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梁啟超為何告誡學生,趙孟頫、董其昌、蘇東坡、李北海的書法不宜初學?

千千千里馬


總的來說,梁啟超不愧為一代大家,他所說的這幾個人,不是他們書法不好 而是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大師級書法家,但針對初學書法的學生的建議來說,就是為他能少走彎路,筆法上避免不小心掉到坑裡,是最專業的建議。

首先是針對初學的來說,怕形成習氣毛病改不了。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趙孟頫諸體皆能外,其他幾個人都是有自己的特色。 但也有自己的套路。

比如趙特點就是柔媚,也就是傅山反對的那些話"寧拙毋巧,寧醜勿媚"。就是針對以趙孟頫為代表的館閣體,秀媚體,因為他的書法被評為"因熟而俗"。也就說寫得太好了,太油滑了,長期學習趙體,就會比較難有自己的個性鮮明特徵。當然這只是指初學,有了一定基礎 事可以吸收趙孟頫的字體勻稱得特長得。

再說董其昌董其昌的書法,爭議比較大,有稱其書法為“書家神品”。其“合作之筆,往往前無古人”。周之士說他“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飄飄欲仙”。

貶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為最為激烈。包世臣雲:“行筆不免空怯”。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諷刺道:“香光(董其昌)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就是認為他的書法還是偏於秀潤,俊狹,不大氣的意思。

而梁啟超本身和康有為的師生關係的,所以自然也不贊成學董其昌行書。

李邕李北海,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 就是說李北海吸收了王羲之的筆法特點 但在結構上大刀闊斧的變革,沒有了王羲之的秀逸氣。

《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

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後,李北海善於自寫碑刻,就是自己寫書法,自己刻碑 他的書法按理說既有王羲之筆法,又有碑刻一樣的氣勢 ,歷代書法家大都學他的,但對於初學者還是不太合適。主要是因為他自己

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也把不少人嚇回去了,因為李北海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新,繼承和發揚古代書藝。

但是歷代書法家為啥學他,我們觀察一下,基本可以說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頫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閒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這些大家都是有了自己風格後,才在晚年學習李邕的,這點應該值得我們深思。

最後是蘇東坡,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但那是他的天份和自身努力, 別人難以複製。

首先執筆方法不能學, 蘇軾執筆方法是類似於我們寫鋼筆字的執筆方法 。就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指頭夾住筆,被稱為"撥燈法"。容易造成"力不足而無神氣"

其次蘇東坡雖然書法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但他書法也一樣有個弊病,被黃庭堅稱為"蛤蟆提體,後人稱為"墨豬"所以學不好就會誤入歧途。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但名家評述是有個人的看法,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愛好,趨向,在瞭解以上書法家各自的風格特點,取長補短,學習他們優點,避免出現以上的弊病,各取所長,就能更完善的學好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