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馬關條約》中,李鴻章為什麼最後的署名是清國呢?

“世界上每一次大的海戰,都將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

1895年,甲午海戰的爆發,北洋海軍的覆滅讓這句話再次得到印證。同一時期,這個大清國背後最高的統治者慈禧,看重的不是北洋海軍心酸的滅亡,而是怎麼樣給自己過一個完美的60大壽。所以,《馬關條約》的內容對於她本人來說是不上心的,只是希望能早簽完早省心而已。

《馬關條約》中,李鴻章為什麼最後的署名是清國呢?

慈禧

光緒二十一年,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簽約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簽字時卻發生了令人吃驚的一幕。李鴻章想在馬關條約上籤署中國二字,可伊藤博文卻嚴令禁止使用此二字,這讓中國代表李鴻章十分的尷尬。李鴻章等一行中國代表本想和日本人據理力爭,可日本欺人太甚,自己又戰敗了,反駁也不會有明顯的效果。

《馬關條約》中,李鴻章為什麼最後的署名是清國呢?

《馬關條約》簽署現場

《馬關條約》中,李鴻章為什麼最後的署名是清國呢?

《馬關條約》的內容

伊藤博文為什麼非要讓李鴻章用清國呢?這就要從中國歷史上論起。當年,清亡明之後,努爾哈赤帶領滿族人佔據中原。努爾哈赤入關後,發不了很多不合理的規定,比如文字獄,留辮子等。而日本卻不認清朝這一套,日本人一致認為前明滅亡後,華夏朝代就徹底結束,清朝不過是其他蠻夷番邦佔領了華夏,所以清朝不能使用中國。但在雍正之前,清朝的國力還是相對強盛的,日本也輕易不敢招惹。

《馬關條約》中,李鴻章為什麼最後的署名是清國呢?

伊藤博文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最早學習中國的歷史可追溯到隋唐時期。隋唐時期,遣唐使對中國華夏大部分乘坐為“漢土”、“唐土”等。近代的日本由於經歷了明治維新,國力不斷的增強,慢慢的不再認為中國是一個文明淵源的古國。為了培育大和民族的民族優越感,日本慢慢開始,稱大清為“

支那”。同時期的清朝被西方洋人肆意凌辱,日本就堅信晚晴不配使用中國二字。甲午戰後,由於日本戰勝,滿清更不配使用中國,倒是“天照大神”的大和民族才有資格使用“中國”二字。

《馬關條約》中,李鴻章為什麼最後的署名是清國呢?

遣唐使來華路線

《馬關條約》中,李鴻章為什麼最後的署名是清國呢?

遣唐使形象

中國代表李中堂面對伊藤博文的無理要求,提出在日文條約中用大清,中文條約用中國的要求。日本勉強允諾。就這樣,《馬關條約》一式二份,一份簽署了清國,一份簽約了中國。跪國後的李鴻章得到了慈禧的鑑賞,對李鴻章本人誇讚有加。可憐的李鴻章,向來都是大清朝的吉祥物,一個卑躬屈膝的裱糊匠,因為國家的無能,自己只能落下一個賣國賊的千古罵名。

《馬關條約》中,李鴻章為什麼最後的署名是清國呢?

李鴻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