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哪些人的相声能算“马派?

寇亚君


相声是没有流派之分的。相声和京剧不同,京剧的流派从唱腔到动作,后来者必须和创始人一模一样,哪怕是发音错误都得学的一模一样,越像越好。你只有学得像才能称之为哪个流派的。但是相声,你如果和师傅一样,你就完了。

有的相声演员几代人都从艺,也只是称为某氏相声。比如马氏相声,从马德禄开始到马桂元,马三立,马敬伯,马六甲。再比如常氏相声,从常连安开始到常宝堃,常宝霆,常宝华,常宝丰,常贵田,常贵德,常远,常亮。还比如侯氏相声,从侯宝林开始到侯耀华,侯耀文,侯震。

您说的“马派”可能是指马三立(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老爷子吧,怹是中国相声第五代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回族,出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从小生活在天津,直至去世。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其师承周德山,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继承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

马三爷的徒弟有: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高笑临、常宝华、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李文华

我个人认为相声不应该分派,不应该有门户之分。以前的相声演员挺抱团的,因为在旧社会行业内部必须团结,不然的话很难立足于江湖。现在很多演员不讲江湖道义了,因为江湖没了。


智圆行方1230


马派,始于马德禄,形成艺术特点是马三爷,现在扛旗之人是少马爷。其实马氏相声来源于恩绪,他是马德禄的岳父,马三爷的姥爷。虽是一派,人口不多,马德禄,马桂元,马三立,马四立,马敬伯,马志明,马六甲,马小川,这些都是马家有师承的。徒子徒孙那就太多了,马德禄徒弟太遥远了,有位郭荣启还是拜门的,尹寿山更多是捧哏……马桂元就一个徒弟冯宝华先生,大量,但是由于捧哏,是否继承衣钵也不好说。马三爷徒弟多了,可惜没有亲传弟子,基本都是拜门的,现在就剩常宝丰了,其他都故去了。马敬伯有位有名的徒弟刘威,影视剧了,相声基本没大说。马志明先生徒弟卢于二位当初是宗马派路子,大黄捧哏不好说。马六甲和马小川基本属于祖师爷不赏饭的,也不算完全相声演员。无徒不宗马,掌握精髓的,赵新敏算一个。掌握皮毛的,佟马、卢于但这都是皮毛。年轻的,裘英俊、马军盛伟。其他很多人是马氏门徒,再传弟子,但基本和马氏相声表扬风格没啥关系


天真君公


我觉得,马季弟子众多,但真正有“马”味的弟子,唯赵炎、刘伟、王谦祥、李增瑞、常佩业等。其余弟子师承马季,后来都变了味。冯巩和牛群的组合堪称经典,但两个人的作品缺少“马”味,而且没听他们说过传统段子。笑林和李国盛组合,大多以学唱为主,基本没有相声味。姜昆和李文华、唐杰忠组合,先期还中规中矩,和戴志诚组合,偏离了相声轨道,没有正经作品,既偏离了马季风格,又形成不了自己的“姜”派,往后越走越远,最后自己成“神”。王谦祥和李增瑞组合,是“马”味体系的姣姣者,作品经典,台风稳重,看到他们就能想到马季。赵炎是马季弟子最大的失意者,和老师马季组合,相声个个经典,马季逗哏逻辑严谨,赵炎捧哏严丝合缝。马季和赵炎组合是师徒同台的黄金搭挡。马季走后,赵炎落单,师兄弟也无人出手相助,赵炎就此功成名就。常佩业走马季之路,现在也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刘伟虽然师宗马季,因自身原因无奈与冯巩裂穴,马季走后,刘伟相声“马”味渐淡,无奈只好接受广告代言。

马季大旗,只有赵炎、刘伟、王谦祥、李增瑞、常佩业等勉强扛着向前走。

一家之见,说错了自己负责,大家勿怪!


韵佳韵味


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