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低谷期下 中國核電如何“走出去”?

——專訪必維國際檢驗集團全球副總裁LaurentKUENY

  導語:作為第三方測試、檢驗、認證及技術諮詢服務機構,必維怎樣深耕中國市場?又將如何幫助中國核電企業“走出去”?

  近兩年,全球核電市場處於低谷期,中國核電也面臨著新建項目“零核准”的尷尬局面。與此同時,中國核電項目和設備想要“走出去”,依然面臨巨大風險。

  除法律法規不同之外,中國核工業還需滿足當地監管機構和業主的需求。如何在海外展現中國企業的良好業績和形象,一個能夠起到橋樑作用的獨立第三方顯得尤為重要。

  即將迎來190週年華誕的必維國際檢驗集團(BureauVeritas,以下簡稱“必維”)創立於1828年,是全球知名的測試、檢驗、認證、技術諮詢服務機構。自1987年必維拓展中國核電業務,至今已經30餘年。

低谷期下 中國核電如何“走出去”?

必維國際檢驗集團全球副總裁LaurentKUENY

  “提升中國核工業自信,這是必維幫助中國走出去所能做到的。”必維國際檢驗集團全球副總裁LaurentKUENY在接受《能源》記者專訪時表示。

  獨立透明對中國核電走出去至關重要

  《能源》:中國核電“走出去”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必維如何幫助中國核電“走出去”?

  Laurent:眾所周知,核電行業有著特別高的技術壁壘和技術要求,本身的技術及質量要求就很高。同時走出去時需要面對的是其他國家,比如英國、保加利亞、阿根廷等,其相應的監管機構所帶來的要求,本身就有一個很大差距。

  對於中國核工業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怎樣通過中國現有的工業實踐來滿足這樣的要求。中國需要給出口目標國一個信心,即中國核電設備、供應鏈滿足監管當局的要求,同時也滿足行業不斷更新的技術要求。

  必維作為第三方可以在其中提供獨立的監督,給核電業界增加信心,來向監管當局、業主等證明中國核電供應鏈可以滿足當地國的各類要求,必維還可以幫助中國完成合格供應商評估。

  當中國走出去時,中國的核電製造企業需要向對方國家的監管當局和審核機構、檢驗機構來展示是否能夠達到該國技術標準要求。必維與國外的監管當局以及業主都有廣泛深入的聯繫。通過必維這樣的獨立第三方機構來完成獨立性的見證,很大程度能夠提升他們的信心,向對方國家監管機構、業主、總包方等來體現中國核電企業的價值和能力。

  《能源》:中國核電企業要如何應對國外監管機構的要求?

  Laurent:以我的個人經驗而言,一是獨立性,二是透明性,對於中國監管當局和主流玩家來說,更好地展現這兩點對“走出去”至關重要。

  從2011年福島事件之後,業界對獨立性與透明性愈發重視,整個核電業界都在這兩點上努力,中國亦然。此前在IAEA和WANO的審查中,中國核工業已有非常好的表現,而更大的挑戰在於“走出去”到另一個國家,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還要完成這種獨立透明的展示就會很難。困難不只是要滿足中國核安全局的監管,還要滿足另一個國家的核安全局還有行業技術要求。對於中國核工業來講,需要緊跟IAEA等機構,保持不斷地交流和溝通。

  舉例來講,明年核工業界將會發佈一個新的全球標準——ISO-19443,這是全球公認的首個對於核電供應鏈的質量體系標準。必維參與了整個標準的起草,建議中國可以作為執行這個標準的先行國之一,來向全球核電業界展示中國是滿足核工業最高要求的國家。這是一箇中國核工業鏈展示能力的機會。

  全球範圍內的項目經驗可實現共享

  《能源》:結合中國核電市場的特點,必維在中國本土化的進程取得了哪些進展?

  Laurent:中國核工業發展與法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之前法國也是從西屋引進了技術,和中國一樣引進技術後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法律法規和體系。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逐漸提高核電技術研發與機組製造實力,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正是代表。

  所以必維在中國的志向和法國一致,均是儘量擴大本土化的團隊來幫助中國核工業。作為被中國核工業認可的一員,必維必須具備一個非常強的本地團隊,才能參與到核工業建設的過程中,必維有信心在中國繼續擴大團隊。

  “華龍一號”方面,必維目前的參與程度涵蓋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項目的焊評、培訓,福清5號機組換熱器檢驗、防城港3號機組主泵檢驗等,既有技術支持,也包括主設備的檢驗。

  《能源》:必維一些國際項目幫助海外核電項目順利進入中國市場,也幫助中國核電落地海外,這其中舉措是否有所不同?

  Laurent:AP1000和EPR技術在中國的落地,體現了美國路線和法國路線引入中國本土化的過程,可以看成一種幫助國外技術到另一個國家的國際項目。

  必維曾幫助西屋和阿海琺進入中國,也幫助俄羅斯供應鏈滿足芬蘭和土耳其的要求。必維擁有全球化的團隊,各個項目之間的經驗可以共享,從全球範圍的項目中得到的經驗反饋,都可以作為下一個項目的有力支持。

  以阿根廷項目為例,必維有非常強的團隊,在阿圖查核電站2號機組建設時,有超過300人同時參與。以上種種經驗,均將助力中國核電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能源》:必維在幫助中國核電“走出去”中,有哪些成功的項目案例?

  Laurent:在幫助中國“走出去”方面,必維擁有非常多的經驗,不僅僅在核電。在電力領域超過5000箇中國客戶實現了“走出去”,超過80%的電力出口項目都有必維的參與,包括水電、風電,火電等其他電力領域。

  核電方面,必維幫助國家核電完成了南非等國的核電監管法規諮詢及當地核電供應鏈情況調研。此外,還執行了出口到英國欣克利角項目的設備檢驗。必維目前也正在和中廣核接洽,將助力其繼續拓展國際市場。

  必維的特色在於“全球化網絡,本土化團隊”,像必維中國有20多名檢驗員熟悉中國核工業監管,質量體系以及工業實踐。同時,必維在英國也有150多個核電專家瞭解英國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工業實踐。而必維所能做的就是作為兩個國家的橋樑從而形成中國核工業和英國監管機構的對話機制,來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

  核電發展放緩下應保持擴張戰略

  《能源》:必維如何保持自身核心競爭力?

  Laurent:基於必維比較廣泛的服務業務,必維儘量保留核心的員工,包括核心的技術,實現內部人員互相調配等。當核電處於低谷期之時,必維可以讓員工去其他的方面執行檢驗、工作或者開展項目,在核電回升時再將這些員工召回。

  在能源體系中,核電依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也在向世界展示核電依然是能源的領導者。除中國之外,必維在其他國家也有著非常多的項目,雖然現在核電發展放緩,但對必維而言,核電方面的戰略依然是擴張的。

  必維未來不僅只聚焦新建項目,還會對在役的400多臺機組,以及燃料運輸的項目方面做得更多。

  《能源》:2018年,必維在業務上有哪些戰略規劃?

  Laurent:中國對於2018年必維的整體核電戰略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也就是說必維的第一要務是幫助中國核工業界,實現中國核電“走出去”。

  必維在2018年將會在全球繼續幫助整個EPR系列相關的全球項目,尤其是英國的HPC項目。同時還將幫助俄羅斯實現一些海外項目,如匈牙利、土耳其、芬蘭。

  此外,必維的全球核電平臺,除了新建核電項目還涉及核燃料運輸、核電在役等領域。而中國、芬蘭、俄羅斯、法國、阿根廷、英國以及土耳其,都是核電平臺成員。《能源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