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了一本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專著

王學泰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著名中國遊民與流民文化問題研究專家。著有《中國流民》、《幽默中的人世百態》、《燕譚集》、《多夢樓隨筆》、《偷閒雜說》、《水滸與江湖》、《重讀江湖》、《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等著作。

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了一本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專著

2018年1月12日,王學泰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5歲。

王學泰老爺子半生坎坷,年輕時坐過牢,中年以後得以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其個人研究偏重於文學史與文化史的交叉研究,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中國遊民與流民文化問題的研究專家。

學界曾有人將王學泰研究的“遊民文化”,與余英時的“士文化”、吳思的“潛規則”,並稱為“中國當代人文學科的三大發現”。1990年代初,王學泰正式開始探討“遊民文化”。

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了一本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專著

最初,他想寫的是通俗小說與秘密會社之間的關係。研究過程中突然發現,“遊民”恰恰是聯結兩者之間的一座橋樑。“通俗小說的產生源自江湖藝人述寫自身的經歷,這經歷就是遊民的闖蕩。遊民作為個體,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他們需要一個組織化過程,最後組成了秘密會社。”

王學泰認為,中國除了有三教之外,還有一教就是遊民文化。“在大部分中國人的靈魂裡,鬥爭著一個儒家,一個道家,一個土匪。”他呼籲關注遊民文化這個問題,關注才能自覺拋棄遊民文化。譬如,阿Q就是一個遊民,但阿Q精神具有國民性,他身上的一些遊民思想可能在每個人的身上多多少少會有體現。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途徑就是建立公民社會、法治社會,這是中國的前途。

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了一本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專著

王學泰在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古代文化的關係方面著述甚多,在飲食文化方面,有《中國人的飲食世界》和《華夏飲食文化》兩本著作。下面我們來聊聊這本《華夏飲食文化》。

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了一本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專著

王學泰坦言,自己並非美食家,更不以“老饕”自居。那麼,作為遊民文化專家的他,為什麼會寫作有關中國飲食文化的文章呢?

他說,寫作華夏飲食文化的目的在於探求古人生活的真相,飲食文化是飲食與人、人群的關係。所以,書裡討論到的食物、食品加工、烹調、炊器、餐具、餚饌、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等等,都圍繞著它們與人和人群的關係及其產生的社會意義。千百年來華夏飲食文化的發展,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物質上的享受,也增添了人們精神上的享受。

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了一本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專著

文化與飲食本來就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概念,而華夏文明中的飲食在社會發展與歷史進程中又有著獨特的地位。中國精神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治大國若烹小鮮”,大到治國之道,小到人際交往,都和飲食烹飪文化產生著某種微妙的聯繫。

王學泰以歷史的更迭為綱,從飲食文化的矇昧時代談到飲食文化的昌盛時代。先說食物的發展對人類炊具食器和飲食風俗習慣的影響,再談到飲食對於精神和文化的反作用,先秦諸子對飲食文化的思考、菜系的形成與發展、茶與酒的發展和它們的藝術化……在本書中都有體現。

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了一本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專著

最後一章是不同階層人群的飲食生活。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宮廷飲食文化、貴族飲食文化、士大夫飲食文化、市井飲食文化、宗教飲食文化。

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了一本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專著

《華夏飲食文化》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是單純地聊食物的發展歷程或菜品的美味可口,作者以歷史學、哲學、文化學、民俗學的大視角,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對我國飲食文化加以探討。王學泰學識廣博、思路開闊,加之活潑生動的語言,使這本書有別於一般的學術著作,讀來也津津有味。書中洋溢著作者的人文關懷和人生思考,進一步昇華了本書的意義。

先生千古。

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了一本關於中華飲食文化的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