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從《黃帝內經》情志養生上看楊先生的精神世界

楊絳先生駕鶴西去,百歲高齡,養生有道。其實先生恬淡虛無的精神世界,很是值得我們去探索思考。縱觀古今養生界,當仁不讓養生觀鼻祖《黃帝內經》的指導。《內經》對精神情志的修養非常重視,認為思想活動正常、精神愉快、意志寧靜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關鍵。

《素問·上古天真論》首篇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見養生的重要原則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等”。先生的情志養生即是做到了恬淡虛無。

《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是說,人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心情舒暢、愉快、寧靜,控制私慾和非分的妄想,做到“志閒以少欲,心安而不懼⋯⋯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則人體氣機調暢,氣血平和,精神不散而安定內守,正氣旺盛,足以抗禦病邪而“能年皆度百歲”。先生調養精神的同時也是在重視德的修養。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情志變化能夠使氣發生變化,表現為氣機紊亂,升降失調。故《素問·舉痛論篇》雲:“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同時還認識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藏神”),因此,七情雖各有臟腑所屬,然總統於心,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調都可傷心,而心傷就能導致其他臟腑功能的失調。如《靈樞·口問》曰:“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先生歷經風雨,波瀾不驚,始終心靜如水,來自於君主之官心的穩定,造就了七情調和,五臟六腑個就其位,如常工作。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工作與生活中,不論是順利還是困難都應泰然處之。衣食住行,不能過於追求,要知足常樂,以免勞傷心神,引發疾病。

情志養生實際上也是思想道德上的修養,做人應勿欺心、勿妄想和貪慾,待人以誠。樹立健康人生觀,高尚的道德觀,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基石。所以,去掉私慾雜念,保持樂觀情緒,開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內守,形神統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首要條件,也是《內經》養生給予我們的重要方法之一。楊絳先生是我們現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獨特一脈,他的精神世界將繼續啟迪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