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從鼎的發展歷程看,原來鼎還有這麼大的學問

從鼎的發展歷程看,原來鼎還有這麼大的學問

鼎最早為陶土燒製而成的用於燒煮食物的炊器,相當於現在的鍋。在舊石器時代,人類正處於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還比較差,當時獲取食物的方法主要是靠採集和漁獵開始的時候仍然沿襲動物的習性,吃的食物都是生的,在學會用火以後,就開始吃熟的食物。但當時僅僅知道將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還不知道使用炊器。

大約到距今1萬年左右的時候,原始農業開始出現。農業種植的是五穀雜糧,既不能生吃,也不能直接在火上燒烤。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適應糧食炊煮、盛儲需要的陶器也就產生了。整個新石器時代用於燒煮食物的主要炊器都是鼎。

鼎的基本形制就是底部有三個實心的足,上承盛水的腹部,有的口部還有蓋。根據鼎腹的不同,又可將鼎分為罐形鼎、釜形鼎、盆形鼎、缽形鼎等。不僅不同新石器時代文化,鼎的形制不同,同一文化不同時期鼎的形制也有變化,如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主要是鑿形足鼎,有的足上還有刻畫;到了龍山文化時期,則發展為鬼臉足鼎,鼎腹作盆形,鼎足為外弧的三角形,中間有一條突出的上面帶有紋飾的附加堆紋,上端兩側各有一個圓孔,似“鬼臉”。這種鬼臉足鼎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陶鬲開始出現。到了夏商周時期,作為炊器,陶鼎被陶鬲所取代。鬲的形制與鼎大致相同,但鼎為實足,而鬲則為空心的袋足。與鼎相比,鬲的受火面積明顯加大,這樣就縮短了燒火的時間,因此,以鬲取代鼎是一大進步。

商周時期,作為實用炊器的陶鼎已經基本消失,代之而起是青銅鼎。

青銅鼎多為圓形三足,也有方形四足者,一般都有雙耳,主要流行於商周至兩漢時期。唐代以後,多作為廟宇、祠堂、墓葬前的祭器,明清時稱香爐。方形鼎的腹部作長方形或方形,流行時間較短,主要是商至西周。著名的方形銅鼎除出土於殷墟商王陵墓中我國目前所發現的青銅器中重量最大的司母戊鼎外,還有鄭州商城外出土的兩件杜嶺方鼎,兩件方鼎的形制、紋商飾基本相同,周身飾饕餮紋和乳釘紋。其中較大的一件高1米,重86公斤;較小的一件高0.87米,重64公斤,為商代前期的重器。湖南寧鄉出土的人面紋方鼎,其時代為商代後期,四面均鑄有浮雕的人面,給人以恐怖怪異之感。

圓鼎是最為流行的鼎的形制,變化較大,商代的時候多有複雜的紋飾,以後逐漸簡單,西周時期銘文大量出現,如銘文最長的毛公鼎,字數達49個。商周時期銅鼎已由炊器演變為禮器。商周特別是西周時期實行的是禮制,這種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等級制度,只有達到一定的身份等級才可以使用銅禮器,一般的老百姓則不能使用銅禮器,即所謂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禮制在喪葬制度上的突出反映就是實行用鼎制度,或稱“列鼎制度”。據史籍記載,當時用鼎的數目因其身份的高低而不同,大致可分為五個等級:

九鼎為最高等級,天子所用,鼎內盛的是牛、羊、豬、魚、臘(乾肉)、腸胃、膚(肉皮)、鮮魚、鮮臘,稱“大牢”;

七鼎為次一等級,卿大夫一級所用,鼎內盛的是牛、羊、豬、魚、臘、腸胃、膚,也稱“大牢”;

再其次為五鼎,為大夫一級所使用,鼎內盛的是羊、豬、魚、臘、腸胃,稱“少牢”;

第四等級為三鼎,鼎內盛的是羊、豬、魚,也稱“少牢”,為士一級在特定場下使用;

最低等級為一鼎,為土一級使用,鼎內盛的是豚,即小豬。

列鼎一般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降低,基本上都是圓形。列鼎為單數排列,與盛糧食的簋配合使用,簋均為雙數,四簋配五鼎,六簋配七鼎,八簋配九鼎。列鼎的使用不僅是在祭祀的時候,考古上更多的反映在墓葬中。

西周的時候基本上是按照這一制度執行的。東周時期,隨著周王室權利的削弱,傳統的禮樂制度遭到破壞,“禮崩樂壞”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超越自己身份使用青銅禮器的現象普遍存在,許多諸侯王使用原來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的九鼎,而一些沒有經濟實力製作青銅禮器的則使用仿銅的陶禮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