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焕然一新的邳州博物馆


焕然一新的邳州博物馆

承载厚重历史 浓缩城市风貌

邳州市于今年5月启动了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布展工程,改造提升后的邳州博物馆,正以全新的面貌征求市民意见、建议。

此次策展以“千秋邳邑”为陈展主题,多角度展现邳州独特的地域文明和璀璨的历史文化。根据展陈内容和重点,策展将陈展空间布局设置为“3+3+2+2+1”,即3个场景展厅:凤鸟图腾、远古家园、盛世雅颂;3个通史展厅:东夷肇始、古徐王都、长河流韵;2个专题展厅:西晋遗珍、玉出昆冈;2个临时展厅;1座汉画像石长廊。

在一楼大厅,通过将古老民族东夷族特有的“凤鸟图腾”作为主元素,营造出深沉厚重的史诗氛围和意境美感。中厅的“远古家园”,以镇馆之宝——“象牙化石之王”纳玛象牙为视觉中心,通过大型LCD显示屏真实还原二十万年前纳玛象生活场景,带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震撼感受。二楼中厅的“盛世雅颂”,模拟徐国宫廷音乐演出场景,让观众在进入各展厅之前,可以现场欣赏古乐演出,近距离感受徐国编钟、编磬的金石之音。

博物馆常设5个展览厅。第一展厅“东夷肇始”,以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梁王城遗址为重点,展现邳州灿烂辉煌的史前文明和“邳”字的由来演变。第二展厅“古徐王都”,以徐国始建、壮大、灭亡的史实为线索,展现上古方国徐国王城的赫赫盛况和历史风采。第三展厅“长河流韵”,展示邳州从秦代到清代的王朝兴替、州县郡置、英雄名士和灿烂文化。专题展“西晋遗珍”首次全面展示入围“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河镇陈滩村煎药庙西晋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成果。“玉出昆冈”为玉器专题展,展现从史前到清代邳州地区出土、传世玉器的发展演变之路,反映邳州作为“玉雕之乡”在玉雕产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邳州博物馆馆长程卫告诉记者,此次陈列布展工程从征集和出土的6000余件文物中,挑选出1500余件精品用于展出,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国家二级文物12件,国家三级文物126件。

作为常设展览的有效补充和延伸,2个临时展厅搭建起文物展示和文化交流的平台,推动邳州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优秀文化更好地引进来。在博物馆广场南侧还新建了一座汉画像石长廊,展出馆藏汉画像石30余块,全面反映两汉时期人们安邦乐居、其乐融融的社会生活,彰显泱泱汉风的恢弘气势。

提升改造后的博物馆,建筑可阅读、文脉可延续、历史可触摸、时尚可体验,将日益成为传播邳州历史文化的新载体、展示邳州形象的新窗口、独具魅力的城市会客厅、文化旅游的新地标和邳州人不可或缺的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

听,这里的文物会“唱歌”

第一个场景展厅“凤鸟图腾”,位于博物馆的一楼大厅。进入大厅,参观者首先能够看到“千秋邳邑”四个大字,这是邳州博物馆本次的布展主题,另外三面青铜浮雕墙,采用的元素为上古时期东夷族特有的凤鸟图腾。博物馆讲解员周楠表示,之所以在入口处设置三面青铜浮雕墙,是为参观者营造出深沉厚重的史诗氛围和意境美感,展示6000多年前的邳州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后人称之为东夷部落,东夷族将候鸟看作是气候气象“预报员”,而作为诸鸟之首的凤鸟,则是“知天时”之鸟,因此,鸟类深受东夷人的崇拜。随着东夷族和华夏族交流互融,凤凰成为代表吉祥的禽鸟,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凤鸟的凤纹。

沿着一楼大厅继续前行,可以看见“远古家园”展厅。在展厅中心位置陈列着两尊象牙化石,长度分别是3.66米和3.1米,享有“亚洲象牙化石之王”的美誉,是邳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1989年冬天,邳州实施西泇河水利工程,当时工人在现场发现大量纳玛象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其中这两根纳玛象化石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它们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纳玛象门齿化石,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纳玛象是现代非洲象和印度象的祖先,生活在距今约20多万年前。象牙化石周围的展柜里展出的都是和纳玛象同一时期的生物化石,在正后方的墙上,硕大的LED显示屏正在播放《远古家园》短片,真实还原了20多万年前纳玛象生活时期的场景,让参观者不光能够看到象牙化石,还能够听得到大象的声音,了解它们生活的家园,感受它们的温度。

位于二楼中厅的是第三个场景展示厅“盛世雅颂”,这里摆放着古代的乐器:编钟和编磬的仿制版。在古代,编钟和编磬是制作礼乐重要的乐器,也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往往只在征战、朝见或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才演奏,这种音乐就是雅乐。据介绍,此场景展示厅的作用是为参观者演奏雅乐,且这里的编钟和编磬是根据九女墩3号墓中出土的一套编钟和编磬做的仿版,配合建鼓、萧等古乐器;在有重大活动的时候,进行演出,目前已经编排了4首曲目,分别是《十面埋伏》、《水杉高银杏黄》、《盛世雅颂》和《我和我的祖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金石之乐配合LED大屏播放的精彩画面,让参观者感受到历史、文化与音乐相融互通的独特魅力。敲击编钟,会听到清脆响亮、回音悠长的声音。每个编钟都有各自的音阶,组合在一起发出的声音,是现代任何一种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东夷肇始:邳州史前文明的起源

早在6000多年前,邳州大地上已初现文明曙光,东夷先民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用他们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梁王城遗址的发掘发现,把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800年,为深入研究黄淮地区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据邳州博物馆讲解员周楠介绍,这三处文化遗址全部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大墩子和刘林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各式各样的磨制石器工具,比如石铲、石刀、石镰等,表明当时的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生产工具大多出自于男性墓葬,纺轮等多出现于女性墓葬,这说明先民们已经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焕然一新的邳州博物馆

从2004年4月开始,位于戴庄镇李圩村的梁王城遗址被发掘,出土石器、陶器、瓷器、骨角器等各类文物4000余件。记者发现,在梁王城文物展柜背后的墙面上,划分出了深浅不同的颜色,这是根据梁王城遗址文化层剖面做的一个复原,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土层代表了邳州不同的历史文化时期,从北辛文化层一直到宋元明清文化层,可以说,凝聚了邳州整个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邳州有着“彩陶之乡”的美誉,在梁王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白陶黑陶和红陶,而蛋壳陶是黑陶的巅峰之作,第一展厅里的蛋壳陶,是参观者一定不要错过的展品。“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形容它:黑如漆、明如镜、击如磬。”周楠说,“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繁杂,厚度最薄处只有0.2至0.3毫米,最厚处也不超过0.5毫米,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没办法完全还原这种工艺。”

东夷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劳动与创造推动历史的车轮,迎来了文明的曙光,也为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日后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夏初起,这片土地开始以“邳”为名,“邳”字的起源,在这个展厅中也有介绍。据悉,邳在甲骨文中,其实是写作不,后来加一横,读作丕,有盛大的意思,后来加上邑就变成了现在的邳,有大城邑之说。当时,东夷先民对鸟类非常崇拜,丕字像飞翔的鸟落地翅膀放下的那一瞬间。1951年,山东枣庄市出土了一件青铜罍,上面刻有不白二字,其实就是丕伯的意思,据后来考证,它的主人其实就是邳国的国君。邳国的第一任国君叫奚仲,他是大禹的车正,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奚仲造车就是邳州有名的典故。

“东夷肇始”展厅用一句话可以总结为:—字成名地,须臾6000年,邳州6000年文脉由此展开。

古徐王都:上古方国的巍巍都城

焕然一新的邳州博物馆

夏朝初年,东夷族众部落中诞生了一个方国,在此后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东夷部落最强大的势力,它就是第二展厅的主角:徐国。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传44世,享国1600余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第二展厅“古徐王都”共分为3个单元,分别是国祚千年、武原中兴、徐器风华。以徐国始建、壮大、灭亡的史实为线索,展现上古方国徐国王城的赫赫盛况和历史风采。进入展厅,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复原的春秋时期徐国王城的模型,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邳州博物馆讲解员周楠介绍,在徐国王城向东2公里的地方,出土了九女墩墓群,这里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编钟和一套完整的编磬,其中,甬钟置于墓主的南侧,镈钟和钮钟放于墓主的东侧,编磬位于墓主的北侧,三面围起只留出西边一面缺口,这恰好同《周礼·小胥》中的“轩县(悬)之制”相符,也证实了九女墩墓葬群的主人就是徐国的王室。

徐国经济发达、国富民强,是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之一,徐国青铜制作技术非常高超,作为春秋时期徐国的都城,邳州境内发现了大量造型丰富、品种繁多的徐国青铜器,让人叹为观止。

在“乐之华章”展区,九女墩墓出土的编钟和编磬看上去色泽古朴、造型优美。周楠介绍:“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编钟,里面有4个甬钟、6个镈钟和9个钮钟,其中最大的1个甬钟达到了29.7千克,最轻的1个钮钟仅重0.7千克,在这些编钟上面还有一些铭文,后来专家解读出了有一句叫‘徐王子孙永葆用之’,证明了它的主人就是徐王。这13件编磬是国家一级文物,编磬其实在古书中记载,它只有王才能够使用。”

在古代,编钟和编磬还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常用于雅乐。九女墩出土的这套编钟和编磬,在我国音乐和冶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邳州出土的徐国青铜兵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良,还出土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车马器,彰显了徐国国力的强盛,对研究当时的军事制度、青铜铸造技术水平和社会等级结构都有重要作用。

春秋后期,青铜器不再仅限于统治阶级使用,而是逐渐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民之阜物展区展示的就是徐国出土的民用青铜器,有铜勺、铜锛、铜锄等。周楠指着其中的一件铜锯说:“我们一般都说锯是鲁班发明的,但是这件青铜锯出土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的时间比鲁班所处的时期还要早。”

看,光影中流淌的邳州历史

秦统一六国后,于邳置县,史称下邳县。此为邳地设县之始。进入第三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国家一级文物:《狩猎图》汉画像石,上层为羽人戏凤图,下层为狩猎图,整幅画面生动逼真,真实再现了一千多年前汉人狩猎的场景。邳州博物馆讲解员周楠介绍,邳州境内共出土200多块汉画像石,多采用分格结构图方法,一般上面为天上,下面为人间,把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构成了有机整体,有学者形容汉画像石是“会说话的石头”、“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汉画像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与苏州园林、六朝石刻并称为“江苏三宝”。

除了汉画像石,铜镜也是汉代的一种典型器物,是汉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具。展柜中的铜镜制作精良,纹样丰富,铭文多样,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瑰宝。和铜镜一起展出的还有国家二级文物:鎏金铜人镇,表面饰以鎏金,精美华丽,造型生动,曾经多次在国外展出。“在高架家具传入中国之前,人们一直习惯席地而坐,于是席镇便应运而生,它的作用就是来压住席子四个角,防止席子被风吹起来或者卷边。这件鎏金铜人镇周身布满着鎏金,可谓是席镇中的精品。”周楠说。

邳州风光秀美、人文荟萃,从隋到元,数百位文人雅士路经或专程来到邳州,纵情山水、赋诗抒怀,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第三展厅的“诗话邳州”展区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段,介绍了文天祥、李白、王安石等曾经作过的关于邳州的诗句,参观者可以手动触摸欣赏。

自古以来,邳州就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但由于地势低洼,这里一直是有名的“洪水走廊”,特别到明朝的时候,邳州水患愈发严重,常常是“十年九淹”,民不聊生。改变这种状况的是一个名叫李化龙的明代官员。他写了一封《治河奏疏》,上奏万历皇帝,皇帝任命李化龙为总河侍郎,开泇济运。运河贯通后,邳州的洪涝灾害得到了初步控制,也为邳州的水运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邳州境内的运河沿线,就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瓷器,尤其是出自清代官窑里的两个祭红瓷碗,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祭红是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的又一种名贵色釉。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明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难当,纵身跳入了熊熊窑火当中,用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周楠说:“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事实上,祭红是一种红釉瓷,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会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人釉料中,因此它比其他色釉更加名贵。祭红的烧制难度非常大,成品率很低,民间素有‘千窑一宝’的说法。”

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邳州博物馆用文物来说历史,而不是单纯陈列文物。在每一个重点的文物背后,不仅有图文展板说明,更有背景知识。而在展示手法上,第三展厅采用了集中式、仓储式的展陈手法,将大量物品有序地采用专用展柜和支架集中摆放,实现文物展示数量最大化。同时,配合展柜、展示平台或者展示背景,将同一类的多件文物有机组合,进而实现“有意义”的叙述。邳州博物馆项目负责人王晶晶介绍说:“每个展柜里都是一组文物,根据不同年代、时代区分,根据文物等级来排列,然后进行组合并配以灯光,加上基木,并配上后面的图文,来凸显每个展柜里的文物。”

照明设计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中,记者发现邳州博物馆的照明非常有讲究,不光能让参观者可以仔细欣赏到每个文物的细节,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能做到对文物的保护。邳州博物馆展陈照明设计李宁表示:“我们主要从文保和展览层次感两方面,对灯光做深化研究,比如展厅和展厅间有多个层次区别,从明到暗或从暗到明,有一个视觉适应性,还有对展柜中文物,有均匀性洗墙照明和重点照明,用灯光让文物更加突出。”

西晋遗珍:

我国魏晋考古史中的重大发现

西晋家族墓葬群中出土了金、银、铜、铁、海螺、贝、玻璃、石、瓷等各种质地的随葬品1007件套,种类丰富,制作精美。随着考古发掘的层层深入,专家们发现了很多只有西晋贵族才能使用的陪葬品,像金五铢钱、贴金铜铛等,这在崇尚薄葬的魏晋时期极为罕见,表明了墓主人身份高贵、地位尊崇。邳州博物馆讲解员周楠介绍:“在汉武帝统一全国的时候废除了半两钱,改用五铢钱,但是当时的五铢钱都是鎏金打造的,而这次发现的五铢钱是纯金打造的,在当时这种金五铢钱不是一种流通的货币,而是宫廷赏赐钱币或郡国王公贵族库存金,存世极少,极为珍贵。如今,尽管1700多年过去了,这枚金五铢钱依然金光闪闪。”

邳州作为北连鲁南、南接苏南的过渡地区,煎药庙西晋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的越窑青瓷和酱釉瓷,反映了南北方广大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葬品中鹦鹉螺杯、玻璃碗、铜扣贝耳杯的发现,反映出了西晋时期的南北、东西文化交流与贸易的信息,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格局有很大关系,说明17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到邳州地区。“这件玻璃碗来自西亚萨珊波斯,通体晶莹透明,带着神秘的淡蓝绿色,精妙绝伦。在当时以陶器和瓷器为主的中国,玻璃非常罕见,所以古人把玻璃看得比玉石还要贵重。”周楠继续说道:“和玻璃碗一样属于舶来品的还有这件鹦鹉螺杯。整个六朝时期,经考古发现的鹦鹉螺杯仅有三只,一只出土于南京东晋王兴之夫妇的墓中,另外两只都藏于邳州博物馆,而且我们的这只鹦鹉螺杯比南京博物院的鹦鹉螺杯更加完整、时代也更早。”

传说鹦鹉螺杯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杯中酒永远喝不尽。为了解开这个秘密,邳州博物馆专门做了一个鹦鹉螺杯360‘的全景展示触摸屏,原来在鹦鹉螺杯的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空腔,空腔之间有大小不同的孔洞连接,使得酒倒满之后都存在一个个的空腔之中,因此酒可以倒满,却不能一饮而尽。

除了这个透明的3D触摸屏之外,邳州博物馆里还设置了6台投影和7台触摸屏。把古老的文物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打破了观众对“文物展”的刻板印象,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文物不再是冷冰冰地躺在那里,鼓励观众通过动手参与,激发互动体验的乐趣。文博界呼吁了多年的“让木乃伊跳舞”,活化文物陈列,在邳州博物馆得到了具体诠释。邳州博物馆项目负责人王晶晶介绍:“我们第一次运用了透明屏,非常新颖的一种方式,通过跟文物的结合,观众可以看到它的里面、外面,每一个角度都可以自由查看,增加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互动感,让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场所,也让文物活了起来。”

煎药庙西晋墓地是我国魏晋考古史中的重大发现之一,是目前发现的全国唯一没有被盗扰过的西晋家族墓葬群。2016年,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