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又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能源城”、“现代中药城”。



亳花粉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亳花粉又名天花粉,来源于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根。天花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根多粉,洁白如雪,故名天花粉。天花粉主产安徽亳州及河南孟县、温县、武陟一带。亳州所产“亳花粉”,个肥大,色白,粉性足,筋脉少,质佳,是著名的地道药材。亳州除大面积在田间种植外,还习惯将其种在院前屋后,或种在树下,方便其藤蔓攀爬。

亳菊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亳菊花是药用菊科植物。我国药用菊花现有8个产区,长江以南产区的杭白菊、贡菊是以饮用为主,而长江以北产区的滁菊、亳菊、济菊、祁菊、怀菊均以药用为主。目前,在诸多产地所产的药用菊花中,被公认为地道药材的为亳菊、滁菊、贡菊和杭菊,据《中华大辞典》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中药志》称亳菊花、滁菊花在药菊中品质最佳;20世纪中药巨著《中华本草》,也称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苔干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苔干,又称贡莱,产于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沿涡河一带。苔干是一种由莴苣状的植物加工成的半干品蔬菜。外观上散散的一把,绿色的条状,食用前放在水中一泡,如碧玉一般晶莹透亮,吃起来味甘脆爽。由于在清乾隆年间曾作为贡品故又得名为贡菜。周恩来总理曾多次用其招待外宾,因嚼咽时能发出清脆的响声,周总理幽默地称它“响菜”。

红堂鼓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红堂鼓为亳州传统产品,久负盛名。亳州市内小牛市一条街几乎都是生产红堂鼓的作坊,成为制鼓一条街,这里生产的戏曲、军乐、腰鼓以及儿童玩具拨浪鼓等大小用鼓,小的如碗底,大的直径在1.80米以上,均制作优良。亳州红堂鼓工艺讲究,鼓面蒙皮平整,手感舒适,油漆光亮,音质纯正,响亮悦耳,且阴晴天不变音,因其质量上乘,而在海内四方扬名。

苏赵梨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苏赵梨产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杨镇的苏赵庄。苏赵庄地处谯城区的最南端,交通不便,然而却因出产苏赵梨而出名。苏赵梨源于明末,当时,村人为避兵乱而远奔他乡。后有人从西北河套地区带来一棵梨苗栽在村东水塘边,本不以为意,谁知这儿的水土独特,竟然育出了名品--苏赵梨。

  苏赵梨的特点是酥脆可口,甜中带香,果肉纯白,味正多汁,食之无渣,落地即碎。苏赵梨扬名于清道光年间,亳州知州偶然吃了一颗甜脆无核的苏赵梨,觉得天降祥瑞。不敢自擅,遂上献宫廷,自此便称贡梨。

观堂大蒜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大蒜乃百菜之王,在医书上就记载着蒜汁解长沙太守陈登鱼鳖之毒的故事。观堂大蒜,可称蒜中上品。它产于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等沿涡河地段,这里水土适宜,利于大蒜生长。观堂大蒜的独特之处是内在质量好。一般大蒜只能"吃"一水,它却能"吃"三水。所谓"吃"水,指的是将大蒜捣碎,凉水调成蒜汁,馒头蘸而食之,汁干再兑水调之,味道不变,第3次兑水,仍能调成一定的浓度,味道如前。

亳桐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亳州的泡桐历史悠久,明人王廷相赞称:"桐宫桑林古帝都".把亳桐的种植历史推延到商代以前。泡桐主要产区在谯城区和涡阳县义门镇一带。这里的土壤多为黄沙土,透气好,回水快,当地称为夜潮沙,白天地表土被太阳晒得干干的,夜间土壤便能回潮,非常适宜泡桐生长。

  亳州泡桐的特点是面板光洁、瓷实、轻逸、不变形、不虫蛀,宁折而不弯,属于打制家具的上好材料。亳州泡桐不仅为国人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受青睐。近年来,亳州泡桐加工成板材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亳州牡丹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亳州不仅是芍药之乡,而且也是牡丹之乡。此处所植主要为药用,也可作为观赏。药用牡丹主要采集根部丹皮(花也可入药,但以收获丹皮为主)。因其栽培喜温暖、排水好、水位低的肥沃沙质土壤,所以亳州成为药牡丹的主产区。

  亳州丹皮称亳丹皮,其药用价值较高,以条粗长、皮厚、粉性足、香气浓、结晶状物多者为佳,采集时选择3-5年的牡丹,于秋季或春初采挖,除去根须,剖取根皮,晒干,称原丹皮。或刮去外皮,称"刮丹皮"。亳丹皮有镇静、镇痛、催眠、降压、抗菌等作用。

亳紫菀

全国特产博览——亳州市

  紫菀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茎。因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紫菀。

  亳紫菀产于亳州市谯城区和涡阳县义门镇一带,是著名的地道药材。因其土壤气候适宜,以上两地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亳紫菀头大、须根粗、色紫者,医家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