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国哲学简史(五)惠施的合同异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五)惠施的合同异

一、惠施简介

惠施,曾在梁惠王时为相。《战国策》记载梁惠王去世时(BC319),惠施还健在。《吕氏春秋》记载,齐魏两个在徐州相王,是惠施的政策,当时是BC334年。据胡适推算,惠施的活动时间为BC380-BC300年之间。

《庄子》对惠施的评价是极高的,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当时有个叫做黄缭的人,问惠施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还有风雨雷霆的原因是什么?惠施对答如流,遍为万物说。可惜惠施的学位都失传了,我们只能从其他经典中对惠施的记载,看到一些只言片语。

中国哲学简史(五)惠施的合同异

二、惠施和历物十事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惠施“历物十事”,分别是: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

章太炎将其分为三组,一、二、三、六、七、八、九为第一组,讨论的是“空间”问题,一、二、七为第二组,讨论的是“时间”的问题。第三组是结论,五讨论一切“异同”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空间对应的是古人“宇”的概念,是“上下四方”的意思。时间对应古人“宙”的概念,是“古往今来”的意思。

惠施的宇宙观,是“其大无外,为之大一”,“大一”就是今人说的“宇宙总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小一”就是今人说的构成宇宙极小的物质单元。

中国哲学简史(五)惠施的合同异

三、惠施的宇宙哲学

惠施论空间,有地球是圆的,且转动的意思。他说,天下的中央,在燕之北,越之南。只有按照地球是圆的,才能理解,无论是北国之北,南国之南,都可以成为中央。惠施又说了:“南方无穷而有穷”,按经纬坐标来看,南极点就是南方的尽头,是又穷的。但是按照实际的地球来看,过了南极点并不是走到头了,而是“无穷”的。

惠施论时间,还注意到了“时差”的问题,他说:“今日适越而昔来”,今天出发去越过,但是昨天就到了。就像是北京飞纽约,北京时间是今天,纽约时间是昨天。完全可以今天出发昨天到。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惠施,是如何通过纯粹的思想实验来把握这种科学认知呢?

惠施论万物,最重要的结论是“万物毕异”,万物各自有各自的“自相”,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是不一样的。但是惠施同时又说“万物毕同”,即使万事万物各自的“自相”都不相同,但是万物的本质是一样的。万物本质相同,而形式各异。惠施的“毕同毕异”,跟唯物主义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几乎说的就是一回事。从宇宙“大爆炸”学说来讲,宇宙间一切存在,都是同一个”祖先“,在大爆炸之初,万物万物都是一体的,惠施说“天下一体”,既然你我本质上没有区别,为什么不能做到“泛爱万物”呢?

在惠施看来,一切时间、空间乃至万物万象的分割,都是人为的,而不是实际存在,一切同异,都不是绝对的。讲两件事是否相同,或者是否相异,还得看从哪个角度看问题。惠施是从“合”的角度看问题,其宇宙观应该跟庄子的《齐物论》互相影响。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万事万物都是个“一”,从“同”的角度来说,本身是没区别的。公孙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从“离”的角度来说,万事万物是没有共相的,各有各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