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战日军编制如何?一个方面军有多少人?为何有很强战斗力?

小洁


其实日本投降时的兵力构成基本说明了“方面军”和“军”的建制区别,当“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交出指挥刀时,山海关以南的侵华日军序列包括:华北方面军、第6方面军、第13军和第23军四大坨,也就是“中国派遣军”这个“总军”级单位的基本编成。



(第23军司令官田中久一)

华北方面军约计30万人,盘踞在华北及平津地区,下辖驻山西第1军、驻山东第12军和驻河南第43军,方面军司令官下村定大将,投降时的代理司令官是根本博中将,也是八路军等抗日武装的主要敌人,最后向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投降。

第6方面军可能军史爱好者不太熟悉,它是为了执行“一号作战”于1944年新组建的方面军,主要负责华中和西南地区的作战,在原有的第11军(横山勇)基础上,又从关东军调来第20军司令部(坂西一良),指挥着参加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和湘西会战的全部日军。

(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

所以第6方面军才是侵华日军的主力,作战序列内包含着日军几乎所有精锐部队,比如第3、第13、第116师团等甲级师团,首任方面军司令官是冈村宁次,这厮升官后由冈部直三郎大将接任,投降时有兵力35万余人。

盘踞在华南地区的第23军尚有兵力10万人,在1939年日军占领广州后不久,这支部队一度称为“华南方面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东及海南岛地区成为“中国派遣军”和“南方军”(总军级)的联系纽带,为方便指挥将其降格为第23军(因为台湾有个第10方面军),兵力也有所减少,时任军司令官田中久壹中将。



(华北方面军代司令官根本博)

一直占领华东地区的第13军投降时有兵力20万人,司令部始终设在上海,第13军在此之前只有四个师团加若干独混旅团10余万人,之所以兵力突然增加,是因为当时日军大本营判断美军有在华东沿海登陆的企图,因此匆忙增兵所致,时任军司令官松井久太郎中将。

了解完这四支部队的构成和来历,完全可以读懂“方面军”的建制级别和所辖兵力。日本人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战略单位只有师团和“军”的编制,比如关东军、“中国驻屯军”、“台湾军”等等,在作战中临时编组则使用“某某派遣军”的番号。



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和不断扩军,才正式组建“方面军”建制,下辖两个以上的“军”,每个军再下辖两个以上的“师团”。如按战争初期每个军辖三个师团计算(最早组建的华北方面军辖两个军,每个军三个师团),军级兵力约10万人,则方面军兵力就将达到30万人左右,比如缅甸方面军高峰时期就辖有10个师团30万人马。

当然,由于所担负战略任务的不同,各方面军的兵力也不尽相同,比如战争后期在台湾组建的“第10方面军”,因为宝岛上暂无成规模的抗日武装,因此投降时只有10万余人,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

(曾任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

日寇的“军司令官”肯定是中将军衔,但“方面军”司令官可以由中将或者大将担任,这就要看方面军的战略重要性了。而“总军”的总司令官肯定由大将(有加元帅荣誉军衔的)担任,因此三级建制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共组建了20个“方面军”的数字序列番号,其中第1、第2、第3、第6、第10方面军入侵过中国(关东军升格为总军后辖有方面军),另外包括先后出现过的华北、华中、华南三个方面军番号。

(华北方面军根本博投降)


度度狼gg


我们都知道,日军在二战时期的军事编制很奇葩,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家的军、师、旅、团、营的编制,日军部队的基本编制为: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亚战场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日军人数也不断暴增,巅峰之时,日本几乎所有适龄青壮年都加入了军队,日军人数近千万。随着几十万、上百万人参加的大会战不断爆发,最高一级只有2万余人的师团编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军的军事作战需要。


因此,在师团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指挥,日寇军队中开始出现“军”、“方面军”甚至“总军”这种编制。“方面军”,就是介于“军”和“总军”之间的一种编制。日军的“军”和其他国家的“军”级编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编制并不固定,人数也更多。

通常来说,日本军级编制,辖有数个师团,或直接辖有数个旅团。例如,驻扎华东地区、长期作为日寇在华机动兵力的第11军,就曾辖有六个师团,总兵力近20万。


而在日军“军”一级编制以上的编制单位,则是方面军。而在方面军这一编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日本的华北方面军了。华北方面军也是日寇全面侵华战争后设立的第一个方面军,华北方面军辖有两个军,主要目的为控制中国华北五省。

日军从1937年开始,一共筹建了21个方面军,在日本战败投降之时,仍有17个方面军。由于日军“军”一级单位的人数就不确定,因此日本方面军所统辖的兵力,彼此之间差异也十分巨大。


例如,隶属于满关东军的日本第一方面军,辖有第三和第五两个军,同样隶属关东军的日本陆军第三方面军,则辖有两个军和四个独立混成旅团和两个师团。总兵力显然比第一方面军更多。

而我们最熟悉的华北方面军,抗战期间,华北方面军长期辖有第一和第二两个军,同时直辖两个师团、一个混成旅团,总兵力约20余万人。日军大部分方面军的编制都是如此,辖有2到4个军、数个师团及混成旅团,总兵力在20万至40万之间。


至于日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强大,除了日军士兵营养丰富、训练有素、身体强壮、被武士道和军国主义洗脑后悍不畏死之外,还有日寇完善的工业体系,充足的后勤补给和先进的武器有直接的关系。

日军的装备相对于中国军队,如果说步枪等轻武器,中国与日寇尚可一比的话,那么在重型武器,如火炮、坦克、飞机等方面,中国完全没有可比性。因此,每当大的战役和会战爆发之时,日军飞机、坦克、大炮轮番洗地,中国军队毫无还手之力,尚未与日本士兵短兵相接,中国军队已经伤亡惨重,自然不是日军的对手。


鸢飞九天2018


二战日军的编制为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军(集团军)、方面军、总军,其中师团是日军执行战术任务的最大固定编制,师团之上的军(集团军)、方面军、总军的编制不固定,是执行战役任务的单位,会根据任务的不同而编组。

在1937年之前,日军的最高编制为军。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扩大,1937年8月日本组建了华北方面军。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先后组建了21个方面军,到日本投降时,日军还有17个方面军。参加过对华侵略战争的日本方面军有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华南方面军、第一、二、三、六、十方面军以及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日军的方面军编制不固定,一般下辖几个军并直辖若干个师团和旅团,其司令官为中将或大将,其兵力十几万人到二三十万人不等。如规模比较大的华北方面军,1941年时该方面军下辖第一军、第十二军、驻蒙军三个军,包括9个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编制规模比较小的华南方面军,该方面军只下辖一个军和几个师团,而第二十二军也只下辖1个师团和2个混成旅团。

二战期间日军的战斗力是相对的,对于中国军队来讲,日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主要在于日本是一个工业国,工业实力较强,武器装备能够实现国产。除此之外,日本的军官都是精英,全部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和实践锻炼,士兵几乎是小学文化水平,平时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加之日本有完整的国防体制,这些都是日军战斗力比较强的原因。


历史军魂


日军战斗力强悍,主要是因为武器装备占优势,士兵训练好。真要是给中国军队配备同样的武器装备,并加以训练,日军真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也是因此,装备美械驻缅远征军能够横扫日军!

先说下日军编制:

(班)分队:13人。一挺轻机枪(组长、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8名步枪手。

(排)小队:54人。三个分队,一个8人掷弹筒分队(三个掷弹筒),外加一个7人小队部。

(连)中队:181人。一个19人的中队部和3个54人的小队。一般情况下,中队会加强2-4挺重机枪甚至1-2门90迫击炮或九二步兵炮。

(营)大队:1100人。远超过我军一个营350人的兵力。3-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2挺重机枪,174人),一个55人的炮小(中)队(2-4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110人的运输中队,30人的大队部。

(团)联队:3800人,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独立作战单元。三个步兵大队(108挺轻机枪,36挺重机枪);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12~14门步兵炮);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另外,还有通信中队和无线电小队等。

(旅)旅团:8000人左右,师团下属的旅团只有2个步兵联队,再加上一个旅团团部人员。但是,日军后来组建了很多“独立混成旅团”和“独立步兵旅团”。到战争结束,日军共组建了104个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旅团下辖4-6个独立步兵大队和1个炮兵队,佣兵6000人左右。

(师)师团:28500人,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2旅团(每个旅团2个联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共计8个联队。炮兵联队有四个大队(36门75mm野炮与12门120毫米榴弹炮),

日军在师团之上,还有三级:军、方面军、总军!

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军为了适应大规模野战,组建了“军”。一个军有两个师团,当时,日军一个师团也就是一万多人。所以,一个军就是3万人左右。这时候的军,也就是抗战时的“师团”规模。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军只有四个军:朝鲜军、台湾军、关东军、“支那驻屯军”。

从1932年起,“军”开始扩张到5万人以上,拥有两个师团起步。等到抗战结束时,日军总共组建了48个军,所有师团都在军的领导下作战。例如:山西的第一军,司令官为香月清司中将,下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因为香月和上司不和,第一军最弱的时候,香月手下就剩下一个师团。

方面军是编制不固定的,一般下辖几个军,兵力从十几万人到二三十万人不等。司令官一般是大将,最次也是中将。以华北方面军为例,人数大约稳定在20万人左右。下辖日军第1军和第2军,并且,还直辖第5师团(坂垣征四郎)、第109师团、中国驻屯混成第11旅团(铃木重康)、临时航空兵团。

总军是日本陆军最高编制,二战时日军组建了中国派遣军、南方军、关东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等6个总军。以中国派遣军为例,1939年9月日本大本营组建中国派遣军。其下辖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一军及第三飞行集团等,共计二十三个师团又十七个旅团,兵力八十五万。

回归正题,给我军一个日军师团都不好打,更别说比师团还有高两级的方面军!

就算是日军一个师团进攻我军阵地,也是以一个联队就攻破我军防线的。防御战以一敌四的规律,不能适用在抗战时期。日军师团出击的时候,一般是一个旅团留在后方,一个旅团带着炮兵联队负责打头阵。而进攻时,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先派一个联队攻破我军防线。然后,让另一个联队冲进去绕后,截断我军退路。

其实,就是“炮兵轰完步兵冲”!但是,我军在一段阵地上迎敌的只是“营团”级别的,根本不可能阻挡日军联队级别的进攻。而其他防守部队又不敢贸然支援,因为,日军还有一个联队在前线待命。也是因此,在火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看似固若金汤的我军阵地屡屡被攻破。


有人会问,我军也有大炮啊,火力不弱啊!但是,日军有飞机啊,制空权一直在日军手里。我军炮兵阵地很容易就被日军火力压制下去了。而日军一直有炮火和飞机的支援。我军对日军最大的威胁就是机枪阵地。毕竟,马克沁可比日本九二重机枪更“持久”。可惜的是,日军的掷弹筒又是我军机枪阵地的克星。往往,我军机枪阵地还没有发挥压制火力的作用,就被日军掷弹筒“照顾”了。

对于日本方面军,我军是没有任何想法的。我军最多也就是有吃掉一个“师团”的想法,“军”和“方面军"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而日军却很猖狂,一个大队就敢进攻我军师级部队。一个联队就敢追着我军一个军打。而日军一个师团,就敢对我军驻守的城市发动进攻。

例如,日军进攻山西时,只用了4个半师团。而真正直接打太原的,只有日军第5师团。

1938年,兰封会战时,土肥原贤二部(第14师团)2万人就敢孤军深入,攻占兰封,切断陇海线!而我军在薛岳带领下,集中12个师,都没有全歼这支日军。

日军第六师团甚至以一个师团的兵力,沿长江北岸北上,迎战我军李品仙、李延年两大军团十几个师!

日军二流师团(乙类师团)战斗力也很强悍,在万家岭大捷中,官薛岳指挥10万人(包括74军)才将孤军深入的日本第106师团16000多人“全歼”。而且,此战还是在崇山峻岭,我军占据地利优势。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个问题有点大了,先说说日军的方面军吧。我们最熟悉的日军方面军应该就是华北方面军了,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华的狼子野心逐渐膨胀,随着平津的失守、华北门户洞开,日本开始陆续向华北地区增兵,于1937年8月31日正式组建了日军第一支方面军,以原在华驻屯军5000余人为基础正式组建华北方面军,司令部设于天津(38年初移至北平),由寺内寿一老鬼任司令官,下辖八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按一个师团满编人数25000人左右计算,日军华北方面军成立之初总兵力不低于20万人。

华北方面军下辖有三支精锐师团,第五师团、第六师团和第十四师团,战斗力非常强悍,例如第十四师团,1938年的徐州会战末期的兰封战役,土肥原贤二率领第十四师团两万余人孤军深入河南兰封地区,程潜的第一战区12个师十余万的兵力欲给予围歼,结果土肥凭借着强大的火力挺住了国军的进攻。

1944年的太平洋贝里硫岛战役,第十四师团第2联队3200人在中川州男大佐的指挥下,外加岛上2000人的守备部队,竟然与美军四万余人血战了一个多月,第2联队全军覆没而美军伤亡更甚于日军。而1939年底爆发的昆仑关战役,国民党机械化部队杜聿明第五军在围攻第五师团第21旅团5000余人时,由于处于仰攻之势付出了25000余人的伤亡代价,可见日军战斗力的强悍了。

日军的方面军没有固定统一编制,是根据战场情势的需要而组建,可以说是一种临时编制,人数没有固定,例如1937年11月为攻占南京城而组建的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和柳川平助的第十军组建,下辖九个师团和两个混成旅团,总兵力约25万人,南京沦陷不久后“华中方面军”编制就取消了,并在此基础上改组“华中派遣军”,下辖11个师团和一个台湾混成旅团,总兵力三十万余人,也是为了发动武汉会战而改组的。1939年9月,“华中派遣军”番号取消,组建了日军第一支总军——中国派遣军。

而二战日军的编制可谓世界独树一帜,采取了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的编制体系,1939年前日军的最高编制是军,从成立第一支总军也就是中国派系军起,先后组建了南方军、关东军、本土和航空五大总军,是二战日军的最高编制,下辖若干个方面军,总兵力高达上百万,例如曾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的寺内寿一在担任南方军司令时,巅峰时期总兵力高达210多万人,冈村宁次的派遣军直到投降前还有110万的兵力。


赛门之略


因为初期的日军都是经过多年系统训练的所以具有高素质军事素养。拿国民党军跟日军的对比大概是一个日本兵相当于20多个国民党士兵的战斗力。抗战后期日军的兵员素质急剧下降以不能成为高质量军队了,预计一个人能跟2,3个个国民党军士兵战斗力量相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