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明风华》中,朱棣和朱瞻基都称朱允炆为“建文”,符合历史吗?

鸢飞九天2018


一般叫建庶,民间多称建文


冬眠要趁早


追《大明风华》已有几天,发现的第一个槽点是,朱棣竟然聘请洋人训练中国火铳队,其实这纯粹是将几百年后的事情,提前到明朝初期,纵横很有底气的说,论火器水平,明朝初期的中国并不会输于洋人,压根不可能在洋人的指导下才能建立火铳队!

纵横目前看到第五集,看到朱棣和朱瞻基开口闭口“建文”,实在让人受不了,尤其是朱棣目前大概说了两次“建文,这个小王八蛋”。

为什么我感觉建文帝的棺材板是要压不住了!

“建文”是朱允炆的年号,是可以随便乱叫的吗?

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称谓可是很重要的事情,说包括庙号、谥号、年号,说起来还是挺考究的。

一般来说,庙号和谥号都是皇帝死后盖棺定论的东西,是大臣根据皇帝生一生的评价。

当然,这种称呼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谥号应该是最早出现的,《辞海》中对谥号的解释是:“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我们通常说的周文王、齐宣王、楚庄王、赵武灵王这些称号里面的“文”“宣”“庄”“武灵”都是谥号,谥号一般也比较公允。

汉朝时期又出现了庙号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庙号应该是从刘邦开始的,很多人都认为刘邦的庙号是“汉高祖”,实际上是错误的,刘邦的真正庙号是“汉太祖”,“汉高祖”的称法最早来自司马迁《史记》,按照我(史论纵横)的研究,应该是当时庙号制度不完善,司马迁按照“谥号+庙号”的称呼来称刘邦,也就是谥号“高”+庙号“太祖”=“高祖”,因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司马迁也没有想到,后来还有皇帝有庙号。

随着庙号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谥号制度的泛滥(一个人谥号往往一大堆字),就以唐朝形成了一个分界线,因为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每一个都有庙号,通常称唐朝之前的皇帝用谥号,比如刘彻,虽然有庙号,但是依然称谥号为汉武帝刘彻。其他诸如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杨戬、隋炀帝杨广。

唐朝之后的皇帝,开始称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

百分之九十九的皇帝,生前不知道自己的庙号和谥号的,当然也有例外,曹操的孙子曹睿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因此在生前就接受了大臣给的“烈祖”,所以大概曹睿也是历史上唯一在生前就知道自己庙号的皇帝。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到明清时期又有了一个改变,一般称明清时期的皇帝,虽然他们都有庙号,但是我们通常称年号,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宗皇太极等几人外,剩下的皇帝我们大都称他们的年号,比如嘉靖帝、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顺治帝、康熙帝等等。包括朱棣,即使是朱元璋和朱棣,有时也称为洪武帝、永乐帝。

年号最早是从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创立的,后来形成惯例,它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一种纪年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公元意思,因为没有公元,所以称呼时间都是,贞观某年,开元某年。

为什么明朝之前的皇帝不称年号呢?那是因为明朝之前皇帝的年号不是唯一的,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有18个年号,完全随皇帝心情。

从谥号到庙号再到年号的变化,主要还是后世史学者在行文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当世的人,不可能这样称呼,谥号和庙号是皇帝本人不知,后人才知道,虽然年号伴随皇帝登基就开始,但是那也是后世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当世的人是不会这样说的。

比如明朝时期就不会以洪武来称朱元璋,而朱棣执政时期更不会以建文来称呼朱允炆。

朱棣压根就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又怎么会叫“建文”呢?

实际上,朱棣压根就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朱棣进南京后,干的很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废除建文帝的年号,将建文四年,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朱元璋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去世的,加上建文四年,正好洪武三十五年,下一年就成为永乐元年。

因为“建文”是皇帝的“年号”,如果朱棣承认“建文”存在,那就是承认自己是篡位,真正的篡位者怎么会认为自己是篡位呢?哪个精神病会说自己是精神病呢?

朱棣想要“合法”即位,必须否定朱允炆的“非法”即位,这中间又是怎样一个逻辑呢?

朱允炆可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皇帝,他是以朱元璋孙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这就很特别。

在中国古代是有着一套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的,也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朱元璋非常器重的一个儿子,然而朱标却早于朱元璋去世,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

也就是说嫡子的儿子是比嫡子的弟弟更具有继承权的。

但是中国古代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太子去世,皇帝还是会从自己的其他儿子中挑选一个立太子,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虽然有夭折的,但是朱元璋却并未考虑这些儿子的感受,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问题的关键是,朱允炆其实也并非朱标的嫡长子,只是普通嫡子,话说马皇后也不是只生了朱标一个儿子,还有其他嫡子,难道朱标的非嫡长子就一定比朱元璋的非嫡长子更具有优先性吗?

即使是历史的角度来解释朱允炆即位的合法性也是存在争议的,在中国几百位皇帝的身上,都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朱元璋的这种安排,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也是为何朱允炆即位后就急于削藩,如果得位很正,又为何如此着急削掉他那些叔叔呢?

事实上,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和大臣连续商讨很长时间来决定皇位继承人,可见,朱允炆在即位上本身就存在争议,后来据说朱元璋参照了元朝某位孙子继承爷爷皇位的先例,然后选择了朱允炆,我感觉是没有太大说服了的。

所以,朱棣造反,本身就有对朱允炆不服的感觉,关于朱允炆下落一直成谜,其实我倒是认为成谜是最好的下场,假如当时朱棣抓到朱允炆,如果杀了,那就是血亲相残,如果不杀,你以什么礼仪来对待他?

只有不承认朱允炆当过皇帝,将其执政这四年,当作是洪武的延续,当这四年没有发生过,而是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了朱棣,这样才能在法理上站得住脚。

在整个明朝时期,基本都不认可朱允炆的建文帝资格,一直到南明弘光政权,才给朱允炆恢复庙号,称其为惠宗,清乾隆皇帝给上的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称为建文帝。

说到这里,大家还会认为朱棣会像《大明风华》中那样,口口声声说“建文,这个小王八蛋”吗?也就是朱允炆下落成谜,要不然早就按不住棺材板了!


史论纵横


影视是演义般,不比苛求。大家要大度,一笑了之。当然,希望在拍摄前仔细一点。拍好了,也不容易,相信导演编摄的,无不会以自己的产品甚至自己深爱的"孩子"一样用心。

当前作品很多,演员要出人头地,看似简单,实者艰难。不仅要演技好丶拍摄好,而且要吸引眼球的广告和运气,运气好时一炮就红。


夏雨风


不符合。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1402年)为洪武三十五年,直到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诏恢复建文年号。为显示其皇位的正统和对建文皇帝的轻蔑,且朱棣系建文皇帝叔父,所以朱棣应该是对其直呼其名的。


半释半道半俗人


据《明实录》记载,明成祖曾对身边人说:“朕于宫中遍寻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时,并宝玺皆毁矣,朕深恸之”,这是朱棣称呼朱允文为“建文”的铁证。


HELLO秋日传奇


这些影视作品大多数是商业运作,也只是娱乐片,只为求利而已,又何必较真呢?


郭城


这个是符合历史的,建文是明惠宗朱允炆的年号,年号就是用来纪年和人民群众称呼的,朱高炽朱瞻基称呼建文也是合理的。


彼岸长安


《大明风华》里,朱棣、朱瞻基都称呼建文帝为建文,并无不妥,可以这么叫。

一、以年号代指某位皇帝,少见但并非没有

无论翻开哪本史书,我们都会发现,史官大多以庙号来称呼某位皇帝,比如太祖是朱元璋,成祖(太宗)是朱棣,仁宗是朱高炽,但用年号称呼皇帝,史书中没有这么随便,民间却是乐此不彼。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就被许多人称为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也有被人叫作宣德皇帝,连明成祖朱棣,也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帝,这都是他们的年号。

由此可见,以年号代指某位皇帝,更像是一种非官方称呼,给盖棺定论的皇帝们,在庙号之外再加了个别称。

不过,因为许多皇帝并不只有一个年号,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有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仅用年号代指,就有点不方便了。到底是叫他开元好?还是天宝棒呢?

不过,这种年号太多的纠结,搁在建文帝身上,就完全没必要,朱允文在位期间,只有建文一个年号,而他从皇位上被掀下来之后,驸马都尉梅殷给他弄了个庙号神宗,但他连祖庙都进不去,当然也没人会以神宗称呼他。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想对朱允文直呼其名,又想称呼他这么个人(过期皇帝),当然建文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说建文,大家都知道说的就是朱允文。

二、朱棣并不承认建文年号,但不影响他私下称呼

历史上,朱棣并不承认建文年号,而是将建文年间改回洪武纪年,比如建文四年,就是洪武三十五年之类。

但不承认建文年号,并不影响剧中朱棣对建文的称呼,剧里的基调就是:朱棣知道自己是造反,心内有愧疚,有压力,但不敢后悔。

《大明风华》是一部用现代手法演绎的历史小说,虽然大事件上不跑偏,但细枝末结的处理,更贴近现代人的心理。

比如朱棣一家人接地气的相处方式,朱家五子既有权谋、又有温情的斗争手段,说到底,这部剧想要表达皇家争权的无奈,也传递出仁义礼智信的美好期许,即使是做事做绝的朱棣,他也不是天生的心理变态,内心世界也是知道悔悟和愧疚的。

剧中,朱棣的矛盾和反复,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纠结的老皇帝身上,出现"王八蛋"等称呼也丝毫不违和,那么喊几句"建文",又有什么问题?

历史并不是刻板平面的印象,只有注入现代气息的历史剧,才能勾起人们了解那段历史,并愿意为之思考、延展。

阳光底下无鲜事,历史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看破轮回的怪圈,于世事中更加通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