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梁启超为何告诫学生,赵孟頫、董其昌、苏东坡、李北海的书法不宜初学?

千千千里马


总的来说,梁启超不愧为一代大家,他所说的这几个人,不是他们书法不好 而是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师级书法家,但针对初学书法的学生的建议来说,就是为他能少走弯路,笔法上避免不小心掉到坑里,是最专业的建议。

首先是针对初学的来说,怕形成习气毛病改不了。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赵孟頫诸体皆能外,其他几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特色。 但也有自己的套路。

比如赵特点就是柔媚,也就是傅山反对的那些话"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就是针对以赵孟頫为代表的馆阁体,秀媚体,因为他的书法被评为"因熟而俗"。也就说写得太好了,太油滑了,长期学习赵体,就会比较难有自己的个性鲜明特征。当然这只是指初学,有了一定基础 事可以吸收赵孟頫的字体匀称得特长得。

再说董其昌董其昌的书法,争议比较大,有称其书法为“书家神品”。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贬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就是认为他的书法还是偏于秀润,俊狭,不大气的意思。

而梁启超本身和康有为的师生关系的,所以自然也不赞成学董其昌行书。

李邕李北海,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 就是说李北海吸收了王羲之的笔法特点 但在结构上大刀阔斧的变革,没有了王羲之的秀逸气。

《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着。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北海善于自写碑刻,就是自己写书法,自己刻碑 他的书法按理说既有王羲之笔法,又有碑刻一样的气势 ,历代书法家大都学他的,但对于初学者还是不太合适。主要是因为他自己

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把不少人吓回去了,因为李北海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

但是历代书法家为啥学他,我们观察一下,基本可以说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些大家都是有了自己风格后,才在晚年学习李邕的,这点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苏东坡,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但那是他的天份和自身努力, 别人难以复制。

首先执笔方法不能学, 苏轼执笔方法是类似于我们写钢笔字的执笔方法 。就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夹住笔,被称为"拨灯法"。容易造成"力不足而无神气"

其次苏东坡虽然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但他书法也一样有个弊病,被黄庭坚称为"蛤蟆提体,后人称为"墨猪"所以学不好就会误入歧途。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但名家评述是有个人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爱好,趋向,在了解以上书法家各自的风格特点,取长补短,学习他们优点,避免出现以上的弊病,各取所长,就能更完善的学好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