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周德文:“溫州模式”的見證者 35年經歷經濟起伏

周德文:“溫州模式”的見證者 35年經歷經濟起伏

當年的周德文乘車自費下鄉調研。 受訪者供圖

周德文:“温州模式”的见证者 35年经历经济起伏

周德文

芳華語錄

★“這也許是區域經濟一種獨特的道路,蘊藏著無限生機,應該是我搞理論研究經濟探索的最好土壤。”

★“我堅持寫我看到的繁榮,我要為溫州經濟的活力鼓與呼。”

改革開放40年,改變了中國,更改變了浙江,太多的奇蹟發生在浙江大地上——中國第一個私營經濟試驗區在浙江誕生,第一個小商品市場在浙江成型,第一個民主懇談會在浙江召開……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浙江率先嶄露頭角,帶著時代的印記,創造了不凡成就。這期間,推進這些“第一”的青年不能忽視,回想當年風華正茂,銳意進取、破冰前行。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在又一個五四青年節到來的今天,我們走近他們,一起盤點浙江這40年,是為了更好地珍惜今天,也是為了讓明天更美好……

中國經濟看浙江,浙江經濟看溫州。溫州創造了多少經濟現象、經濟奇蹟不好統計,但“溫州模式”一直被討論、被注視,多次因為靈活而成為先行者,成為兄弟城市學習的對象。

著名經濟學家、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終身名譽會長周德文初到溫州時,還是二十出頭的小年輕,這位“溫州模式”的見證者,每每談起這個模式都覺得“充滿力氣”,他說:“正是溫州的這種活力,讓我選擇留在溫州,觀察溫州。”此後的35年,他穿梭於商海,見證了溫州經濟的起伏。

獨特經濟環境吸引年輕學子

熟悉溫州的人會說:溫州,地方不大,名氣不少。

改革開放之前,溫州的名氣是“亂”。

溫州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從古至今的特點就是資源少,“人口最多,人均耕地最少。”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楊軼清說。

有數據顯示,1978年溫州市的工農業總產值僅為25億元,財政收入1.3億元,農民年人均收入113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3元)。“僅靠種地無法養家餬口,窮怕了的溫州人悄悄拾起祖業。”楊軼清說。鞋、紐扣、線圈、低壓電器、補鞋、彈棉花,走街串巷地收破爛,正是溫商的啟幕階段。

改革開放之後,溫州的名氣是“活”。

1983年夏天,22歲的江山小夥周德文和400多個年輕人一同來到溫州,他們都是當年畢業分配到溫州的大學生。騎著借來的自行車,周德文在溫州城區轉了一圈又一圈:不一樣,這裡的經濟和課本上學到的不一樣。

“溫州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家庭工廠就是起點。”周德文回憶,“一臺機器、兩三個人,家家戶戶就這樣辦起工廠。”

日後成為大集團的一些企業也在那時萌芽生根:康奈集團1980年還是紅象皮鞋作坊,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還在走著“尋常路”,正泰集團到了1984年才以永精開關廠的名字成立。這一切都讓周德文感到無比新鮮,“這也許是區域經濟一種獨特的道路,蘊藏著無限生機,應該是我搞理論研究經濟探索的最好土壤。”

走街串巷深挖“溫州模式”

學校裡學的是“計劃經濟”,眼下看到的卻是“市場活力”,周德文展開對這個“溫州現象”的研究。

“那時,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年輕人,著迷於這種課本外的經濟形式。”那是1984年,周德文組織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經濟理論工作者及青年企業家,創辦了溫州青年經濟與管理科學協會,他們利用業餘時間,深入農村、工廠調研,撰寫論文。在周德文看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家庭工廠迅速走向聯合,出現了資本、勞動的分工合作,這也是股份合作制的雛形,這種最早出現在家族內部的股份合作,也是日後溫州家族企業的雛形。

這些由市場自發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經濟模式,在農民手中誕生了,這讓青年學者們覺得欣喜。他們記錄、探討、總結,最多的時候100多名會員在全國發表了130多篇論文。

“都是關於溫州經濟的,包括致富典型、模式等,這些文章引起了省內外的關注。”周德文說。

1985年,《解放日報》記者循著這些線索到了溫州,周德文帶著記者看溫州正在興起的家庭工業、個體私營經濟,提供了大量的調研材料,才有了《鄉鎮企業看蘇南、家庭工業看浙南,溫州33萬人從事家庭工業》的報道。“當時,《解放日報》稱溫州農村家庭工業的發展道路,是廣大農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溫州模式,還配發評論員文章《溫州啟示》,為後來的私營經濟試驗區建立打開了輿論面。”

為溫州經濟的活力鼓與呼

然而當時,針對個體、私營經濟是否資本主義的爭論一直都在,周德文又一再宣揚“溫州模式”,有人來找周德文,希望他低調一點,當年一起進行研究的同路人也有不少退出。談及此,周德文突然身體前傾,“我堅持寫我看到的繁榮,我要為溫州經濟的活力鼓與呼。”

時任溫州市委書記的董朝才在溫州調研了很多地方,包括國有企業、私營企業。1986年5月,董朝才在溫州市委常委會議、溫州市三級幹部動員大會上做了工作報告,強調國有、集體、個體要一起上,對所有經濟形式都支持。

1987年2月,中央文件正式宣佈了溫州成為私營經濟試驗區,這意味著溫州突破了計劃經濟的藩籬,幾十萬的溫州家庭工業者“名正言順”了。

有段時間,董朝才幾乎每個週日都會把周德文這個小老鄉接到家裡吃飯,一起討論溫州的經濟,周德文會把調研看到的情況盡數講給董朝才,供他分析研究。

溫州模式的發揚離不開“人和”

對於“溫州模式”的產生,楊軼清認為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他說,這其中,溫州幹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楊軼清的印象中,溫州的幹部一直務實、開明且理性。董朝才也是以思想超前、支持新事物出名的。在他的支持和保護下,催生了溫州一系列領全國風氣之先的首創。

周德文說,董朝才有一段話至今讓他震撼。董朝才曾說:溫州這樣一個沒有任何資源、沒有國家投資、耕地少、交通差的貧窮的地方,只有改革、只有調動老百姓的創業熱情、只有大力發展個私經濟,才能殺出一條血路,才能走出一條區域經濟的發展道路來。

正是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讓“溫州模式”得以繼續。

溫州模式已走到頭?會再騰飛

1992年是轉機之年。有一件事,周德文此後在很多場合都提及過。

一個溫州工廠的老闆,在北京開往瀋陽的列車上,聽到了廣播中播放的鄧小平南方講話,當場就喊“我要發財了”,還叫列車員把餐車推過來,“要請全車廂的人吃東西。”

那段時間,周德文也深切感受到了這種“甦醒”,他和一些研究溫州經濟現象的學者一起,配合政府做制度建設。“引導企業走向現代企業制度,參照西方股份制形式,制定了股份合作制企業章程等規範性材料。”

數據顯示,從1986年到1996年,溫州國民生產總值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率,其中,最低的1989年為10.5%,最高的1993年為42%。同期全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最高的1992年也僅為14.2%。

此後的溫州經濟一路飛奔。

經歷過高潮,自然也有平坡和低谷。2007年、2008年,溫州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生產、銷售等困難,甚至有人懷疑“溫州模式”已走到盡頭。周德文卻堅定地認為,雖然溫州經濟的發展處於轉型陣痛期,但聰明的溫州人會讓溫州經濟再次騰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