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说秦始皇和法家是进步阶级的代表,那秦人会有幸福感吗?

老刘274170476


功过是非要分清,千条错,万条错,有一条能造福后人也应给予肯定。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同书,车同辙,斤同两,尺同寸,这是进步的一面。当然,他也有很多缺点,换句话说。一切统一,阻力肯定很大,没有铁腕,统一就无法实施。这也就难免有过极行为。


郅小发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整体而言,秦始皇和法家当然代表着进步的势力;至于秦人是否幸福,我们更要辩证的来看。

法家思想的积极性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的法家思想与治国体系,在春秋战国之交无疑是一种制度的巨大突破,许多主张即使放到今天也有可取之处,下面列举几点(引用的文字均出自《商君书》):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

治理国家要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法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阶层。商鞅在推行变法之初为了惩罚犯法的太子,按法律削掉了公子虔(秦孝公的哥哥)的鼻子,就是这种“王子犯法庶与民同罪”理念的体现;

国之所以为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信者,君臣所共立也...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刑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

法制、国家信用是治国的关键;国君赏罚分明,不因私人偏好损害信用、违反法度,则

百姓才会对国家、对法律产生敬畏,并且自觉遵守;

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

君主实行赏罚,只能根据臣下的功劳,而不是君主个人意志和偏好;秦武王违背了这个规则,赐给一批陪自己举重的大力士官爵,结果自己因举鼎而死,那些大力士也随之被全部诛杀;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开启公利而堵住私人的门路,以这种方式发挥民众的力量;为君主或贵族个人效力,并不能使人在国家中显贵,私人更是不得在君主面前请托。简而言之,就是走后门、投君主/权贵所好,并不能使人飞黄腾达。想要出人头地,只能为国立功。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当天就能处理完政事的国家可以称王天下,当夜能处理完的也能强大,第二天才能办好的则必定削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及时处理完政事,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延至第二天

吏虽众,事同体一也。夫事同体一者,相监不可。

官员虽然很多,但是他们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官官相护;利益相同的人,不能让他们互相监督。因此秦国实行了连坐制度,百姓与官员间互相监督。

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有的荣华富贵,都与农战挂钩。以上这些思想及措施,其共同落脚点,是

改变过去的家族世袭制贵族政治模式、奴隶制生产形态,在极大解放生产力的同时,鼓励全体百姓充分发挥自己的勤劳、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的同时,促进国家富强。

至于法家主张消灭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则是实现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的必要途径和理论武器,这为其后中国封建社会2000年的运行夯实了基础,在此无需赘言。

法家的另一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法家的积极性,并不能掩盖其不足之处:

其一,法家所谓“法制及信用”的出发点,是为君主服务。

所谓“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最关键的权,是指君主专制权,即“权制独断于君”。面临恶劣的生存与竞争环境,秦国历代国君大体都做到了维护国家信用、任人以才;但在秦统一六国后,接班的秦二世迅速腐化堕落,国家的法律体系失去了生存的前提,恶法横行、私门大开,秦朝失去了国家信用,只能迅速崩溃。

其二,极端务实主义带来的极度冷酷。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鼓励“农战”,即耕地和打仗,所有百姓的生老病死都围绕着这两大目的而来。这固然是战国时期生存环境的特殊产物,但法家为了快速实现这一目的,手段过于简单粗暴:战场上的连坐制,一人逃跑,全员被罚;生活中的互相监督,即使同在一家内的父子、夫妻间也不敢包庇;为了迫使民众守法,法家“重罚轻赏”,所谓“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以血腥的杀戮来推行变法的落实。

其三,愚民政策。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为了避免百姓与国家对抗,法家主张将民众的精力都引向农战,不读诗书,不从事游学,“声服不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没了干扰,老百姓只能好好干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家主张把老百姓变成为实现国家战略而运作的机器,短期来看,固然是能实现国富民强;但从长远而言,无疑会反过来扼杀社会的进步。

秦人是否幸福?

其实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放大:在秦国变法时,其他国家的百姓幸福吗?史书中对这一方面的记录并不多,我们可以从李同对平原君赵胜的劝谏中管窥一斑: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後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

当邯郸的老百姓"易子而食”、衣不蔽体却要削木头当武器作战时,赵胜家里后宫数百佳丽仍旧穿着林罗绸缎、大鱼大肉多的吃不完,这与秦国“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状态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在秦国,努力耕种,不仅可以免税,还能获得爵位,“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包括王公贵族在内,所有人能拥有的房屋、土地、臣妾数量、穿着标准等,都与爵位挂钩,逾越者处以重刑,“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士大夫家中豢养的食客奴婢,也要按照人头交税:

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

所以当我们为战国四公子家里食客数千人而神往不已时,却没有想过,这些人的风光背后,需要多少底层百姓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性命。

简单理解:

首先,在秦国的变法下,老百姓一生要为农战而活,不仅辛苦而且会面临丢命的危险;但在其它诸侯国的贵族体系下,老百姓一样处于最底层,一样的从事最辛苦的工作。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秦国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他诸侯国的百姓卖命则是义务,只会迎来更严重的盘剥

其次,秦国的法家变革,是应对战国形势的产物,而不是战争的罪魁祸首战争的根源在于利益的争夺。没有法家,各诸侯国一样会为了利益杀得头破血流。而商鞅变法,造就了超过时代对手的强秦,加速了混战的终结。如果没有法家改革,各国的老百姓可能要在黑暗中挣扎更久的时间。

所以,如果不幸作为一名老百姓生活在战国,笔者当然会选择当秦人。




从长远看,法家对人民而言是好的

结论


正史漫谈


秦国自西周开始,到战国结束,从西陲之地一路扩张到消灭六国,这期间离不开法家思想的帮助。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战国七雄之中,变法强国者不在少数,以法家思想治国者也数不胜举,为何唯有秦国得以脱颖而出,独霸天下?

秦人的出身决定了法家思想是治理秦人最好的良药

秦国最初立国之地,乃是西方戎狄环绕之地。秦之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获封此地,此地虽条件恶劣,但是好在秦人终于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后,周室衰微,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再次获得丰岐之地,秦国得以壮大自己的领土。但是很遗憾,秦国周围依然怀绕着诸多戎狄。

这些戎狄常年徘徊在秦国边疆之处,给了秦人很大的困扰。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戎狄的侵略虽然使得秦国国力不强,但是却养成了秦人好武之风。

这对于法家思想,尤其是对于商鞅的法家思想来说,是一剂良药。

商鞅的法家思想,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耕战。

所谓的耕战,就是不是种田就是打仗,没有其他路可走。秦人常年与戎狄打交道,形成了一种好勇斗狠的社会风气。商鞅上台以后,采取了轻罪重罚的连坐制度。这样的制度遏制了秦人中的狼性。

于是,商鞅便通过耕战制度,使得秦人的感情得到宣泄,只不过不是对内,而是对外。

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进步的

秦国与山东六国的出身就注定了秦国更加适合法家思想。秦人没有受到过太多周礼的熏陶,没有那么多的桎梏。他们要的只是强兵富国,开疆扩土。

而其他诸侯就不一样了,他们虽然不尊周礼了,但是他们骨子里还是受到影响的。这也是为什么商鞅能够在秦国完全变法,而其他国家变法都失败了的原因。

其实,不仅仅是秦国,其他诸侯国都知道法家思想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无法像秦国那么存粹(秦国受到周礼的影响很小,因此秦国的贵族力量并不强大),因为他们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以贵族为代表的利益集团。

而法家思想会损害贵族的利益,楚国的吴起变法失败被楚国贵族所杀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进步的,只是对于山东六国来说施行太过不易。

结束语

法家思想肯定是有弊端的,因为它以战争作为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增强了国家的国力。但是一旦战争结束,比如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法家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及时地排泄出去,最终使得秦朝灭亡。

不过,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肯定是进步的代表,至少它替秦始皇统一了全国。而秦始皇也十分喜爱它,甚至在秦朝建立以后还沿用法家思想。

而在这样的思想下,秦人的天性得以释放,秦人的生活得以富足,因此他们在当时,至少在战国时期,应该是幸福的。


小云轩谈史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最早的法家代表,统一六国,天下一统。这是举世文明。其间人民付出的牺牲也可以想象,但当时各国人们的幸福指数无法说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秦的子民们看到了中国的统一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指数数,也是最伟大的文明。它一度影响了我们神洲大地几千年,我们现在的国家富强与领土完整也一定同脉于万里长城中国龙的。


李建军


我认为秦人有幸福感,而且是普遍性幸福感。老秦人从蛮荒之地,走向历史的高度文明。靠的都是老秦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当然在商鞅变法之前,秦人随时要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窘境。可那都不算是老秦人软弱无能,只因秦国体制的不公。导致秦人私斗成风,奴隶阶级苦不堪言。秦始皇在秦国发展鼎盛时期,继承商鞅变法的进步事业。就是应用了秦人的幸福感,谱写了一统天下的壮丽诗篇。没有那一曲传唱五百年的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大秦帝国不可能实现一统天下的局面。









赤子丹心16


您好,我是往事笔谈。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提问者的很好。秦始皇当然是一位雄主,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抛开儒家对他的负面宣传,从我们自己看到的他的事迹中,去挖掘一些不一样的观点,是很有意思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他以先进的法家思想为武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用革命的暴力同奴隶主贵族势力以及反动的儒家学派,进行了长期坚决的斗争,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尊儒反法思潮的影响,秦始皇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被歪曲、颠倒。我觉得我们应该以现代思想的一些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去认识一下秦这个伟大的帝国。


2000多年前的那场“文化革命“,毫无疑问的是秦始皇胜利了,但是2000年来,在儒家正统的操作下,秦始皇输了,从他个人到整个社会都输了。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毛主席的出现,真正的改变了人民的文化思想,近代的法治社会极大的保护了各个阶层的权利,让以前封建的贵族特权消失殆尽。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族思想规模空前强大,各国用各个士子之思想,以不同的思想治国。稷下学宫,群雄争辩,各种流派竞争,吸引贵族取用其术。秦选择了法家商鞅,法家让秦国强大,农奴们可以通过战功晋身,跨越阶级,这一切都源自于法家。


秦始皇作为一名坚定的法家拥护者,焚书坑儒,以铭其志,何其壮哉!及至一统六国,圣威加身,更是举国秦人自豪感爆棚,大秦铁骑傲然独立,军威所至,无不臣服。我认为他们肯定是幸福的,虽然战争流血牺牲,劳工日夜操劳,不得休养,然而在帝国日益强大的威望加持下,就如打鸡血一般的亢奋,而秦始皇作为国家的帝王自然受到人民拥戴!

但是在后世儒家的史料中,却认为秦苛政以制百姓,言之凿凿,或许未必啊,后世之人自由明理者分辨。


秦人定然是幸福的,作为七国主宰国的人民,有理由自豪的屹立在东方的大地之上!


往事笔谈


战国末期到秦代那个时段生活的普通人的关心问题,可能不是幸福不幸福,而是存在或毁灭,生还是死。

公元前221年,商鞅制定的秦法在秦帝国范围内实施,但是,这些法律有没有很好的执行落实,地方上有没有弹性措施,一直是个问号。例如史记这种汉代书籍,往往具有反秦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很可能被后世放大了。

秦代属于奴隶制社会末期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还有许多奴隶制残余。此外,从兵马俑出土铁制箭簇的事实来看,秦代处于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时代。生产力不高,因此必须大规模发动劳力。通过大量劳力弥补生产力的不足。

兵马俑

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造成了大量六国旧贵族失去地位流离失所,秦没有安抚好这些人,这些人成为蛰伏的反秦力量。

秦朝开启了华夏一统的时代,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但是官方史书并不能全面体现秦代真实生活。

最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献不是史书,往往是个人的书信和日记。秦朝的普通士兵在前线寄给家里的家书记载:一个叫黑夫的秦国士兵在信中给自己的母亲请安,让家里寄一些衣服和钱过来。还有就是询问自己的军功待遇是否已经落实到家里了。再有,就是关于家中需要关心的人的叮嘱。这信件真实反应了秦军士兵的心理。当时没有纸张,信件书写在竹简上,所以一般比较简短。

首先,秦人参军的比例极高,基本可以说是全体动员。当时陕西人口不过数百万,仅仅是征伐岭南就动员了五十万秦军南下。说是全民皆兵毫不为过。

第二,秦军规模宏大,武器是制式生产的、规范化的武器,但是根据黑夫的信件可以看出其他的军需物资需要自备,这就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第三,秦朝变法后没什么贵族,基本上是论功行赏,所以黑夫非常关心自己的军功待遇落实了没有。因为只有军功待遇落实到了家里,才有继续作战的动力。

第四,秦军很希望自己活着,活着见到亲人,自然也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有秦一代,除去南北两路用兵外,还有多个巨大工程先后开工。比如修建长城,就演化出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百姓除去兵役还要承受大量的徭役,所以秦朝百姓的生活是十分沉重的。尤其是六国地区的百姓,很难对秦认同。

以大泽乡农民起义为例,征发戍边的贫民因为连日多雨延误了抵达日期,按秦律当斩,迫于无奈,为了活下去,秦末的贫民终于举起反秦的大旗。

这样一来,无论是旧贵族还是贫民都对秦不满,秦朝就很难存在下去了。

于此相对的是汉初,鉴于数百年的战争造成极大破坏,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很好的稳定了人心,恢复了生产力。相应的,为了体现休养生息政策的正确,就必须突出秦的暴政,这是古代的舆论场。


有时聊人文历史


秦始皇和法家当然是进步阶级,但是谁规定进步阶级就一定会让民众感受到现代的所谓的幸福感呢?

幸福感都是有时代性的,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一定不会认为秦始皇和法家之下的秦国,国人是幸福的。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代而言,秦国人一定是幸福的。在先秦政治体制的条件下,幸福是贵族的幸福,只有贵族才配得上是幸福。当然对于我们而言现在普通人社会的底层人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一些幸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直接贬低当时的进步者,历史的进步性都是积累起来的,并非一步到位。

从贵族奴隶制,到封君制度,再到封建制,每一个过渡期社会都是进步的。社会总体的幸福感也是逐渐强化的逐渐普及的。对于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而言,民众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虽然有称霸西戎,但是很快秦国就陷入了内乱,别说是底层民众就是秦国的传统贵族也因为富庶的河西之地被魏所得而陷于贫穷,更何况那些底层民众。

之后自己不断被外界馋食,被西戎骚扰,国内也多次爆发政变,这样的政权和国家民众会有一丁点的幸福呢?很多人在否定商鞅变法以及之后的秦始皇,都是将其与制度过渡成熟的汉朝和隋唐相比。说句不好听的无耻至极。

你怎么不拿1949年之后的中国与夏朝或者炎黄相比,然后把夏朝或者说是炎黄骂的一无是处呢?我们先看看,为什么商鞅变法可以使秦国民众的幸福感提升?

  1. 第一点废除世卿世禄制,将政治特权从贵族团体中剥离出来。民众可以进入朝堂,国家政治不再由贵族垄断,这是人类史上的进步。当然,这种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绝对做到打破根本不可能。2000年后的王朝都没有做到,用一个商鞅苛求什么?

  2. 第二点成立20级军功爵制。之前作战功劳全部为贵族所得,普通民众只有参与的份。商鞅变法以后,在战场上立功,你可以获得当初只有贵族才能获得的爵位和俸禄。对于民众而言,这一点何其幸福。

  3. 第三,如果你不愿意去战场,也可以通过多交粮的方式获得农爵。秦国商鞅的激励政策并非仅仅在战场之上。忽略这一点,你也配跟我谈这个问题。

  4. 第四点就是土地改革,没收贵族多余的土地,分配给民众。对于这种劫富济贫的政策而言哪一个有良心的人会去反对呢?


  5. 第五点,为了提高耕作效率,废井田开阡陌提高土地利用率,你能找出一点毛病吗?要求民众分居,扩大国家财税来源,这与土地改革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这种改革在山东六国,早已进行。山东六国这样做就是发展经济,秦国商鞅这么做那就是剥削民众?简直滑稽透顶、之后更滑稽的事一大堆。

  6. 第六点,禁止私斗,同时采取连坐制度。死斗并不是普通民众个别人的乡间撕斗。不是你与我之间的相互骂街和动手杀人,而是族群撕斗。两个族群之间打仗每年死伤数万人,政府不能禁止。商鞅用了一个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时期就已经实施的国家基本政策,连坐制度并真正贯彻,有效制止族群之间的斗殴,怎么这个罪名放到了商鞅的身上,而且还是罪名?

连坐制度的效果作用


同时连坐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体制之下一直沿用,由于古代没有成系统的身份制度。在全社会整体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建立之前,每一个王朝都用连坐制度维护地区治安。这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要想反对的人,我们假设把现有的社会诚信制度,信用制度全部废除。你看看再不用这种信用制度之下,是否有比连坐制更好的社会管理方式?要是有,你不仅可以骂商鞅,我都可以。

而且与秦国同出一源的赵国,就没能很好地禁止私斗。赵国一共传13王,不禁止私斗的结果是出现了12次大规模的政变,不仅民众包括贵族都死伤无算。一次大乱赵国的正常发展就被打断,甚至加速其衰弱。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对赵国而言根本无法解决。但是秦国之后的商鞅成功了。

我们总说秦法太过严密,法律就应该是严密的,因为社会阶层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变多。百年前没有的行业,现在有了必须要定立法度,否则在这个社会上便是大鱼吃小鱼。更容易获得资源的人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而底层的民众就越来越困苦,所以民众是爱法律的,因为它限制了那些人用权力获得财富和劳动力的规模,使自己有了生存的空间。

商鞅也做到了,要不然六国移民百余万怎么可能在商鞅变法以后纷纷进入秦国?成为秦国有效的农耕劳动力。秦国由此可以依靠外来移民耕作,用原有的本国人成军作战。

同时我们说秦法太过残酷。那我只想问,在那个时代哪一个国家的法治是民主的?是有人情的?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直接是嫁接魏国和楚国之前的变法的。如果仔细的研究会发现没有什么本质差异。魏国楚国靠这种变法强大,那就是富国强兵,秦国商鞅把这两个变法做了个总结,在秦国变法便是劳民伤财。这么想的人多不要脸啊!

同时很多人在嘲笑商鞅作法自毙,我今日正告诸位,只有变法者作法自毙,才能真正证明这场变法是成功的。

而失败的变法无一不是变法者被复辟势力所吞没,只有变法者死在自己变法的成果手里,才是这个变法真正的成功,因为新法打击了旧贵族,结束了旧制度,很容易催生出一个新的贵族阶层。而如果这套法治体系可以自我运作,包括变法者在内的人都无法再次成为未来的旧贵族,这个变法就是先进的,也是极具生存能力的。

秦始皇唯一的过失就是没有将秦法,真正的贯彻到六国。而非秦法导致秦国灭亡,否则汉承秦制,整个法律体系,规章制度重新被汉朝所运用时怎么没有说汉法虐民?历史的事实就是打那些否定者的人的脸!


世界史图鉴


问一问活埋的四十万赵卒?问一问那些坑儒的记载?再问一下建造阿房宫与秦陵及万里长城的冤魂孤鬼便知道了秦始皇与法家是进步阶级、秦人的幸福了?


春风化雨143474353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的问题是秦始皇和法家是当时进步阶级的代表,秦国的百姓会不会有幸福感。在我看来当时的秦国人可以说是中国最幸福的人,当时的人对于国家的归属感还是很强的,比如说当时的商鞅也叫卫鞅,因为他是卫国人。所以说作为当时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秦国来说子民肯定是拥有很高的认同感的,所以说当时的秦国人是具有幸福感的。

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直接导致秦国和其他六国走向了不一样的道路,可以说秦始皇最后成功的统一六国离不开秦国前几位国君的铺垫以及商鞅变法。那么我们来看看商鞅变法具体包括什么内容。

1.废除官爵俸禄世袭制,建立军功制度。凡是没有军工的就宗室贵族,一律接触贵族籍,取消了官爵世袭特权。这样的话对于秦国的百姓来说的,大家的生活都充满着希望,幸福感自然会很强。

2.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所谓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成仁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按照土地的多少来收取税款。在此基础上估计耕织,重农抑商。同时秦国还鼓励开垦荒地,对于从三晋来到秦国没有的土地上的人,给他们土地和住房并且免除他们三年的劳役。做到开源节流,送田送房你说当时的秦国人幸福感怎么样?

3.设立郡县制,施行编户什伍连坐法。加强了封建君主对于全国的统治,取消原有的分封制度,将小乡小县和村落合并在一起分为三十一个县,每个县设一个县令,县丞由中央直接任免。这样既加强了国君对于地方的统治,也让所有地方的人不在以地方为集体而是以国家作为单位。

4.彰明法令。为了建立和位置封建统治秩序,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去《秦律

》,并且公诸于世,要求全国共同遵守。人民有法律的保护,当然会有幸福感啦!

国家强盛,横扫六国

秦国经过几代君王励精图治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强国了,当时的秦国人可以说达到身份地位的鼎盛,可以说当时幸福感超级爆棚。在当时的法律保护下,他们只要获得战功就可以得到爵位,所以说在当时人们积极参军种田,如果没有幸福感,我估计根本没有人会这么积极,所以说当时的人是幸福的。最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可以说让秦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就比如说先在的美国人那是相当的文化自信,和当时最强的秦国时一样的,所以说当时的秦国人是相当幸福的。

《云梦秦简》的记载

《云梦秦简》是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战国末期到秦朝初期的一些竹简,总共一千一百多没,主要记载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在这些竹简中记载了大量的诉讼程序,以及大量的案例,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秦国人是多么幸福了。

秦法规定,有人在路上杀人,百步之内的人如果不施加援手就会收到两幅铠甲的处罚单。这样看来当时秦国人比现在的人还要幸福,毕竟在当今社会还会出现很多讹诈的现象,所以说当时的秦国人是相当幸福的,收到当时秦法的保护。

总结:秦朝的人是相当幸福的,自己国家统一了整个中原,自己的国君成为整个世界的国君,肯定是相当的自信与幸福。同时当时的法律可以说完全对秦国的百姓有利,百姓也可以保证自己的个人财产,对于农民来说有土地是最重要的最幸福的事情,所以当时秦国的百姓可以说的最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