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血糖波動是糖尿病大敵,控血糖要識別3種變化規律

糖尿病患者的代謝紊亂特點主要有3個方面,表現為長期慢性高血糖、短期血糖波動、低血糖發作。以往,由於認識不足,關注的重點是持續高血糖的危害。近年來,隨著研究深入,血糖波動和低血糖發作對併發症的影響,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血糖波動是糖尿病大敵,控血糖要識別3種變化規律

血糖波動包括每天內的血糖波動和幾天間的血糖波動,主要原因是未經合理處理的高血糖和治療不當導致的低血糖。由於飲食結構的不同,國人,特別是北方人,一日三餐多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這種進食習慣,更多是對餐後血糖帶來影響。所以,國人糖尿病患者,甚至有些沒更新知識的大夫,都只把餐後血糖視為控制血糖的關注焦點。

血糖水平,在正常人會維持在一個相對狹窄的範圍內,進餐對血糖升高幅度和高糖持續時間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血糖波動就成為病程演變和治療控制的重點。有3種特殊的血糖波動,分別為黎明現象、黃昏現象、蘇木傑現象,雖然都表現為血糖升高,但背後的原因是不同的。如果不清楚這些,只是看著在家測得的血糖值來加減藥量,常會使病情加重並帶來併發症。

血糖波動是糖尿病大敵,控血糖要識別3種變化規律

要弄清血糖波動現象,我們先看看血糖背後的調節激素吧。體內與血糖調節相關的激素,可以分為兩大陣營,降糖激素和升糖激素。降糖的主力是胰島素,升糖激素部隊的陣勢有點大,這包括了胰高血糖素、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甲狀腺素等。瞧瞧,胰島素是以一當六。在胰島素抵抗力不足的時候,血糖防線就很快失防啦。

血糖波動是糖尿病大敵,控血糖要識別3種變化規律

生理機能正常狀態下,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時,降糖的胰島素分泌也隨著增加;升糖的激素分泌減少時,胰島素分泌也跟著減少。升糖的和降糖的打個平手,雙方勢均力敵,血糖就維持在正常水平,這也代表著體內激素水平處在和諧狀態。

但是,人體的激素分泌是有節律變化的,升糖激素在一天內有兩個分泌高峰,第一波從凌晨3點開始分泌增加,6點到8點達到高峰,把一天內所需要65%的活兒先幹了;歇一會兒,下午4點開始第二波,傍晚7點時達到第二個分泌高峰,把餘下的35%的任務完成。這樣呢,血糖水平就跟著出現早晨的空腹血糖升高以及傍晚的晚飯前後血糖升高,這就是特殊現象裡的前兩個,黎明現象與黃昏現象。

血糖波動是糖尿病大敵,控血糖要識別3種變化規律

第3個特殊現象是上世紀30年代由叫蘇木傑的學者發現的,稱為蘇木傑現象,是指胰島素用量過大後,導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穩定,甚至是不降反升,這時,如果適當減少胰島素用量,患者血糖水平卻可能下降,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低血糖後出現的血糖反跳。蘇木傑現象常在夜間出現低血糖,但清晨空腹血糖明顯升高,這主要是由降糖藥物使用過量、晚餐進食量不足、晚飯後活動量過大等因素導致的,是機體為了自身保護而發揮的負反饋調節,是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帶來的結果。

血糖波動是糖尿病大敵,控血糖要識別3種變化規律

問題講清了,如何破?首先是判斷清晨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具體做法是從夜間12點開始,每隔2小時測1次血糖,如果夜間的血糖值都在3.9mmol/L以上,清晨更高,則為黎明現象;如果夜間發生過低於3.9mmol/L的情況,然後有反跳,則為蘇木傑現象;如果只是在午飯幾小時後出現血糖升高,那就黃昏現象。

對於不同情況的血糖升高,要採用不同的控制策略。黎明現象發生,採用口服藥控糖的患者,可選擇在睡前口服二甲雙胍0.5到1.0克,或睡前服賽庚啶,以抑制糖皮質激素分泌;採用胰島素治療的,可以在睡前加用中效胰島素,或是適當增加晚餐前預混胰島素的用量,但要在睡前適量加餐,以防低血糖發生;用胰島素泵治療的則可適當調高黎明前後的輸注率。

血糖波動是糖尿病大敵,控血糖要識別3種變化規律

對黃昏現象的應對,一種是把午餐分兩次吃,並注意午休和下午的適當活動;另一種辦法是午餐前加服0,5克二甲雙胍;使用胰島素治療的可以在午餐前注射短效或中效胰島素;用胰島素泵的,可把午後段基礎率適當調高。或是將晚餐前短效胰島素提前1到2小時注射。

血糖波動是糖尿病大敵,控血糖要識別3種變化規律

對蘇木傑現象的應對,一是睡前適當加餐,二是減少晚餐前口服藥或胰島素的用量。會不會覺得很麻煩?嗯,是這樣的,糖尿病近期的研究都闡明,只有減少血糖波動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腎病等微血管病變的發生率。如果不是精細地控制血糖,隨意使用藥物,帶來低血糖,不僅使長期控制成果毀掉,還會影響大腦能量供應,導致自主神經代償性反應和缺糖性腦損害,反覆波動可損害自主神經功能,最終導致胰島功能衰竭,誘發房顫、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絞痛甚至心梗。行文至此,不禁想到,那些文化程度較低或年齡大的糖尿病患者,只靠自己能打理得了這一切嗎?家有糖尿病患者,還是想點辦法,通過記錄和提醒,幫助幫助他們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