾寸"二字,"幾寸"當是氏族,"心"是名,"幾寸"氏族與商王室有著密切關係,其為研究石家莊一帶商文化的發展及相互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1982年7月23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前西關商代遺址

4、九門故城遺址:九門,戰國時期為趙國的城邑。據元代納新所撰《河朔訪古記》稱:“九門本有九室居之,武靈王改曰九門。趙惠文王二十八年藺相如城之,漢為縣”。說明九門故城始建於趙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距今已2200多年。又據《漢書·地理志》載,漢高帝置恆山郡領縣十八,其中就有九門縣。這裡作為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鎮,自然是城池高築,市井縱橫,商賈雲集。直到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曾在此置觀州。到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取消了九門縣建制併入藁城,此後這座越歷1200多年的古城,後逐漸衰落下來。九門故城遺址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位於九門村附近。城址內現存文化層厚約1.4米,灰土、灰坑到處可見,文化內涵從戰國、秦漢、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標本延續不斷,有一些燒歪了的青瓷器出土,說明當年城址附近有瓷窯。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城址北端,莊貨頭古代寺院遺址在修機場路動土時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殘件,全部是漢白玉質地,石質晶瑩細膩、滋潤潔白,雕琢技術精湛,著色鍍金部分底坐刻有武定,北齊天保、皇建、河清、天統、武平年號,其中有長方形佛坐上陰刻“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正月十五日九門縣人賈寶優兒百度阿鳴阿乾兄弟姊妹等敬造多寶像一軀上為國家七世父母……地眾生……誠……”銘文,這件文物是九門古城址目前出土的文物當中,最早記有九門縣的字樣。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九門故城遺址

5、石氏家族墓:位於丘頭鎮徐村西南角。明代吏部尚書石珤及家族墓,始建於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為東西兩墓區,東區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戶部尚書石玠等家族墓,西區為吏部尚書石珤之墓。石氏家族墓地面現存石碑6通,其中有2通碑文清晰可見,一通是明故曾文林郎廣東道監察御史石公墓表,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一月初一立石;另一通是正德皇帝為石玉撰寫的褒文。還有翁仲8尊(文武各4尊),石馬4尊,石羊5尊,石虎5尊等。西墓區按明代葬制規定,皇賜神道碑,墓地南門處立有高大的青石牌坊和石人、石馬等。牌坊兩側立兩通漢白玉石碑,建有碑亭,碑中記有石珤生平和皇帝的敕諭,墓丘前立有兩通石碑和石供桌,並建有磚木結構的祭堂。當時墓地內冢丘成排,碑刻林立,古柏遮天,環境幽靜。東墓區與西墓區建築類似,但其規模較小。1958年闢為果園,後因“文革”遭到破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石氏家族墓

6、靳莊商代遺址:位於丘頭鎮靳莊村東500米,北靠古(氵麗)水河古道。遺址高處四周地面,形成東西長的土崗,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崗上文化層豐富,土質堅硬,東部灰土墓葬疊壓,斷崖處遺物遺述明顯,灰土、墓葬、獸骨暴露,夾砂紅陶、陶鬲足、石斧、石鏟、繩紋淘器殘片遍佈,面積約75000平方米。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丘頭鎮靳莊村

7、南董元代古墓群:位於南董鎮南董村東側,是元朝開國元勳董文炳父子兄弟的家族墓,其後裔大多也葬於此,董氏於元代為卿,父子並列於朝,其墓地地勢高闊,佔地981畝,分前後兩墓區、前墓區為董文炳父子墓區,為元代古墓群,有御賜神道碑九通,每行神道設有闕門、高大牌坊石像生等,均系漢白玉精雕而成,石翁仲雕刻高2.5米,後墓區是董氏後人墳地,董氏歷代均有人在朝為官,各朝皇帝均有追諡,整個墓地是碑刻成林,古柏參天,氣勢非常壯觀,歷代都有董氏看墳人守護。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南董元代古墓

8、宜安城和李牧臺遺址:宜安,戰國時趙邑名。趙國大將李牧所建。 位於南營鎮宜安村,此村莊楊氏為第一大姓,再者為於氏。其餘為少數外姓。楊氏、於氏原有族譜,在村南田地裡有李牧所建的點將臺。公元前233年,李牧到達此地區,依託宜安等重要據點築壘,與洶湧而來的秦軍對峙。李牧又拿出後勤主任的招數,指揮大家加緊修築工事,以誤導桓齮。桓齮感到,李牧很可能在仿效長平之戰中的廉頗,堅壁不戰、消耗秦軍。於是桓齮微微一笑,決定分一部分兵力離開李牧所堅守的宜安城。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宜安之戰

9、肥子國遺址:位於廉州鎮,在城子村、南馬村、系井村、石井村之間,於1985年11月,是在一個廢棄的燒磚窯場發現的,因長年燒磚取土,形成一個長160米、寬150米,深1米的長方形大坑。肥子國建於西周時代,西周時期,該地為白狄別種肥族人之根據地。當時周室衰微,朝綱不振,狄人遂乘勢南下,佔據此地,建國號曰“肥”。築土城,亦名“肥子國”、“肥纍國”,時狄人猖獗、漢人無力相抵。後春秋時晉國強盛,稱霸中原,遂於魯昭公十二年派大將荀瑩滅之,擄其君綿皋,肥子國名遂廢。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置肥纍縣,縣治在今城子村北,屬真定轄區。公元488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將肥纍縣省入藁城,縣遂廢。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肥子國遺址

10、藁城真武廟:位於城區西北角新華街北頭,現為高臺廟,民間稱為真武廟,是藁城境內唯一一處稱得上古建築的文物場所,廟內一通石碑上刻有明代嘉靖年間的《增修真武廟碑記》,可以斷定該處建築不會晚於明代中期。現存的高臺廟南北長32.8米,東西寬22.5米,佔地約700多平方米,地勢較高,沿臺階拾級而上,可見古城牆遺蹟,進入角門,石碑、石獅、石造像等石刻文物映入眼中,再往北一座高大雄偉的大殿立於正中,大殿面闊7間,進深2間,東西長18.5米,南北寬6.8米,殿內供奉玉皇大帝、真武等眾神像。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高臺廟

11、九門清真北寺南寺:北寺位於九門鄉中華街與富強街交口南50米,南寺位於九門鄉204省道機場路西側。唐平安史之亂,大將軍郭子儀率軍於公元756年春九門狐子溝戰役之後,溝通了九門——絲綢之路通道,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士兵、客商在此留住,伊斯蘭教傳入九門,並建築簡陋的清真(南)寺。明初,從山西洪洞縣又遷來一批迴回移民。穆民劇增,另建北寺。南寺建於唐末宋初。明正德十四年(1519)、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均有重修。佔地9500平方米,磚木結構,殿宇式建築,琉璃瓦蓋頂,一卷一脊,前簷後殿。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萬歲樓”置殿內,旁置敏拜爾(講經臺),圈門中殿,後為六角窯殿。可容近千人禮拜。1966年被毀。 1997年夏經省市鄉同意,恢復移建南寺。由原寺址東移至機場路西側,佔地4600平方米,大殿600多平方米,宣禮樓高30米,大門六角亭樓,南北講堂覆墁琉璃瓦,1998年夏竣工。新寺既有阿拉伯風格及內涵又有懷念原古寺建築之特點。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清真南寺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清真北寺

12、北龍宮商代遺址:位於張家莊鎮北龍宮村滹沱河北岸。1974年在發掘臺西遺址的同時,發現兩件銅器。同年,還發現過一件銅鼎。1976年又零星挖出過一些遺物。北龍宮一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藁城主要產糧區之一。北龍宮村恰好坐落在遺址之上。由於連年取土,遺址遭到嚴重破壞,,目前僅餘10平方米,文化層深0.5一3.5米。據調查北龍宮遺址可分為三期:商代早期,出土遺物與鄭州南關外頗相似;商代中期,與鄭州二里崗上層和臺西第一期墓葬時期很相近;商代晚期,與殷墟文化早期一、二組間和臺西晚期居住址年代接近。 出土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並有少量泥質黑陶和夾砂棕色陶。紋飾以繩紋最多,其次為劃紋和附加堆等。

13、清流古寺:位於廉州鎮清流村。現稱天台寺,創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時有天台五祖章安大師於此地宣講“大乘妙法蓮華經”,辯才無礙,天女散花,有驚天動地之勢,地湧寶臺高達四丈,形如蓮花,後在蓮花寶臺上建築天台寺。皇家曾封為“天台霽寺”(霽乃雨過天晴之象,因冀中平原多霧,天台寺地處高崖,故常陰於雲霧之中,只有雲消霧散才得一見)。寺中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彌勒殿、地藏殿、鐘鼓樓、方丈樓、唸佛堂、法堂等,規模宏大,因專弘天台教觀故聞名於燕趙大地。天台寺內唐代寶鰲、羅漢、彌勒石像,及文物古蹟今乃尤存。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天台寺

14、三邱(原為"丘")地道戰遺址:位於張家莊鎮三邱村內,系藁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三邱村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寬1米多的四條大幹線,以及和四條幹線相連的九條支線,所有街巷地道縱橫,全村和各家各戶的地道連接在一起,到處設有瞭望孔和射擊孔,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禦工事,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英雄的三丘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運用地道戰、地雷戰,配合區小隊、縣大隊、主力部隊打伏擊,端炮樓,共打死打傷日、偽軍400多人,榮獲冀中軍分區“東進大門緊閉”錦旗一面。1949年10月1日,三丘村民兵代表李志山曾出席開國大典。三丘地道戰遺址成為藁城人民抗擊敵人、英勇鬥爭的歷史見證。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三邱地道戰遺址

15、莊貨頭古寺遺址:位於九門鄉莊貨頭村。現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地表耕地以下文化遺存非常豐富,深達1.5米左右,古寺遺址發現年代已久,據村民回憶早年農民在此耕種時有佛像出土。關於莊貨頭古寺院建造年代尚無定論,明嘉靖志記有知矩寺在九門城內,公元674年(唐上元三年)建應詔四科舉董行思為記,今廢。古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文物、銘文和縣誌記載不相吻合,通過調查在九門中學處埋藏大量石刻文物和修整院落時有石像出土復掩埋,疑是縣誌所記載的知矩寺,兩處寺址尚在進一步調查印證。莊貨頭古寺址出土的石造像,雕刻技術十分精湛,鏤雕玲瓏剔透、浮雕刀法嫻熟,服飾線條流暢,形態自然逼真,技術高超,令人驚歎,出土的這批造像全部是漢白玉石料,晶瑩細膩、滋潤潔白,為藁城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莊貨頭古寺遺址出土文物

16、藁城烈士陵園:藁城區烈士陵園是省級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保護單位,位於藁城區內勝利西路北側,總佔地面積83畝,其前身為藁城縣城廂區烈士亭,始建於民國34年(1945)。1978年改建為藁城縣烈士陵園。主要建築物有:曠世英靈塔、銘碑亭、碑廊、無名烈士墓、有名烈士墓。其中,紀念碑正面刻有呂正操將軍親筆題寫的“曠世英靈塔”五個大字,背面是碑文。銘碑亭內六角碑刻有該市在冊的2612名烈士英名。無名烈士墓安葬有在歷次戰役犧牲的無名烈士。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藁城區烈士陵園

17、新豐縣城故址:位於廉州鎮辛豐村。新豐縣為隋置縣,治所在今藁城市區東偏南4公里之辛豐村一帶。戰國時為趙地,據《新唐書》記載,隋恭帝義寧元年(公元617年)置新豐縣,屬鉅鹿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屬廉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省新豐縣入稾城。原縣城降為村落,稱辛豐村至今。

18、四明樓遺址:坐落於舊城區十字街中央,原稱四門樓,後改稱四明樓,始建於公元1634年(崇禎七年),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經知縣賴於宣捐俸集資重建,後於公元1958年被人為拆除,其遺址位於現四明街與文源路交叉口西側三十米處。於2010年8月13日再次開工重建,選址於藁城市四明街北側牌樓位置,為藁城區標誌性建築。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四明樓

19、東壘下郭主墓:位於廉州鎮東壘下村,郭聖通(漢光武皇后)墓,其宗族功烈崇隆、聲勢煊赫。其父郭昌曾為郡功曹,早亡。母郭主,真定恭王(漢景帝劉啟七代孫)之女。弟郭況。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秀征討王郎至真定,納聖通為妃。劉秀稱帝,史稱光武帝,遂立聖通為貴人。建武元年(公元25年),聖通生一男,名劉強。翌年立聖通為皇后,劉強為皇太子。弟郭況亦被封為綿蠻侯。建武十七年郭聖通因彈劾宋弘,而失帝寵,廢皇后改立中山王太后,晉其次子右翊公劉輔為中山王。劉秀在位曾多次駕臨郭況家,並賞賜大量金錢縑帛。京城百姓皆稱郭況家為“金穴”。自光武帝繼位至建初三年半個世紀中,郭家被封侯的有3人。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東壘下古墓

20、塌子口遺址:《方輿紀要》 卷14藁城縣: 塌子口 “在縣西三十五里。滹沱河渡口也。相傳馮異從光武定河北嘗渡此,略下中山諸郡”。

21、廉州故城遺址:廉州為隋置州,開皇十年(公元590年),以廉州置高城,屬鉅鹿郡。隋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廢廉州置鉅鹿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廢郡置廉州,轄有柏肆、新豐、宜安、稾城四縣。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州存稾城縣,州治所在今藁城西南。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劉秀稱帝后下聖旨,藁城"濃香醴"為皇宮專用

22、郭莊楊伯仁墓:位於廉州鎮郭莊村,學士莊獻公楊伯雄、禮部侍郎,為金代翰林學士承旨,卒諡“莊獻”。楊伯仁為伯雄之弟,曾任禮部侍郎,翰林直學士。

23、五里莊張子麟墓:位於廉州鎮五里莊村,明代張子麟(1459~1546)字元瑞,號恆山。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歷任南京大理寺評事、河南汝寧府知府、山西參政、河南布政司、湖廣都察院提督、南京糧儲、刑部傳郎和刑部尚書等職。

24、五里莊明劉繼墓:位於廉州鎮五里莊村,次墓南北坐向,長方形墓室青磚拱形形券頂,墓穴內兩具木棺,合葬墓,遺物有黑釉小罐和方形銅鏡及古幣。墓誌為漢白玉質,方形版狀,分上下兩塊蓋合,長59釐米,寬58釐米,墓誌上印刻篆書“明故承侍郎浙川縣知縣劉公孺人侯氏合葬墓誌銘”

25、興安趙王彭祖墓:位於興安鎮興安村,趙王彭祖系漢景帝之子,先立為廣州王,後徙為趙王。

26、南孟王善墓:位於南孟鎮南孟村,冀國武靖公,為元代金吾衛大將軍。卒封冀國公,諡“武靖”。

27、南孟王慶端墓:位於南孟鎮南孟村,平章忠武公,善之子,曾任元代平章政事等職。

28、永安軍節度使趙迪墓:城區西2公里處,中山趙節度,元趙迪,藁城人,幼孤,事母孝,多力善騎射。金未為義軍萬戶。郡將出六鈞強弩,立賞募能挽者,迪能之,即署真定尉,遷藁城尉,升為丞。太祖兵至藁城,迪率眾迎降。歲壬午,改藁城為永安州,以迪同知節度使事。嘗從帝西征,他將校豪橫俘掠,獨迪治軍嚴,所過無犯,後人稱趙節度。

29、四輔院四輔趙民望墓:城區西2公里處,老儒生,洪武初舉儒士,拜四輔官中之夏官,講論治道,以老致仕。胡惟庸伏誅後,帝罷丞相職位,分設六部。又置四輔官,以四時為號,令天下推舉賢才。戶部尚書範敏薦舉他為夏官。協助辦理政事,均調四時。後致仕。

30、西白露皇全墓:位於梅花鎮西白露村,皇全系元代宣武將軍

31、五里莊安熙墓:位於廉州鎮五里莊村,安熙系元代處士

32、馬邱古寺址:位於賈市莊鎮馬邱村

33、平將軍營故址:位於城區北7.5公里處

34、王家莊商代遺址:位於常安鎮王家莊

35、陽臺商代遺址:位於梅花鎮陽臺村

36、禪房商代遺址:位於九門鄉禪房村

37、故獻商代遺址:位於崗上鎮故獻村

38、張名甫商代遺址:位於賈市莊鎮張名甫村

39、黃莊吉祥寺後殿:位於九門鄉黃莊村

40、北樓第一烈士亭:位於常安鎮北樓村

41、藁城縣第二區烈士亭:位於賈市莊鎮賈市莊村,1945年立,該村在明朝以前稱市莊。

42、正藁縣第三區烈士亭:位於南孟鎮南孟村,1946年立

43、五界村烈士亭:位於廉州鎮五界村

44、河西營烈士亭:位於南董鎮河西村,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 李氏由溝西鄉大營子遷居,因村在虞河西岸,故名河西營。

45、寨裡烈士亭:位於西關鎮寨裡村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藁城區

邱頭老宅,始置槀城縣(治所丘頭)

“藁城八景”是舊時藁城自然景色的總結和勞動人民歌頌的詩篇,分為:恆嶽送青 、廉堤繞綠 、滹沱晚渡 、肥累春耕 、天台霽月、石閣晴雲、稻陂秋色、蓮沼香風。但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和自然環境的惡化,“藁城八景”已蕩然無存。舊時,藁城境內曾有八大景觀,分別是:

恆嶽送青 每至夏秋時節,境內田野蒼翠之色猶恆山送青於藁,此一景。

肥累春耕 肥累即古肥子國之故都,其遺址在今城子村一帶。於此耕田勞作,此二景。

稻波秋色 昔縣內木刀溝流域農夫,常藉溝水種植稻穀。秋季,遍地蒼綠可掬,儼若江南景色。此三景。

滹沱晚渡 滹沱河在城區之北。每當夕陽西下,行人來往渡河絡繹不絕。此四景。

蓮池香風 蓮池亦稱西池,在今雙廟村北。舊時以蓮荷茂盛,十里送香而著稱。此五景。

廉堤繞綠 藁城城區北瀕滹沱河,舊時在城北築有長堤和月芽堤以防水患,岸邊草木蔥鬱,綠帶蜿蜒。此六景。

天台霽月 天台寺在清流村東,為藁城著名古寺。在此仰觀明月甚是美妙。此七景。

石閣晴雲 石閣在賈市莊,為宋元時期故址,曾重修。清晨登臨石閣,遠望天空,彩雲飄飄,朝暉灑滿天邊。此八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