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秸稈還田也有講究,處理不當有引發病蟲害和減產!附秸稈有效處理技術

秸稈還田也有講究,處理不當有引發病蟲害和減產!附秸稈有效處理技術

................廣告................

近年來由於掠奪式的過度耕作經營,以及單一大量使用化肥等,造成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肥力下降、土層板結。秸稈通過還田,使土壤有機質穩步提高,土壤理化性狀明顯改善,以達到保護耕地與提升地力的目的。但秸稈處理或使用不當,有引發病蟲害的風險,甚至可導致作物減產。

秸稈還田好處多

但使用不當可導致減產

作物秸稈中含有大量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有機肥源之一。根據專家分析得出,水稻秸稈中的養分含量,有機質為78.6%、氮為0.63%、磷為0.11%、鉀為0.85%。按每100公斤鮮秸稈中以實物量折算,相當於尿素3.5公斤、鈣鎂磷肥1.2公斤、氯化鉀肥3.6公斤。平均增產5%~12%。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這樣不但降低了相關肥的使用量,也提高了化肥利用效率,對於土壤與環境的汙染會降低,也會大大提高產品質量。

秸秆还田也有讲究,处理不当有引发病虫害和减产!附秸秆有效处理技术

秸稈還田的好處很多,減少焚燒的汙染和還田後改良土壤應該是最大的好處。幾年下來,雖然秸稈還田逐步被人們接受,但在接受過程中也發現很多秸稈還田的弊端,有不少農民認為,最近的草地螟爆發,跟秸稈還田關係很大。

秸稈處理或使用不當,易引發以下問題:

粉塵汙染。秸稈在粉碎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粉塵,漂浮在空氣中,隨著風力傳播。如果在晴朗乾燥的天氣,這種情況更為嚴重,會造成另外一種汙染。因此,如何減少粉碎過程中的粉塵,為粉碎設備和環境提供了要求。

引發病蟲害。秸稈中,尤其是玉米杆中,含有大量的幼蟲卵和帶菌體,粉碎過程中很難清除,被埋入土壤後能很快成長,成為病蟲害的一種隱患,這些年病蟲害的加重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無法達到粉碎標準。秸稈還田後,會被翻到土壤下面,雖然專家們說的秸稈粉碎程度都是3.5釐米以下,但現實操作中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粉碎標準,被埋入土壤後會有很大的空隙存在,就使得下一茬的種子出現空置、接觸不到土壤等情況,必須立即灌溉,使種子和土壤儘快接觸,否則,一旦出現乾旱天氣,就會出現“死種”現象。

秸秆还田也有讲究,处理不当有引发病虫害和减产!附秸秆有效处理技术

秸稈堆漚發酵是解決部分問題的好方法之一。秸稈堆漚就是利用一系列微生物對作物秸杆等有機物進行礦質化和腐殖化作用的過程。通過堆漚可使有機物質的碳氮比變窄,有機物質中的養分得到釋放,同時可減少堆肥材料中的病菌、蟲卵及雜草種子的傳播。因此,堆肥的腐熟過程,既是有機物的分解和再合成的過程,又是一個無害化處理的過程。

秸稈堆漚需滿足5個條件

操作技術

1.選擇田邊地角取水方便處,人工挖低並做田埂,田埂要求與田岸一樣平(能夠保水)。水稻秸稈一般每畝堆1堆(大麥、小麥兩畝堆1堆),一堆秸稈量約500公斤,佔地6~7平方米。

2.秸稈分層疊堆,每層高40釐米,澆足水分(用沼液更好),使秸稈含水量為60%~70%,撒施催腐菌劑;每堆可疊4~5層,約一人高,呈圓桶狀堆,需催腐菌劑12.5公斤。堆的頂部做成凹形,便於集中雨水。秸稈建堆結束後用薄膜覆蓋(凹處打孔),以利保溼保溫,過幹可從堆頂澆水。

3.一般堆置3~5天開始發酵,1個月後堆體進入高溫發酵期,一般堆置2~3個月能基本腐熟(在堆體進入高溫時翻堆1次,外層秸稈翻入中間並補足水分,以利於秸稈發酵腐熟均勻),到下一茬作物播種時,充分腐熟的秸稈做有機肥可還田利用,可適量減少化肥施入量。

秸秆还田也有讲究,处理不当有引发病虫害和减产!附秸秆有效处理技术

秸稈堆肥必須滿足的條件:主要是水分、空氣、溫度、碳氮比和酸鹼度5個方面。

①水分。是影響微生物活動和堆肥腐熟快慢的重要因素。堆製材料吸水膨脹軟化後易被微生物分解,水分含量一般以佔堆製材料最大持水量的60%-75%為宜,用手緊握堆肥原料,擠出水滴時最合適。

②空氣。堆肥中空氣的多少,直接影響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物質的分解。因此調節空氣,可採用先松後緊堆積法,在堆肥中設置通氣塔和通氣溝,堆肥表面加覆蓋物等。

③溫度。堆肥中各類微生物對溫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嫌氣性微生物的適宜溫度為25-35℃,好氣性微生物為40-50℃,中溫性微生物最適溫度為25-37℃,高溫性微生物最適宜的溫度為60-65℃,超過65℃其活動則受抑制。堆溫可根據季節進行調節,冬季堆制時,加入牛、羊、馬糞,提高堆溫或堆面封泥保溫。夏季堆制時,堆溫上升快,可翻堆和加水,降低堆溫,以利保氮。

④碳氮比。適合的碳氮比(C/N)是加速堆肥腐熟,避免含碳物質過度消耗和促進腐殖質合成的重要條件之一。高溫堆肥主要以禾穀類作物的秸杆為原料,其碳氮比一般80-100:1,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碳氮比約為25:1,也就是說,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時每同化1份氮,需同化25份碳。碳氮比大於25:1時,因微生物活動受到限制,有機物質分解慢,並且分解出來的氮素全部為微生物本身利用,不能在堆肥中釋放有效態氮。碳氮比小於25:1時,微生物繁殖快,材料易於分解,並能釋放有效氮,也有利於腐殖質的形成。因此,禾本科秸稈碳氮比較寬,堆制時應將碳氮比調節到30-50:1為宜。一般加入相當於堆肥材料20%的人糞尿或1%-2%的氮素化肥,以滿足微生物對氮素的需要,加速堆肥的腐熟。

⑤酸鹼度(pH)。微生物只能在一定的酸鹼範圍內進行活動。堆肥內大多數微生物要求中性至微鹼性的酸鹼環境(pH6.4-8.1),最適pH為7.5。堆腐過程中常產生各種有機酸,造成酸性環境,影響微生物的繁殖活動。所以,堆制時要加入適量(秸稈重量的2%-3%)石灰或草木灰,以調節酸鹼度。使用一定量的過磷酸鈣可以促進堆肥腐熟。

秸秆还田也有讲究,处理不当有引发病虫害和减产!附秸秆有效处理技术

1、普通堆肥法:

①選擇場地。選擇距水源較近,運輸方便的地方,堆肥體積大小視場地和材料多少而定。把地面捶實,然後於底部鋪上一層幹細土,再在上面鋪一層未切碎的作物稈作為通氣床(厚約26釐米)。

②處理秸杆。在床上分層堆積秸杆等有機物材料,每層厚約20釐米,並逐層澆入人糞尿(下少上多),為保證堆內通氣,在堆料前按一定距離垂直插入木棍,使下面與地面接觸,堆完後拔去木棍,餘下的孔道作為通氣孔。

③堆肥材料比例。秸杆、人畜糞尿和細土配比為3:2:5,配料時加入2—5%的鈣鎂磷肥混合堆漚,可減少磷素固定,使鈣鎂磷肥肥效明顯提高。

④調節水分。一般以手握材料有液滴出為宜,在堆肥四周挖深30釐米、寬30釐米左右的溝,把土培於四周,防止糞液流失。

⑤泥巴封堆。用泥封堆3釐米左右,當堆體逐漸下陷,堆內溫度慢慢下降時,進行翻堆,把邊緣腐熟不好的材料與內部的材料混合均勻,重新堆起,如發現材料有白色菌絲體出現,要適量加水,然後重新用泥封好,待達到半腐熟時壓緊密封待用。

⑥堆肥腐熟的標誌。完全腐熟時作物秸杆的顏色為黑褐色至深褐色,秸杆很軟或混成一團,植株殘體不明顯,用手抓握堆肥擠出汁液,濾出後無色有臭味。

2、速腐劑堆肥法:

①選擇場地。選擇距水源較近,運輸方便的地方,堆肥體積大小視場地和材料多少而定。如果選擇平地,要在四周壘出30釐米高的土埂,以防跑水。

②處理秸杆。一般分三層,一、二層各厚60釐米,第三層厚40釐米,層與層之間和第三層上均勻地撒上秸杆腐熟劑和尿素的混合物,秸杆腐熟劑和尿素混合物的用量自下而上為4:4:2。堆寬一般要求為1.6—2米,堆高1.0—1.6米,長度以材料多少和場地大小而定,堆好後用泥(或薄膜)封嚴。20—25天即可腐爛使用,而且質量好,有效養分含量高。

③用料及配比。按1噸秸杆配1公斤秸杆腐熟劑(如“301”菌劑、腐稈靈、化學催熟劑、“HEM”菌劑、酵素菌等)、再配施5公斤尿素(或200—300公斤腐熟的人糞尿),以滿足微生物發酵所需的氮素,合理調整碳氮比。

④調節水分。堆制前將秸杆用浸透,幹秸杆與水的比例一般為1:1.8,使秸杆的含水量達到60%—70%,一般以手握材料有液滴出為宜,這是堆肥成敗的關鍵。

⑤泥巴封堆。用泥封堆3釐米左右,當堆體逐漸下陷,堆內溫度慢慢下降時,進行翻堆,把邊緣腐熟不好的材料與內部的材料均勻混合,重新堆起,保持含水量,然後重新用泥封好,待到半腐熟時壓緊密封待用。

秸秆还田也有讲究,处理不当有引发病虫害和减产!附秸秆有效处理技术

作者丨農財君綜合整理

報料丨020-83003400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網農化寶典

秸秆还田也有讲究,处理不当有引发病虫害和减产!附秸秆有效处理技术秸秆还田也有讲究,处理不当有引发病虫害和减产!附秸秆有效处理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