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杜甫生前名气不大,生活也非常窘迫,而死后却成为了诗圣?

用户19456725050


杜甫相对被同代人忽略,是主流接受的看法或者至少是尝试解答的谜题。比如五人同登慈恩寺塔,岑参的诗题只提到高适薛据而非“诸公”,这究竟只是岑参个人的势利,还是反映诗圈的某种品评,就很值得探究。又比如樊晃编选杜诗时,说江左流传的杜诗都是相对不重要的作品,真正的大雅之音反而湮没无闻。

不过杜甫生前其实仍然是有知音的,比如说他“曹刘俯仰惭大敌,沈逡巡称小儿”的任华,以及说他“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并为他编选集的樊晃。当然,也不能落下为晚年杜甫提供物质支持的严武。此后,最晚在贞元年间,韩愈就已经为杜诗正名了,距杜甫之死不到三十年。

在杜诗接受史的问题上,我读过最好的文章是吕正惠的《元和诗人与杜甫—兼论元和诗人与六朝诗的关系》。不过吕文只讨论了杜诗在大历年间何以声名不显,并没有说为何在他生前也相对不见提及。对此我有两个猜想。

一是直到天宝时,热衷作诗夸赞当代诗文的现象仍然是特例,后来这种风气完全是被杜甫这个老好人带起来的。尤其像李白这种性格,顶天了写一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而已。

二是杜甫为诗为人的气质与当时诗人圈格格不入。这一点从登慈恩寺塔诗中就能看出。高适想的是“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岑参想的是“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储光羲想的是“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只有“自非旷士怀”的老杜敏锐地预感到“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的剧变。这种恳切与沉痛,在以诗社交的“旷士”那里自然极不招人待见。

顾随曾说,古代诗人能够做到不信神佛而自有担当的,只有陶杜辛三家。其余每每不免求仙问道参禅拜佛,方能摆脱得意时的无聊与失意时的消沉。而盛唐时此风正劲,杜甫的边缘化便顺理成章了。而在“文起八代之衰”的关口上重新发现杜甫,却也正当其宜。


林三土


不请自来哈。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杜甫《梦李白》中的诗句。用来形容他自己,可能更为恰当。

杜甫在当时,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几大原因:

0.他出生得有点晚,在他之前,王维、孟浩然和李白等人的诗名太大了,诗坛的聚光灯已经集中在王维和李白等人身上了。701年,王维和李白诞生,11年后,杜甫呱呱坠地。等他小有名气时,李白和王维已经名满天下了。两人又不是太老,与他同时代而稍早,这就注定了杜甫生前要活在李白等人的阴影之中。


杜甫画乃闻一多所作,此为网友P的李杜图片

0.相对李白和王维等诗人,杜甫个性有欠鲜明。

杜甫是典型的儒生,为人正直,温柔敦厚,太“正常”了,个性不够鲜明,在崇尚个性的盛唐,他自然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仍举李白的例子,杜甫最初关注李白,不是因为诗歌,而是太白狂放的个性,仙人一般风流潇洒。个人较小,口气却极大,一篇《大鹏赋》,征服了半个唐朝。李白两眼窘境有神,目光如电,与寻常的文士不同,还炼丹服药。已有仙气的,还真想做神仙,时人又都信这一套,李白自然容易吸引眼球了。再看杜甫,老实巴交的,年轻时也豪迈过,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他的青春豪情很快过去了。

0.杜甫老爹挂的早,很早就成了孤儿,这影响了他的个性。杜甫很早跟着姑妈生活,据说姑妈因为照顾他,自己的儿子都病死了,杜甫抱愧终身。从小失怙,使得他的性格偏于内向,不太容易引人注目。家境又一般,他缺乏与人交游的物质资本。李白可以几年内花光十几万,而杜甫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用流行的话说,“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当然,不是艺术创作的想象力,而是潇洒狂放、包装自己,吸引世人眼球的想象力。

0.安史之乱后,世人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诗歌文艺,而是国家命运,而杜甫的名篇力作,多半诞生在安史之乱后。

这种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杜甫生前声名不彰。

0.杜甫的诗歌,与李白等典型的盛唐诗歌有别,不太符合唐人的口味。

同时代人殷璠和高仲武,曾分别编选了两部唐诗选——《河岳英灵集》和《中兴间气集》,但是都没有收杜甫的诗歌。其中的一大原因,当是杜诗与典型的唐诗不同。杜诗忧患意识强,“一饭而未尝忘君”,比较关心政治,又偏于内省理性。在想象力、空灵的意境等方面,稍显不足。

那么,为何杜甫能够成为“诗圣”呢?

0.首先是杜诗本身的高度艺术水平。

“你可能欺骗世人一时,可能欺骗有些人一世,但是,绝不可能欺骗永远骗得了所有人。”反过来,人间的真金美玉,可能会埋没一时,甚至埋没一世,但是,很难永远被埋没。杜诗,就是难以被永远埋没的精金美玉!中唐时韩愈开始把李杜并称,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元稹更是有意贬低李白,推崇杜甫备至,认为杜甫集前代诗人之大成。到了宋代,推崇杜诗的人,就更多更普遍了。特别是江西诗派,把杜甫推崇到几乎无以复加的高度。

0.杜甫严谨的诗歌创作态度,是其被尊为诗圣的一大内因。

他写完诗后,会反复诵读,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不厌其烦地打磨自己的作品,使得他的大部分作品经得起推敲,因而更容易被当作典范学习。

所谓圣人,除了天资卓绝外,人生态度端正积极,能够潜心修炼,故而成圣。“诗圣”杜甫,亦不例外。

0.其次,杜甫确实是得风气之先的大诗人,他在几个方面的尝试,都为后人所继承,并得以发扬光大,以致称为范式。

杜诗有奇崛险怪的一面,韩愈孟郊等人沿此路径,形成了韩孟诗派。

杜诗继承乐府诗关注现实的精神,以新题乐府写时事,白居易和元稹等人则继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杜甫的部分诗歌偏理性,爱议论,被苏轼、黄庭坚和王安石等大批诗人继承,并成了宋诗的一大特色。

杜诗描写日常生活,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和表现范围,亦被宋代诗人继承。

0.杜甫比较幸运,身后没多久,就被韩愈和元稹等名家大腕发现、表扬,到了宋代,又被广泛关注,这都很关键。如果杜甫被发现的太迟,或者发现人影响力一般,杜甫的名声就不会传播那么广远,就不会广受关注,作品可能随之散佚。那时,杜甫就很难有机会被称作诗圣了。

北风飕飕的冬天里,码字不易,觉得文章还不错,记得点赞鼓励哈!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风雅正


何为“诗圣”?诗坛圣人也。

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他认为的圣人是三代以上、周公这样的人;后来儒家将孔子尊称为圣人,子夏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到了隋唐时期,臣民称呼皇帝为圣人,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的考虑。

如此说来,“圣”简直是儒家最高的评价标准了,那么,杜甫为何会被称为“诗圣”,他所谓的“圣”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李白的诗歌在当时就得到世人的普遍推崇,可是杜甫的诗坛地位认同要曲折得多,他甚至在《南征》中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杜甫生于712年,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年号先天元年,次年改年号为开元。杜甫成长于盛唐时代,却成熟于盛唐的转折期。他遇到了安史之乱,见证了盛唐的衰落,因此他的诗歌与气势豪迈的盛唐之音又有不同,多了些沉郁顿挫。

他,来的有些迟了。

天宝三载(744年),再次科考落地的杜甫遇到了赐金放还的李白,他们一同游历,同行的还有高适。这就好像一个小粉丝遇到偶像一样,杜甫从此对李白时时牵念,写下了《梦李白二首》等令人断肠的诗篇,对李白的才华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可是李白虽然也有写给杜甫的诗,却从没对杜甫的诗歌水平表示赞赏,只是曾经调侃一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同样的,杜甫先后与高适、王维等人都有酬唱之作,但大家好像都很吝啬对杜甫诗歌的赞美。其实也不难理解,前面说过,杜甫诗歌的确与盛唐气象不同。这大概也是《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国秀集》等这些当时编选盛唐诗歌的诗集都没有杜甫身影的原因吧。

二、笔追清风,心夺造化

目前我们所知,在杜甫生前最推崇杜诗的人是任华,他所作《寄杜拾遗》对杜甫才华极尽夸赞之能事,不知有几分粉丝为爱豆刷榜的水分。

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去世了。樊晃整理的《杜工部小集》序中说“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对杜甫的诗作评价已经相当高了。可惜,“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君之戏题剧论耳”,大多数人对杜甫的“大雅之作”了解并不多,也就不能给予杜甫诗坛地位以更公正的评价。

杜甫诗歌真正被推崇,大概到了中唐时期。

是金子总会发光,经过时间的沉淀,历史的洗涤,杜甫的诗歌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可和推崇,渐渐与李白齐名了。到了贞元十年(794年),元稹诗中有“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均”之语。说明李杜齐名,在当时文坛已经是公共认知了。

盛唐气象不再,经历了离乱的唐人们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的推崇渐渐超过了对李白飘逸豪迈的爱好,于是有了“李杜优劣论”和“扬杜抑李”说。韩愈称杜甫诗文“全美”,认为当时的诗人没有可与杜甫相比拟的了,称赞他“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元稹则直接放言声称李白乐府诗与杜甫比肩,但律诗远不如杜甫,发起了“李杜优劣论”的肇端;到了晚唐顾陶编选《唐诗类选》,在序言中则之间言“杜李”,从此尊杜为第一,李为第二。

三、发于情,止于忠孝,圣于诗

到了宋代,杜甫的诗坛地位再创新高。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评价杜诗“微而婉,正而有礼”,“乃圣贤法言,非特诗人而已”;南宋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称杜甫“圣于诗”。

明代,诗坛领袖陈献章一句“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正式将杜甫推上“诗圣”神坛。

何为“圣”?

首先,圣者,圣贤也。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不仅要“贤”,还要“仁”。

杜甫忠孝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后世文人。苏轼认为杜甫虽然流落饥寒,但“一饭未尝忘君”。更何况,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杜甫始终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坚定志向,即使自己的茅屋已经风雨飘摇,仍然希望能够“大辟天下寒士”,这是怎样坚贞忠义的人格!难怪苏轼认为他“发于情而止于忠孝”,古今诗人以“杜子美为首”。

其次,圣者,非凡也。俗话说“文人相轻”,如果没有足够的艺术成就,杜甫如何能征服古今文人?

杜甫曾在《进三大礼赋表》中对自己的诗文风格自述说“臣之述作……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沉郁顿挫”正是杜甫诗的风格,经历了盛唐转衰,记录了国难家难,感伤生民流离,那些痛苦随笔端浓墨凝固在纸上,化不开的是诗人的心绪。他的诗又被成为“诗史”。

杜甫在律诗艺术上的成就也极为高超。盛唐的律诗形式虽已经基本定型,但在实际创作中,诗人们仍然在不断探索。杜甫在创作律诗时精密严格的规范推动了律诗的成熟。他自称“晚节渐于诗律细”,像“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样刻意颠倒词序的创作又带给律诗不一样的趣味。

四、结语

千年来,“诗圣”杜甫影响了无数人。

文天祥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所以在狱中,他作了200首《集杜诗》,以此为精神寄托;叶嘉莹先生也说“书生报国因合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时代造就了杜甫,时代成就了杜甫。

我们而今再看杜甫,在诗歌之外,看到的还有“诗圣”的精神。


小满国学


人在当世出名与否,除了自身具备过人的才华,特殊贡献,社会影响力,还与他交往的圈子有关。

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到洛阳应试不第,后北游齐鲁。在第二年即写下《望岳》一诗。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作中最早的一首。题咏泰山的诗作不少,但历代大家皆推崇杜甫这首诗为歌咏泰山的巅峰之作。此诗显示了杜甫年青时即具备的惊人的创作才能,更充分表达了他异于凡人的理想抱负。

杜甫一生追求的虽说是“忠君”思想和“仁孝”儒学,但命运这玩意儿却偏偏没能誊顾他。杜甫为了求得权贵赏识,为了谋到一官半职(对他其实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曾困守长安十年之久,历经多少苦难折磨。据说有一段时间,杜甫还靠采草药摆地摊度日。几经折腾,后来虽也谋得过一官半职,但品次极低,加上战乱频繁,真的没有过几天舒心安稳的日子。

杜甫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正是他久经磨难,才深知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社会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杜甫社会经历丰富,社会认知深刻,写作技巧高明,于是写出了《兵车行》、《三吏》和《三别》等表现了当时深刻社会现实的千古佳作。

杜甫社会地位不高,故结交的人相对来说对他的社会影响帮助不大。古时的传媒不象现代社会这么发达,那时诗人的作品多局限于王公贵族、士大夫、社会官员和文人雅士之间交流传阅,好的作品自然优先入选官方记述中。当然那些所谓的好作品除了为当朝歌功颂德,就是文人诗友间的唱酬之作或吟风弄月之类。对于杜甫多以描述批判社会现实的东西,实在不合上风口味,自然就算有识货的权贵或普通官员也不敢去加以赏识。这些极不利于他在当时诗名的传扬。

在同行来看,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算是前辈。李白的诗漂逸潇洒,在当时文人看来很有独特个性,很让他们欣赏。大诗人加大官僚贺知章就用“谪仙人”来称呼李白。李白与杜甫有过三次交往,李白不会不知杜甫写诗的本事和抱负,但二人风格不同、个性迥异。再说李白心想自己已名扬天下了,老杜写诗如此了得,还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他又如此靠拢亲近我,不会有别的企图吧?李白似乎觉得老杜有“蹭名”的嫌疑,于是故意保持着距离。不难理解,李白写的有关杜甫的诗仅三首有可靠依据,分别是《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甫》和《戏赠杜甫》。而杜甫写给李白的有十四首之多,如《梦李白二首》、《昔游》、《遣怀》等。在李白的眼里,杜甫是后辈,其才华确实很高,但你太寒酸,于我何益?不象孟浩然、汪伦之流,小孟虽然有诗名,但不至威胁到我的首尊地位,而且小孟比你条件好,至少我可以在他那里蹭些酒喝呀。这也许就是彼时文坛的难启之言吧。

当然,杜甫有许多佳作都是在“安史之乱”后大量创作的。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大家都疲于奔命,谁还有闲情逸致来品读诗坛大腕的佳作呢?叛乱平定后,杜甫于五十岁时到成都定居,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安定自在。这期间的诗歌风格也变得悠闲恬淡。最后用“天地一沙鸥”为自己的一生作总结。

终其一生,杜甫有深沉的爱国情怀,也有博大的忧国忧民情怀。他为追求温饱,不得不四处巅沛流离;他一生所遇到的苦难,不得不用手中的笔饱含浓情去记录;他生逢的时代多劫难,他不得不用自己卑微瘦弱的身体去面对;他生活的艰辛和生活的圈子限制了他的诗名在当世的传扬。虽然韩、柳为杜甫的诗名提升有后伯乐之功,但诗人的作品本身必须要有过硬的质量水平才行。在杜甫同时代就声名远播的许多诗人,在杜甫被“发掘”后,他们的名气都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有句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错,杜甫因其诗歌艺术的卓越成就和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将会随历史的不断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


长路漫漫6364936899


不是杜甫一死,马上就名声大噪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误猜

说白了,那都是想当然耳!杜甫死于大历五年即公元775年,这时候,杜甫他们一家比杜甫活着的时候更加困难,地位更加籍籍无名。


杜甫的两个儿子都没有什么功名。大约过了四十余年之后,元和十三年(公元813)著名诗人元稹应杜甫的孙子杜嗣业的要求,写了一篇《墓志铭》,从此,杜甫开始在元白这个诗人的圈子里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杜甫也不仅仅是有元白这些著名诗人的宣传,就立即名声大噪起来的。


就在元白之前,有位叫樊晃的润州刺史就曾经出版过杜甫的诗选,这个诗选大约有二百余首诗,这个杜甫的诗选,可能是杜甫诗歌史上最早的单行本的《杜甫诗选》。这个诗选会不会有什么社会影响?应该说,也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但是樊晃的一篇序言流传下来了。可贵的是樊晃在这个序言里,对杜甫诗歌的评价非常不同凡响,他说,他也听说过杜甫的一些诗,但是不知道杜甫居然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据我们推测,樊晃的小序大约写于唐德宗时期,那么,他说杜甫“当今一人”,也是合理的,毕竟他应该与杜甫称得上同时代人。而“当今一人而已”就是当代第一的意思,这么说樊晃对杜甫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在杜甫并不是“名人”的情况下,可以称之为巨眼了。不过,樊晃不是文化名人,所以,他的评价,也不会引起当时的重视。


唐宪宗时代的韩愈也是极力推重杜甫诗歌的著名诗人,加上稍后有元稹白居易等人对杜甫的推崇,按我们今天人的想象,好像杜甫毫无疑问应该非常出名了吧?中国著名学者《杜甫传》的作者冯至先生是怎么评价的呢?他说,好像没有那样有影响,顶多就是韩愈,元稹,白居易他们周围的朋友对杜甫有一些了解罢了。冯至先生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对杜甫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原因之分析是有一定错误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名人的推荐就会成功?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像韩愈,元稹,白居易他们推荐的诗人,不只是杜甫一人,为什么杜甫的名气越来越大,而其他人绝大部分默默无闻了?

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也是令许多学者所探讨和研究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就以杜甫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一个人出名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性,但绝对是一个必然性。杜甫的出名就属于后者。这就是说,什么是出名的必然性?

就诗人来说,你的诗歌作品一定要成为杰出作品,这就是必然性。我在《杜甫的马诗与唐代画马》一书就谈到这一点。我说“杜甫不是现实的著名诗人,但他是事实上的著名诗人”。


这就是说,你的杰出诗篇,由于种种原因不显名于当代没有关系,但是你的诗篇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很重要。杜甫的诗,恰恰就是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伟大诗篇。前面我们举例樊晃对杜甫的评价,就是证明之一。

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杜甫诗歌的艺术性是很高的,他是唐代诗歌律诗艺术的代表人物,仅此就已经不得了。


其次是杜甫作品中有大量写实的现实主义内容的作品。古代的阅读选择据我个人的看法,与今天没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伟大严肃的作品,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拥有广泛读者群体的,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读者,他们喜欢的是“吟风弄月”一类的作品。如果按照这个阅读基本选择,那么杜甫在韩愈元稹和白居易的推动下,杜甫的命运不会好到什么程度的。

但是,杜甫忠于现实,这个时候,现实也需要忠于杜甫了。因为,唐代社会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天宝盛世之后,一直处于走下坡路的状态,全社会陷入了非常失落的怀旧心理的一种思潮之中。从普通老百姓到高级知识分子,无不对贞观开元时代充满向往和回忆。晚唐时代的大量笔记文学,例如《明皇杂录》,《酉阳杂谈》等著作都是这种思潮的产物。因此,杜甫的诗歌已经开始悄悄在社会上流传。例如,官方一点信息都没有的杜甫这个名字,却在《唐朝名画录》,《明皇杂录》,《云溪友议》,《历代名画记》等私人著作之中频繁出现。我们据此推测,杜甫的诗歌已经受到上层知识分子的关注了,因为,这些著作的作者,都是进士出身的学者。晚唐后期的一些著名诗人,例如刘禹锡,杜牧也对杜甫评价很高,这就为五代,宋代诗人高度评价杜甫,奠定了良好的历史文化基础。杜甫被明代学者王嗣世称为“诗圣”至今没有改变,说明杜甫是实实在在经得历史检验的伟大诗人,是历史选择了杜甫成为“诗圣”,也是杜甫具有诗圣的品质,这是名副其实的荣誉,也是名副其实的伟大创造。


千千千里马


当时的杜甫就相当于现在的愤青。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前仕途不顺。李林甫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杜甫的仕途和李林甫有没有关系不知道,反正李林甫不喜欢杜甫这样的愤青是肯定的。

后来唐朝陷入了安史之乱,杜甫也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战争时期谁还顾的上欣赏文采,逃命才是真的,那时候杜甫不出名跟当时的环境有关。


一号风手


不是杜甫生不逢时,只能说杜甫不具备成为一名优秀政治家的潜质,却怀有大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再加上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目睹了低层人民在动乱中的种种苦难和不幸,自身抱负的不得志,再融入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困苦,铸就了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之所以身后名显,是因为他描写的唐朝安史之乱的诗歌真实再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哀民哀己的情怀。后人从他的诗中,不仅看到杜甫自身的伟大抱负和人生种种不幸,也看到人民在国家时的苦难和不幸,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深得后世尊敬,诗名曰显,被尊称为诗圣。


幽松客


古今中外死后成名的大人物不可胜数,身前留诗,死后成名不也是一种功德圆满吗?一个人的名与不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给后世留下什么,你的东西是否能成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经典,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显然杜甫做到了,所以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它本人被誉为诗圣是名至实归的,是不容丝毫争议和辩驳的。自古文人多磨难。磨难在一般人眼里是一种不幸或是一种灾难,但在有些人眼里恰恰是一种财富,没有对底层穷困潦倒生活的体验和经历就写不出那么多忧国忧民感愤世俗的优美诗篇,就更不会流传千古,这从某种意义上讲难道不是一种财富吗?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那些流芳千古称霸世界的文学大家或童年或青壮年时期他们都或多或少遭遇过不幸和挫折,不是食不果腹就是频换工种,基本处于贫寒交加的温饱线上,正因为这样才会酝酿出震惊世界的文学精品,才会成为一代无可替代个无可超越的文学巨匠。杜甫是、苏东坡是、王安石是……高尔基是、托尔斯泰是……与杜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白,一生放浪形骸,云游天下,与酒为伴,斗酒留诗,就其留世之诗的总体厚度和内涵与杜甫相比是有差距的,史学研究的价值不是很高,在这一点上是不及杜甫的。



冀之笔


对杜甫的评价,为何杜甫死后的评价比他活着的时候高?

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所写之诗衔接了盛唐至中唐的过度时期,从他个人经历乃至国家大义无一不体现出杜甫对人生抱负的变化和一颗忠君忧国的执念。杜甫所写之诗包含着生动的形象和热切的情怀,更有担忧的愁绪,展现了这个过渡时期的重大的变化。

  杜甫因此被称为是诗圣,和李白合称为李杜,而他所写之诗更是给后人还有留下深远的影响,因此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对战乱中的百姓尤其同情,一直对黑暗腐朽的政治风气给予批判,他甚至愿意为了改变这个现象而牺牲自己,故其诗一直贯通忧国忧民的主线,可见其伟大之处。

  杜甫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很是热爱,他前期所作之诗皆是他伟大的抱负和对大好河山的描绘,他十分嫉恶如仇,热爱人民,所以他诗歌的穿凿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代著名诗人对杜甫的评价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虽然杜甫在他生前并未受到很大的重视,其诗也未得到很好的推广,但是他却在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也因此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风格。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是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可见杜甫所影响的程度之深,在我国历史上村存留的影响之大。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中创作诗歌作品达三千多首,至今流传作品有一千四百多首,其作品风格独特,且注重吸收各家之长,坚持独特的批判精神,致使其作品深受后人的追捧,其思想也影响着后代众人。

  杜甫因此被尊称为一代诗宗,其雅号为诗圣,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之高,所有的成就之深。杜甫创作诗歌的时候十分注重将所见所闻和社会现实两者相结合,这样不仅反映社会现状还可以以此寄托他的情感,批判不公的社会讽刺统治者的腐朽之举。

  杜甫所写之诗很大程度上不只是在客观的叙述事件,而是在用诗去写历史,他的诗体大部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将历史重现在读者的眼前,也将那个时代受到战乱和腐败统治毒害的现状披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杜甫能有诗圣这一雅号,不止因为其涉猎题材之宽,还在于他能够很好的将律诗运用的如此自如,将这样的诗体运用于无形,甚是有才能。杜甫甚能驾驭各种形式的诗歌,他能将社会万象及人民的生活描绘的十分生动,他的诗歌中所隐含的不仅是批判和同情,也有很多他被压抑的情怀和抑郁的情感,但这依旧不影响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斌格谦


“圣”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精通一事,对某门学问、技艺有特高成就的人;二是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人。

从这两点来看杜甫都达到了这一境界:杜甫诗风稳重朴素,深刻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风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思想性极高,一是对人民的深刻同情;二是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三是对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怀有强烈的憎恨;四是对生活和大自然饱涵着热爱。一个诗人的思想内涵要同时包括这四个方面很少。他的诗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一是善于对现实生活做典型的艺术概括;二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三是善于捕捉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状态的细节;四是诗歌深沉跌宕,语气音节抑扬顿挫。一个诗人要掌握如此的艺术技巧非得经过千锤百炼。

同时,杜甫一生清贫,不向权贵低头,一心关注民间疾苦,符合儒家的精神追求,因此历代统治者和文人骚客都尊敬他、宣扬他,因此杜甫被大家称为“诗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