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葡萄酒掃碼價背後大揭祕

“掃碼價”的誕生

目前國內葡萄酒這一塊相當混亂,我指的不僅僅是市場和價格,還有葡萄酒知識的學習無門、以及葡萄酒歷史的傳承缺失。沒錯,對於葡萄酒文化我們本當不陌生,當張騫出使西域歸來的時候,我國的葡萄種植與釀造業便開始了規模發展。它起始於漢魏,燦爛於盛唐,鼎盛於元朝,轉折於清末。只不過因為朝代的頻繁更迭和戰火不斷,它的文化和產業才沒有像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長久連續地發展下來,成為一種傳統。

葡萄酒掃碼價背後大揭秘

到了我們生活的現代,葡萄酒越來越趨於國際化,也越來越博得中國人的喜愛。但是,喜愛歸喜愛,當歐洲那些老牌葡萄酒國家的人民對葡萄酒的見識與品論能夠信手拈來的時候,我們大部分國民對葡萄酒的認知程度卻淺薄到了一個令人咂舌的地步,甚至你說你喜愛葡萄酒,還有人覺得你崇洋媚外,他們根本不知道葡萄酒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許多高官和皇帝都喜愛葡萄酒,唐朝宰相魏徵還是當朝最著名的釀酒大師,元世祖規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馬可·波羅也將中國葡萄酒業的繁茂景象寫進他的遊記裡……

葡萄酒掃碼價背後大揭秘

不可否認,我國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在近代時期的頹敗衰弱,有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想要復興還任重而道遠。但民眾的葡萄酒知識的匱乏、不會鑑酒品酒的普遍現象,卻被許多無良商家加以利用,使得假酒、勾兌酒、冒充名莊酒的劣質餐酒橫行於市,一踩一個坑。當客戶對品種、產區、分級制度、酒標等等一無所知的時候,價格就成了判斷一款葡萄酒好壞的唯一標杆。因此,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許多可以查詢“掃碼價”的軟件就孕育而生,並且大行其道,害人不淺!

“掃碼價”的流行

我的朋友圈曾被一條新聞刷屏,裡面說一瓶葡萄酒用掃碼軟件掃出1399元,售價只賣12元,相關銷售人員稱,“這都是為了面子而已”。

這不是個例,如果一家超市的在售葡萄酒能夠使用軟件掃出價格,你會發現它的掃碼價與促銷價相差都會在幾百元到千元以上。酒商告訴你,你看這酒我給你打了大折,才賣600,你自己喝很划算,拿去送禮別人一掃發現原價兩千多,你也倍有面子!然後很多人就心甘情願地掏錢了。“面子”簡直就像一層紅色,和中國密不可分,老百姓對於能漲面子的事特別沒有抵抗力。誰家老公做了高官,誰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學,那都是要逢人就要吹並且能吹個三五年的。這就促成了條形碼中標註的價格越高,消費者越買賬的現象。親朋好友聚會,你要是帶了一瓶掃碼價上千元的酒,立刻就顯得你很有逼格,一片崇拜和讚譽聲讓你覺得特有面子,沒人知道實際上你這酒才花了幾十元。

葡萄酒掃碼價背後大揭秘

當然有的人也不在乎這張面子,往往只是看中折扣力度大,就願意撿這個漏,認為花較少的錢就能享受到美酒。那張小而虛假的陷阱只要往瓶上啪嘰一貼,就會讓人腦子發熱,連基本的判斷力都丟失了。

你要知道,掃碼價上千元僅用幾十塊就促銷給你的名莊酒,往往只是無名小莊的劣質餐酒;那些標榜原瓶酒的進口葡萄酒,實際不過是散裝酒裝瓶。不但口感不好,果味寡淡、又酸又澀、有的還有醃菜味和人工香精味……喝多了也會傷身體。就算是幾百塊的酒,如果銷售價和掃碼價相差太大,都有可能存在不可告人的商業潛規則,往往是因為商家利用掃碼價抬高售價,從而獲得利潤。如果你不具備一定的葡萄酒知識,就沒辦法確定自己是否上當受騙,這也是我們公眾號經常教大家如何鑑別假酒、如果識別各國酒標、科普假酒劣質酒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危害的原因。

想一想,你送出一瓶掃碼價幾千元卻難喝得要死的葡萄酒,或者條形碼以69開頭卻號稱外國名莊的葡萄酒,被人識破後真的會有面子嗎?你喝了一瓶省錢的按幾十噸量發酵的工廠酒,卻因為二氧化硫過度而傷了身體,真的划算嗎?

“掃碼價”的原理

每當有朋友來問我:“掃碼價可不可信?”我都會很肯定的告訴你,那是騙人的,不具備任何參考價值。

當我們對一款產品一無所知的時候,通常會根據它的價格來推敲它的品質。尤其是葡萄酒,朋友們來找我們鑑酒的時候往往會認為花大價錢買到的酒一定不差,其實這個觀念並不算錯,1855年的波爾多就是根據酒的售價來把58個梅多克列級莊分成一到五個等級的。

葡萄酒掃碼價背後大揭秘

但問題是,列級莊得到了法律的認證和管理,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葡萄酒分級都有法律依據,而我國葡萄酒的掃碼價和售價卻都是商家自定,不受任何規定的約束,想定多少就定多少啊!

所以無良酒商帶著他們的掃碼價猖獗於市,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讓一瓶一百塊錢的葡萄酒掃出上千元的價格,而只需承擔很小一部分風險,比如說有消費者投訴他的實際售價比起市價來說過高,而這種情況下往往酒商退錢就能解決了。根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一位工作人員的證實,條形碼中的信息包括企業名稱、產品名稱、產品規格、產品型號、產品圖片等信息,唯獨沒有價格,因為價格不具有唯一性,不符合條形碼的屬性。如果出現了價格信息,那都是商家付費給掃碼軟件開通了附加功能,然後自己標註上去的,並不是官方價格。

葡萄酒掃碼價背後大揭秘

我平時和很多白酒運營商和葡萄酒進口商都有所接觸,也聽他們抱怨過,如果酒水上不添加微信掃碼價,經銷商根本不打款提貨,生意就做不下去,因此必須千方百計地找渠道製作掃碼價。一位酒商說:“消費者願意掃價格,我們當然要想辦法把價格標注在裡面,不然消費者對產品會產生誤解。”原來他們的掃碼並沒有價格元素,但後來消費者反應強烈,所以才不得已把價格也標了上去。

而掃碼可以查詢價格的原理非常簡單,只要我們用APP掃描條形碼,就會通過網絡自動連接到該APP的數據庫裡(而非編碼機構的官方數據庫),查詢並讀取到該商品錄入過的相應信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不同軟件掃描相同的條形碼,返回的信息在格式和內容上往往並不相同。通俗地講,這些數據全是人為操縱的,信息怎麼填,價格填多少,完全聽從酒商的吩咐。有一款來自寧夏的葡萄酒,掃碼後卻能顯示“該產品來自美國”。有一款葡萄酒明明產地是懷化,但掃開條形碼以後,卻顯示的是貴州一家養雞廠的名字。

葡萄酒掃碼價背後大揭秘

瞭解這些以後,我相信你會對掃碼價有所警覺了,想要不上當受騙,提升自己的鑑賞水平是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依靠別人為你制定的規則,讓別人牽著鼻子走,走進陷阱裡還渾然不知。想要鑑別一款酒真假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翻閱我們之前的公眾號,我們也會在音頻和視頻裡進行講解。更何況葡萄酒的口感是絕對騙不了人的,只有多喝多品,多做對比並積累經驗,才能在心裡豎起自己對葡萄酒的品鑑標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