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膠東歷史:朱元璋為何要把“膠水縣”升級為“平度州”

“平度”這個地名,很早就在膠東半島出現。

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早在西漢時期,東萊郡治下就已經有個平度縣。只不過當時的平度縣,管轄區域主要是現在的新河、灰埠一帶,如今的平度城區周邊,則屬於鬱秩縣的地界。

膠東歷史:朱元璋為何要把“膠水縣”升級為“平度州”

到了東漢時期,“平度縣”廢除,“平度”這個地名就此在膠東歷史上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從隋唐到金元,膠水縣是這片區域的正式名稱。一直到了明初,“平度”作為區劃名稱,才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平度”這個名字不僅重回使用,而且還升了一級,從原來的膠水縣,變成了平度州。(知縣通常為正七品,而知州為從五品,嚴格來說,官品高了一級半)
關於膠水改名平度並升級的經過,《明太祖實錄》中有記載:“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升山東萊州府膠水縣為平度州,以濰州為濰縣,並昌邑縣隸之。”

膠東歷史:朱元璋為何要把“膠水縣”升級為“平度州”

換回古代名稱,應該還比較好理解,但從縣升級為州,其中有何緣故就不太好猜測,因為《明史》和《平度州志》中都沒有詳細的記載,只能結合其他史料進行推測。
在明初,膠東半島的區劃多有調整,升級的情況也並不少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萊州和登州由州升為府。

與平度不同,登萊升級的原因,明實錄中有直接記載:“上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府治、增兵衛,不足以鎮之。”也就是說,登萊是沿海戰略要地,因此升級為府。
平度是否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由縣升州呢?從地理位置上,應該並非如此。登萊兩州皆濱海,而平度州則地處內陸,升級與加強海防的關係並不大。

膠東歷史:朱元璋為何要把“膠水縣”升級為“平度州”

通常來說,前後發生的事件,大多互相有所關聯,平度升級是否與之前某一件事有關呢?比如說後來的膠州升為直隸州,是因為青島開埠和膠濟鐵路修建的影響。那麼,在洪武二十二年之前,沒有什麼大的歷史事件與平度升級有關呢?查詢明史,並沒有找到有說服力的記載。

對比來看,筆者認為,“平度州”設立的初衷有可能與明廷的地方平衡策略有關。

在當時,萊州府轄下共有七個縣,除了附郭的掖縣之外,剩下州縣當中,當屬濰州(有東萊首邑之稱)最強。在明代之前,濰州與萊州長期是平級關係,說到繁華程度,更靠近山東內地平原區域的濰州,或許還要更勝一籌。到了明初,因為海防考慮,萊州從州升級為府,濰州屈居於萊州之下,但仍不失為一個區域次中心。

膠東歷史:朱元璋為何要把“膠水縣”升級為“平度州”

為了平衡萊州和濰州之間的關係,防止出現分陝的局面,因此明廷把濰州降為濰縣,把膠水縣升級為平度州,讓濰縣歸平度州管轄。一升一降,如此一來,濰縣和萊州之間,差了平度州這一級,主次關係體現的更明顯。而平度雖然升級為州,並且可以管轄濰縣和昌邑兩地,但作為一個內陸州,以務農為主,對萊州府的地位並沒有太大的衝擊。

“平度州”這個稱呼從明洪武二十二年開始,一直使用到了清末。這麼長的時間裡,“平度州”的名字也融入到了當地民間的文化當中。在過去,平度有一句民謠,就是用“平度州”作為開頭進行押韻,原文是:“平度州,十年九不收,下場飽犁雨,吃頓蛤蟆肉。”(也有的說法是“平度州,十年九不收,收一收,吃九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