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條塊分割、壁壘森嚴,那些所謂的全面發展,終究是痴人說夢罷了

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課表和課程,一張張、一節節,那是你我一格一格爬過的求學路,也是一個一個耗費我們青蔥歲月,使出渾身解數降服的怪獸。

從我們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天開始,課表和課程如同我們的影子,在求學的路上,無論我們有多麼討厭她,她都那樣恬不知恥,不離不棄。

下面是清華大學2019年秋季學期的一張課表,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張課表,都會想起自己上學時每天滿滿當當的課表,還有那五味俱全的課程。

一週五天,從早到晚,一張課表,滿滿當當、密密麻麻,排滿了課。

幼兒園的課表“歡天喜地”,小學的課表“喜憂參半”、初中的課表“欲哭無淚”、高中的課表“暗無天日”,到了大學,課表就變成了“開頭甜、中間苦、後面酸”。

隨著年級的升高,課表上的課程也越來越多,一週內重複的課程越來越少,到了高三,課程的重複性驟然提高,那些讓我們心心念唸的所謂副課,在課表上已經悄然消失了,剩下的,常常就是欲哭無淚、欲罷不能,一而再、再而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課程。

跨過了高考,擠上了那根千軍萬馬的獨木橋,進入大學校園,發現大一的課表真是“風景這邊獨好”。稀稀拉拉的課表,一週內,總有那麼一些時間是沒有安排課程的,也就無需上課,大學生活的自由,由此開啟!

下表是清華大學2019年秋季學期的一張課表,週四全天無課。

條塊分割、壁壘森嚴,那些所謂的全面發展,終究是痴人說夢罷了

在懵懂中翻過大一的日曆,進入大二、大三階段時,尤其是理工科專業,課表已經排的密密麻麻,專業課的高能量轟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多同學從能聽懂、聽半懂、到聽不懂、直至最後放棄某些專業課的學習。

一個學期被某門課或某幾門課折磨的渾渾噩噩、麻木無感,學期末的考試,全靠加班突擊或各種盤門左道助攻。

渡過了死去活來的大二、大三,大四的課程表又是一片稀疏燦爛,大學生活,也就在一年2張課表,總共8張課表中走到頭了。

條塊分割、壁壘森嚴,那些所謂的全面發展,終究是痴人說夢罷了


那些承載了我們青春歲月的課表,那些讓我們渴望相見,那些讓我們欲罷不能的課程,究竟是怎麼來的?

課程指的是體系化、條理化、序列化的教學內容,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

課程在中國的由來:

“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於唐宋期間。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巧言 》中“奕奕寢廟,君子作之”句作疏:“以教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得依法制也。”但這裡課程的含義與現在我們通常說的課程的意思相差甚遠。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也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其意思指功課及其進程。這裡的“課程”僅僅指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和規定,沒有涉及教學方面的要求,因此稱為“學程”更為準確。

課程在西方的產生:

在西方英語世界裡,課程(Curriculum)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什麼知識最有價值?》(1859)一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簡稱學程

課程概念的發展:

到了2006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課程與教學系教授小威廉姆E·多爾,他出了一本書叫《後現代課程觀》,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課程不是固定的預先設定好的跑道,而是達成個人轉變的一個通道,也就是說課程是繞著跑道來跑,課程有起點沒有終點,課程是生成性的,不是預先界定性的。

多爾指出,課程不再是靜態的跑道,而是繞著跑道跑的動態過程,是跑的經驗,強調的是對個體“自我經歷”進行“概念重建”的能力,這就是後現代的一種課程論。

條塊分割、壁壘森嚴,那些所謂的全面發展,終究是痴人說夢罷了


專業及課程的設置,與我們倡導的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矛盾的。

教育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而全面發展的人需要全面發展的教育來培養。

現行的大學教育,卻人為設置了若干的專業,每個專業又有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這些課程的設置,一步步的將我們“框”在這個軌道中,逐漸形成了“隔行如隔山”的困境。

甚至在高中階段,就劃分了“文科”和“理科”,文科的學生,報考文科類專業;理科的學生,報考理工科專業。

在每年高考後的填報志願階段,就成了廣大文科生的夢魘,理工科院校的很多專業,讓一批批文科生吃了閉門羹。

我們常說,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人是一個整體,因此需要全面協調發展,但專業及其對應的課程體系,事實上切斷了所謂全面發展的路,形成了特定專業課程體系上的“自古華山一條路”。

所謂的全面發展,在專業壁壘中,就成為了一個悖論。

條塊分割、壁壘森嚴,那些所謂的全面發展,終究是痴人說夢罷了


在專業範圍內的“五育並舉”,才是真正的全面發展

學海無涯,人生有涯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專業化分工也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細化。

在當前階段,國家和社會又在倡導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高中階段的文理科不再分科,還是新高考改革,但無論是哪一種局部的改良,都無法改變社會專業化分工細化的現實。

我們每一個人,作為一種歷史的存在,一種流動的存在,無法選擇自身生存的歷史,只能順應和適應時代的發展。

所謂“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

不論是那種形式的教育,也無法改變人作為一個整體的客觀存在,所謂的全面發展,也就是在專業範圍內,堅持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綜合發展和提升。

我們在呼應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該考慮五育之間、各學科之間的聯繫和影,響,應當彼此互相滲透。

作為個體,我們的力量有限,無法改變教育的大環境,但我們在全面發展上,更應該是在堅持專業的前提下,五育並舉,協調發展。

條塊分割、壁壘森嚴,那些所謂的全面發展,終究是痴人說夢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