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直面“搶裝”困局 並非所有風電項目都能搭上末班車

“電網公司每年併網2000多萬千瓦已經勉為其難,2019年陸上加海上招標量7000萬千瓦的招標合同,有多少容量具備併網條件?”在1月4日於北京舉行的2020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一語道破,當前風電搶裝面臨的困局。

難以逾越的併網瓶頸

此次集中大規模的風電“搶裝潮”勢必造成短期內併網項目的劇增,進而對下一步風電併網帶來更大壓力。

儘管近年來,國家為解決新能源併網消納問題,出臺了多部政策法規,電網公司也規劃建設了多條輸送通道。但終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風電建設週期短、建設簡單,而電網建設複雜、工期長,審核也相對麻煩,當前大批量的項目建設趕進度,大量機組搶在2020年前併網風電,實際已經大大超出了電網建設速度與併網能力。

此外,大規模的風電併網也將導致電網波動性更為明顯,使電力供應保障難度加大,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內新能源日最大功率波動已超過1億千瓦,迎峰度夏期間風電出力佔負荷的比例最低僅為1.5%(裝機佔比為10.6%)。為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電網公司也勢必不允許超出其管控水平的風電接入的請求。

市场 | 直面“抢装”困局 并非所有风电项目都能搭上末班车

以上種種因素都表明:並非所有項目都能在2020年之前具備併網條件。

據秦海巖介紹,2019年,我國共簽訂了7000萬千瓦的招標合同,僅陸上風電招標量超過5000萬千瓦。電網公司一年允許接入的新增裝機容量大約為2000萬-3000萬千瓦。

這就意味著仍將剩下大約3000萬千瓦陸上風電項目面臨無法併網困境,況且以目前遠遠超出開發商的預期的設備採購價格,未納入併網的項目完全不具備直面平價的實力。

熱潮背後暗藏隱憂和挑戰

搶裝帶給行業的壓力遠不止此,在過去一年,搶芯材、搶人才的大戰在產業鏈各方陸續上演,整個產業都處於搶裝忙碌中,供不應求成為多數企業面臨的難題。

以葉片的原材料巴沙木為例,因為搶裝的緣故是巴沙木的價格陡然倍增,據瞭解目前巴沙木條的市場價高達10000元—15000元/m3,較相較於早期價格4000元人民幣/m3翻了數倍,並且有市無價。

更為令製造企業苦惱的是,延續2018年以及2019年前兩季度的低價訂單,跟不上產業鏈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上漲速度,致使製造商面臨毛利率下滑,甚至虧損的的局面。金風科技執行副總裁王海波就坦言:“國外的報價是有有效期的,但中國的沒有,這就造成整個產業鏈條都要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苦惱”

除了併網難、價格波動等不利因素,最令各方擔憂的是搶裝潮後行業會面臨寒冬,重現2015年“搶裝潮”過後,風電行業持續萎縮的局面。對此秦海巖也給出了自己的分析,他預計,平價大基地項目投入建設、加上2020年未完成核準轉平價以及分散式項目的推進使未來三年仍舊面臨較為樂觀的局面,而2023-2024年主要依靠平價和分散式項目將是較為艱難的兩年。

誰是風電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事實上,要維持風電行業的持續發展,未來中國風電行業每年需維持每年至少2000萬千瓦的新增裝機。

要保持這2000萬千瓦的新增裝機市場來自哪裡?風電機組批量達到20年生命週期退役,大規模換新或許會帶來市場的回暖,但從根本而言,秦海巖認為將主要來源於三北、中東南、海上、分散式、海外五大市場。

然而想要這五大市場成為風電的新引擎也絕非易事,“三北”地區面臨著當地火電裝機比重高,這讓當地較難提高風電消納比例,利用特高壓外送,不僅實際的風電輸送容量遠達不到設計容量,受電端省份因需要支付過網費等問題積極性不高;中東南部地區分散式市場雖然沒有消納難題,但也存在生態環保爭議,以及土地政策的掣肘;海上風電雖然前景大,但取消國補已成定局,地方政府並不願接力補貼,海上風電持續發展的支撐面臨較大不確定因素;海外市場也面臨政治環境、本地化要求、融資難、市場分散等困局。

毫無疑問,於風電企業而言本輪搶裝之後,過渡到平價時代,將要面臨著挑戰。

秦海巖用原有動能消退,新的引擎未發動,來形容這一時期。但對於整個風電產業而言,仍將是一個逐步穩定、可預期的市場。他指出:風電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行業,這個成熟完整的體系完全可以滿足大規模開發需要,更何況風電的各項成本已然很低,在未來電力市場中完全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