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皁河古鎮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皂河古鎮


皂河古鎮位於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北臨駱馬湖,南接黃河故道,皂河古鎮於明末清初漸成集市,是一座具有近四百年曆史的"文化古鎮、水鄉古鎮",全鎮總面積26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萬畝。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皂河古鎮


"皂河"原是一條河的名稱,是發源于山東郯城墨河的支流,南入古京杭大運河,因水底土色發黑而得名。歷史上由於古黃河故道的連年水患,於清代順治年間始建"敕建安瀾龍王廟"於此,意欲鎮水患而風調雨順,改建於康熙23年,後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佔地36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皇宮式建築群。有"小故宮"之美譽,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於此,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故又俗稱為"乾隆行宮"。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皂河古鎮


乾隆行宮是全國乾隆行宮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唯一留存於世、且最具代表性的宮殿式古建築群。行宮建築群,佈局嚴整,規模宏大,軸線分明,左右對稱,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自南向北,整個建築群分為六大部分。最南端為古戲樓,該戲樓為清帝駕臨時看戲之用,古戲樓向北,為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兩邊有相對應的“河清”“海晏”牌樓。廣場北側是山門,亦稱禪殿。禪殿大門的兩旁,置放兩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獅。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皂河古鎮


陳家大院總佔地約6畝,北方迴廊式建築結構,共有房屋66間,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原為宿遷駱馬湖馬老太爺私人住宅,後轉賣給山東商人陳永茂,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故曰陳家大院。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皂河古鎮


財神廟位於宿遷市皂河鎮北首,該建築為廊院式建築格局、磚木結構、小平瓦屋面、正堂為明三暗五、前屋四間,建築面積650平方米,總佔地約為1500平方米。財神廟原為民間祭祀財神的廟宇,周邊百姓每逢吉日進廟上香、敬奉財神、祀求降福、賜財。財神廟整體建築風格清晰,文化內涵豐富,是皂河鎮區內保存較好的清代廟宇之一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皂河古鎮


合善堂位於行宮以北100米,建於清光緒二十年,該建築佈局規範,房屋結構完好,前後兩進院,正門朝南。後院的正堂及東西配房皆為硬山清水脊,置有跪獸和龍吻。正堂進深五架加前廊,面闊三開間,兩旁設耳房,前庭院有山門及東西房,整個建築群南向,佔地面積約12畝。正堂中敬奉普渡眾生的觀世音菩薩,後堂供奉釋迦牟尼。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皂河古鎮


自清代以來,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這三天,為皂河安瀾龍王廟廟會之日,尤以正月初九這一天人流量最大,最為熱鬧,因此皂河龍王廟會又被當地人稱為"皂河初九會"。其中最為光彩奪目的是皂河鎮內三大香會的繞街巡遊,朝山祭祀。花船、花車、舞龍、舞獅、雜耍、揚琴、柳琴、蘇北大鼓、民間說唱等等,令人目不暇給,所有逛廟會的人們一起參拜龍王,人山人海,盛況空前,被列為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皂河古鎮


文化古鎮、水鄉古鎮─皂河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