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中国“芯”企业Top30

中国“芯”企业Top30

计算机芯片的制造工序非常复杂,代表了人类最高的工业水平。30多年来,中国历经几次半导体振兴,但在主流芯片市场上,却尚未真正取得一定地位。在全球科技领域范围内,芯片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块待突破的关键领域和阵地。这其中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是难以想象的,从历年来全球半导体并购案例中不难看出,它不只是商业科技领域的战争,更是国与国之间科技力量的角逐。

中国“芯”企业Top30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而美国是最大的芯片制造大国,离开美国的芯片供应,中国许多高科技产业就会陷入瘫痪状态,但离开中国市场,美国的芯片也难寻销路。尽管美国占有主动地位,但中美之间在芯片贸易商已经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而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开打,芯片也成为博弈中最重要的砝码之一。

事实上中国为了占领高科技领域的“芯”制高点,一直在不懈地进行努力,近几年已经逐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全球纯芯片设计公司50强,2009年仅有华为海思一家。而到了2016年,中国入榜公司增长到11家,包括海思、展讯、中兴、大唐、南瑞、华大、锐迪科、瑞芯微、全志科技、澜起科技等。

从2014年国家开放政策,大力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以来,由中国政府支持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公司筹集了大约2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包括中兴通讯和中芯国际在内的20多家中国企业。让中国半导体产业产值自2015年起就呈现出爆发性增长,2018年产值预估将突破6200亿元人民币。

在各方的推动下,中国芯的进步有目共睹。华为海思发布全球首款10纳米技术的AI芯片,以及首款5G商用芯片和终端;另外,华为也顺利地将海思麒麟芯片搭载在各高端机型中,并远征海外欧美市场;国产第三代北斗芯片实现亚米级的定位精度和芯片级安全加密。

现在芯片是我国进口额最高的商品,其价值甚至超过了原油,中美“贸易战”必将促使芯片国产化加速,从而获得更多国家政策扶持。

尽管贸易战可能会是我国推动芯片国产化最好的理由,技术的差距却不是一些优惠政策就能补齐的。在可预见的风险下,中国还是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在业内看来,中国芯片的痛点并不只是研发层面,更多的是来自于与市场的脱节,以及技术快速发展的冲击。从技术上来看,国际最先进的制程技术是10纳米乃至7纳米,我国主流技术只有28纳米,但去年也出现了华为海思10纳米AI芯片。因此技术层面的差距,是可以靠研发缩短的。

于市场方面,国内的自研芯片多数出于自身的配套需求,华为的麒麟用在华为产品上,小米的澎湃用在小米手机上,更不用说北斗芯片、超算芯片这些配套芯片了,就算厂商愿意面向市场,其配套性也难以吸引更多的目光。

中国芯片企业不能仅为制程技术的几纳米而闭门造车,应该紧跟全球芯片潮流,把产品卖出去,才能有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以自身实力应对技术发展的冲击。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全面爆发,寒武纪、地平线、深鉴科技等国内AI芯片领域的初创企业也在资本春风的沐浴下茁壮成长。现在各家针对定制化的芯片改造,将有利于国内芯片企业提前占领特色领域。2015年前后,紫光国际旗下展讯销售5.3亿颗芯片,独占全球手机芯片25%以上的市场,成为继高通与联发科之后的第三大巨头。而在2017年,华为凭借麒麟970成为全球首家智能手机AI芯片独角兽。种种迹象表明,国产芯片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突破,将为中国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中国可穿戴设备、VR、无人机以及物联网等市场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在随着其他高新产业的发展逐渐增大。受芯片产业向亚洲地域转移的影响,替代进口芯片的需求愈加强烈,在国内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中国芯片产业崛起已然势在必得。

就目前产业情况来看,中国芯片顺利完成国产化进程,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是10-15年。而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间节点,是5G通讯的商用,即2020年左右。随着5G的到来,信息数据传输速度的全面提档,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电网、大数据、云计算、消费电子、自动化等新兴行业的应用逐渐上量,也将带来半导体集成电路需求的持续繁荣。


目前5G被认为将是中国自主手机芯片赶超的关键。紫光展锐、华为、小米都在针对5G技术进行相应的研发,并希望实现与5G移动网络的部署同步推向市场。

中国芯想要真正逆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一个是技术差距,另一个是制作水平的薄弱。而芯片研发所需的不断积累和完善的长周期、巨大投入,也是国内许多企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中美贸易战看似为美国的缓兵之计,或可制约中国发展,但在掀开芯片贸易遮羞布的同时,美方的发展弊端也尽显眼前,中国是美国贸易的最大客户,技术对于芯片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芯片更依赖的发展条件是资本,中国拥有广阔的芯片市场,加之政府政策的推动,长远来看中国芯必将反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